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最後的亞利安狼人們

賈雨村預言故事集復刊號。

傑德先生站上薩克森針葉林裡的簡陋講台,開始他今天的政治佈道演說,二十年
如一日,他每週向同他一樣金髮碧眼而浪居森林的亞利安狼人們講述著國家社會
主義的理念以及堅貞的希特勒狼人們有朝一日終將走出流亡的荒野重新執掌政權
並帶領天生優秀的亞利安人征服敵人並擴大生存空間的偉大使命。總是這樣的,
他從鄰近的大城德勒斯登被轟炸與重生開始,講述著一種「明春來時,我們又會
枝繁葉茂,宛如新生」的盼望以及其必然到來的救贖,以希特勒「道成肉身」的
「道體」做為救贖的保證。還好,傑德先生心想,當初元首自盡殉國時,他一得
到消息就衝到現場搶下一隻戴著黨徽戒指的手掌以福馬林細心保存,而今才能以
這元首的道體聖物為聆聽的亞利安人狼人們傳遞希望的訊息。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次大戰歐陸戰場上的戰鬥接近尾聲。在東線上,蘇聯紅軍以
巨大的數量優勢突破奧德河向柏林步步進逼,而在西線上,以美軍為首的西方同
盟國部隊也挾著巨大的物質裝備優勢越過萊茵河節節推進,儘管當不久後兩軍在
易北河會師時,將意味著反納粹同盟的瓦解與隨之而來的慘烈的勝利果實爭奪,
但在此刻,日薄崦嵫的第三帝國是他們共同的主要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美蘇兩強之間同床異夢的結盟在勝利的前一刻絲毫不見鬆動的跡象。眼見著第三
帝國氣數將盡,大廈將傾之際,納粹高層一方面以保衛家園免受布爾什維克統治
為名號召早已筋疲力竭的德國人民進行徒勞的玉碎決戰,另方面則號召黨衛軍以
及死忠支持者在戰敗後持續為大亞利安民族主義的重生與打倒布爾什維克而奮鬥
。於是,許多死忠的納粹支持者與黨衛軍在中東歐與東德相繼成為華約社會主義
國家之後拒絕與新政權的政教社經體制合作,尤其是中東歐與東德等國在蘇聯的
要求下推動激烈的去納粹化運動使得這些前納粹黨人感到在新政權下的發展空間
受到相當程度的壓縮因而也就更加有著情緒上的動機全面拒絕與新政權合作,於
是,他們攜家帶眷四散遁入中東歐廣闊的針葉林野間成為流浪的族群,他們有的
在先祖的土地上流浪,有的在外人的土地上流浪,然後,儘管在新政權體制的邊
緣勉強求生,他們依然有著高傲的自尊,他們是「狼人」,因著元首逃避現實拒
絕承認戰敗而選擇自盡並不負責任地號召著繼續作戰,他們執著於對偉大領袖的
絕對信仰與忠誠,於是經年累月地在新政權體制裡流亡並努力卻徒勞地覆誦偉大
領袖的話語,唐吉訶德地期待著、嘗試著或許有朝一日狼人們又能回到亞利安人
故土的中央地帶,或許有朝一日狼人們又能成為亞利安人的菁英,好領導正統亞
利安文化的復興並清洗受到布爾什維克異文化「玷污」的異教文化成份。

然而,在體制邊緣流亡的日子總是太過辛苦,在中東歐針葉林野間的帳篷裡堅持
對國家社會主義與大亞利安主義的信仰似乎總是比在柏林或慕尼黑舒適的權力中
樞辦公大樓裡艱難許多。後來這些年,傑德的會眾人數愈來愈少,平均年齡也愈
來愈老,村子裡的年輕一代相繼走出與外界隔絕的籬笆走入二戰後新疆界下各國
的主流社會,然而,不論冷戰前後,主流社會的教育體制大抵均採取否定納粹的
史觀,於是,為了在當代主流社會裡求生存,年輕一代的對於領袖狼人的思想開
始保持冷漠的距離。柏林圍牆倒下後,傑德先生也曾經回到他父親曾經為元首效
命的西柏林舊黨衛軍大樓,卻發現,戰爭結束後,那棟大樓被刻意地閒置而成為
遊民與吸毒者聚集的貧民窟,艾德諾領導的西德政府則在多年後以整頓市容為名
拆除了那棟舊黨衛軍大樓,卻隻字不提它曾經是舊黨衛軍大樓,或許,那完全被
遺忘而永不再被提及的舊黨衛軍大樓身份才是它被徹底拆除並改建為永遠不再與
舊黨衛軍產生聯想的商場與公車站的真正原因,或許,身為曾受納粹迫害的戰前
德國右派政治人物,艾德諾總理雖然為了穩定社會與重建國家而選擇與許多和戰
爭與屠殺罪責關係較遠的前納粹人士合作,但終究以使納粹的一切被徹底抹除與
遺忘的方式達成了他個人的一點小小報復。傑德先生也發現,那些曾與父親一同
為元首工作的舊納粹份子與其後代,在與戰後西德體制合作後一個個搖身一變成
為了納粹主義最忠實的批判者,一個個不斷地書寫與訴說著他們是如何無辜地受
到納粹宣傳的「欺騙」因而「糊裡糊塗」地加入了納椊黨──或許,這些戰後的說
辭倒也不完全是虛假的告白,或許,當納粹勢力蒸蒸日上的那時,任何尋找著未
來人生機會的青年都會選擇「被欺騙」並且選擇「糊裡糊塗」地相信納粹的宣傳
而藉此爭取某種力爭上游、出人頭地的機會,同樣地,當戰後的新政權願意不計
前嫌再給他們發揮能力與發展事業的機會,他們也就很自然而然、毫不遲疑地再
度轉向了吧。傑德先生也去了小時候父親曾帶他造訪的柏林博物館島,卻發現,
島上所有博物館,事實上,是全德國所有的博物館,在闡述日耳曼人與德意志的
歷史發展時,都將納粹與元首視為一段短暫而邪惡的歷史逆流,而與德國歷史發
展的正統核心脈絡不存在有意義的關聯,連元首與舊普魯士貴族軍官出身的興登
堡總統的合照都被刻意忽略,並刻意地強調與俾斯麥等普魯士德意志傳統有關的
興登堡總統等人物是如何地自始便不喜歡甚至厭惡與防備後來的元首希特勒。後
來,傑德先生再也沒去過柏林,他選擇默默地留在薩克森的森林邊緣向任何還願
意聆聽的群眾們講述著他的理念。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傑德先生每次發表
演說時總是必須穿戴全套的黨衛軍大禮服,彷彿他是個被擊沉的德軍U艇指揮官,
總是要在潛艇沉入海底前穿戴全套的正式納粹軍裝大禮服並配戴代表普魯士軍官
傳統的鐵十字徽章與代表亞利安民族古老傳統的反萬字徽章,然後才能在體面地
立正大喊最後一聲「希特勒萬歲!」後光榮就義。


一如所有被時間遺忘的老兵們,傑德先生後來的故事不是那麼清楚,但據一些後
來選擇融入戰後新體制的主流社會的年輕一代狼人們輾轉轉述,那是一個夏末的
黃昏,夕陽的影子很長,傑德先生在奮力向同樣老邁的狼人群眾們講述納粹理念
的正確與元首領袖的偉大時忽然心臟病發倒地。告別式那天,許多難得返鄉的年
輕一代的狼人們都回到村子裡向傑德先生道別,或許,也向他們長輩們徒勞無功
地堅持了一輩子的一切道別。告別式後,這些年輕人們回到他們努力展開新生活
的居住地繼續他們的精采人生,他們對納粹與納粹狼人的一切保持一種沉默與冷
漠,並且絕口不提他們來自德勒斯登附近的薩克森針葉林村落,他們從此以他們
展開新生活的那些居住地做為他們對外人與對子女提及的故鄉。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誰的中華?誰的文化?──大陸、台灣與海外華人的五種中華文化印象

  緊接在十月一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也就是國際上真正普遍承認與接
受的「中國國慶」之後,台灣當局也將在十月十日慶祝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慶」
,出身外省軍系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與其屬下的小毛奇們所領導的台灣當局想必
會以過去兩蔣時代的反攻大陸大中國代表權而卻同時鄙視台灣本省族群文化的偉
大高級規格來大肆慶祝,然而,一如既不神聖、亦非羅馬而更算不上帝國的所謂
神聖羅馬帝國,這個雙十國慶不論在台灣、在兩岸乃至在國際間都透露著剪不斷
、理還亂的濃厚尷尬氣氛。


  於是,在兩個均自認為是「中國國慶」之間的這個週末,值得來談談關於中
國與中華文化這個概念在世界上不同的華人社群人們心目中的意義。


  首先要問的是,什麼是中華文化?有沒有一種絕對的正統的中華文化呢?我
想,一如所有的文化,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實體,否則西域的葡萄酒不
會造就「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麗詩句,而在元代也不會發生中古音的變化使得
漢語的發音發生重大變化,而變化後的漢語依然自動地成為新的中華文化語言正
統,而河洛族群與客家族群的語言所保存的古漢語則被視為方言,而從未有人無
聊地將河洛語(閩南語)和客家話被視為一種值得小心翼翼保護而終有一天要光
復中國使全中國人民恢復使用被蒙古異族「玷污」前真正中華文化語言的正統漢
語;而若說到政治的正統,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後,漢人政權南遷建康偏安,後來
是有著濃厚鮮卑血統而占據中原一帶中華文化核心地區的北方隋唐政權統一了中
國並自此成為中華文化的政治代表,從來沒有哪個無聊的史學家乃至於一般大眾
會認為南朝政權才是「保存與復興中華文化」而擁有中華文化唯一代表權的政治
正統並否定隋唐乃至接續其後所有朝代的正統性與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華文化一如所有具有源遠流長悠久歷史的人類文明,本身就會在不同的時
代裡不斷地自我更新與調適,畢竟,文化一如所有的人類智慧創造,終究是為人
類社群的生存與繁榮才存在的。中華文化自史前到三代到秦漢隋唐再到宋元明清
歷經無數次不間斷的變化,每次都透過正反合的歷史悲喜劇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文
化元素之後成長茁壯為更有生命力的中華文化,而在近代以來,當中華文化面對
西方現代性力量的挑戰,從一開始的抗拒外來文化到後來的對自身文化的全面質
疑批判再到當今試圖不預設價值判斷立場地「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地追求合理合
適的現代化模式,一如過去千百年來的經驗,中華文化在與各種不同時空條件乃
至不同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調適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更新茁壯,過度地強調自己保存
著某種自稱是「唯一正牌中華文化正統」的思維,除了是一種失敗者的遺民情緒
之外,也往往是一種「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夜郎自大大頭症以及「現代化適
應不良症候群」的自卑轉而自大的自我感覺良好,其結果,無非終將有如殷商貴
冑遺民的宋襄公射日般意圖在周王朝的天下裡恢復前朝商代時殷商是中原正統共
主般阿Q而注定成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般的笑柄。


  回頭談談台灣與中華文化,一如本人在探討中華文化與經典當代意義的《我
們還需要經典嗎?》(http://www.wretch.cc/blog/dionysus1101/9803097)一文
曾經論及的,台灣本為各族群漢民族人民自東南沿海閩粵僑鄉向海外移墾拓殖的
「海外中華」之一,儘管戰後部份對台灣不熟悉的國民黨高官來台時敝帚自珍而
自抬身價不斷提出台灣人受日本奴化教育而必須透過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隨國民
黨渡台逃難的知識份子難民在台灣復興中華文化才能「花果飄零、靈根再植」,
也才能一方面避免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民再度親日而同時另方面避免受日本去
中國化影響而不甚認識中華文化的台灣人民會因此易於受到中共文化大革命批判
中華文化的影響而支持共產革命。然而,事實上,台灣人民向來對日本殖民統治
與皇民化運動痛深惡絕,以至於戰爭一結束,不待國府官員來台「復興中華文化
」,台灣人民便立刻將日本殖民者強加的神道教信仰等物件全數丟棄而恢復台灣
人民原本的中華文化的祖先崇拜乃至於佛道等本屬中華文化的民間信仰,而事實
上,吳濁流等作家便曾提及,即使在皇民化運動時被迫配合領取神宮大麻等神道
教物品,但實際上在私密的家庭場域裡並無人真正供奉信仰。台灣人民戰後從反
日轉而親日的日本情結,毋寧是國府來台後沿續日本殖民者卻反而變本加厲的壓
迫政策所致的對日本在殖民之餘至少帶來現代文明的懷念情緒。


  由於1945年後一連串冷戰時代的歷史悲劇,各地的華人遂產生了五種不同的
中華文化想像,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彼此不理解。


  在大陸,由於文革的歷史悲劇,一部份大陸人民由於對文革宣稱整肅中華文
化封建禮教傳統卻造成社會失序與人民死亡的理想破滅情緒,加上對於西方思想
與現代性的缺乏接觸,遂認為復興中華文化有助於大陸的改革,也就對宣稱保存
中華文化的流亡台灣的國民黨有著某種好感,馬英九接見大陸作家韓寒正是此一
思維的具體反映,同樣地,部份大陸流亡人士在海外高喊中共破壞中華文化與歡
迎中華民國回大陸也是此一思維與情緒的產物。許多香港、北美與東南亞的華人
社群,也因為對於文化根源的不忘本而對中華文化有著相似的懷念情緒,並因此
也對於宣稱保存中華文化的馬英九等外省軍系國民黨政治人物有著某種親近感。


  然而,這些本著一片好心的中華文化愛好者與外省軍系國民黨粉絲們卻不能
理解,在台灣,「復興中華文化」一詞有著與他們的想像截然不同的象徵意義,
在台灣,一方面本省族群與外省族群大致上在許多文化風俗上各自很自然地保存
著許多中華文化的元素,但另方面,「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卻因為國民黨政權
的操弄而與省籍情結之間有著難分難解的瓜葛,「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往往被
本省族群視為外省族群試圖壟斷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在外省族群,除了少數政權
高層確實利用「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來控制外省族群的政治忠誠並藉此在心理
上貶低本省族群以及試圖在海外華僑之間與中共爭奪中國政權正統代性權之外,
多數的外省族群人民毋寧是透過「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來表達他們對於大陸故
土的思念與不忘本的心情,卻往往由於少數外省政權高層的政治操作而使得一般
外省族群人民的表達思念故鄉心情的「復興中華文化」思維被本省族群視為與少
數外省政權高層同樣意在藉此壟斷權力與資源的霸權手段。同樣地,當對台灣本
地社會缺乏理解的部份中共高層誤信一樣不了解台灣本地社會的邵宗海等外省籍
學者的看法,認為台灣的本省族群因為受日本奴役教育而不了解中華文化,故只
要加強中華文化的政治教育便能夠使其認同中國,本省族群對此觀感有如對利用
「復興中華文化」口號壟斷權力與資源的少數外省政權高層一樣,認為又是「來
自中國大陸」的以文化為名的政治壓迫,而當中共高層誤信邵宗海等外省學者那
有如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的「貪財、怕死、愛面子」傲慢評價,而認為只要大肆
採購與「讓利」便能夠爭取台灣民心,則台灣人民對此一作為的看法也與對日本
殖民者類似舉措的看法相同,亦即視之為嗟來之食,因而,在不久前的2012年總
統大選中,大陸方面大肆採購讓利作為固然使相關的台灣本地產業人士因為彼此
增加接觸而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未知恐懼,卻並未因此而將選票投給被許多台灣人
民視為壓迫性外來政權的國民黨。


  看來,除非中共當局願意冒著戰爭的風險來迫使台灣人民就範並冒著重覆台
灣人民硬骨性格下「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巨大風險,否則,中共當局的
對台政策不能只聽憑實際上並不了解台灣人民的外省籍學者的片面之辭,而必須
加強與自清代以來有著自身中華文化傳承的本省籍人民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否則
,恐怕在許多台灣人民的觀感中,將會視之為又一波的外來政權結盟壓迫台灣人
民,若此,則兩岸關係恐將不進反退而治絲益棼,這是後話。


  而在大陸,儘管對中華文化之中的封建禮教成份的批判最後一如釀成三十年
戰爭悲劇的基督宗教教義爭論般造成了文革的歷史悲劇,但關於後文革中國的現
代化之路該怎麼走,仍然有著並不認為復興中華文化就能調適現代的理性聲音,
而對於中共政權而言,在文革悲劇使其統治正當性受到質疑後,對於高舉復興中
華文化而對於大陸人民展示了另一個中國統治正統的馬英九等國民黨人則難免有
著芒刺在背的猜疑。


  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當台灣人民批評中華文化,部份的大陸人士與海
外華人便認為是數典忘祖或者附和中共,卻不能理解台灣本省籍人民一方面批評
與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的利益緊密結合的「中華文化復興」論述甚至抬出日
本文化加以抗衡,但另方面不論在祖先崇拜或者佛道宗教信仰乃至於婚喪喜慶等
民俗活動卻保存著高度的中華文化成份,甚至將之以台灣本土文化之名來對抗外
省族群渡台後所帶來的受到軍事文化高度影響而與傳統中華文化有著極大差異卻
自稱中華文化唯一正統的眷村文化。


  同樣地,當台灣人民聽到不論中共或者其他大陸人士乃至於海外華人高談復
興中華文化時,其感受一如早年聽到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利用「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的口號來正當化其在台灣的權力與資源壟斷地位般地反感,這並非台灣
人民受到日本奴化教育的影響,畢竟,事實上,陳水扁擔任台灣領導人時,其子
娶妻為了遵古禮守吉時而超速闖紅燈成為當時爭議話題,而其遵守的古禮與吉時
正是道道地地的傳統中華文化傳承的民間禮俗,台灣人民對中華文化一詞的反感
,並非真的在生活與文化中排斥中華文化成份,而毋寧是對於利用中華文化的大
帽子長期壟斷權力與資源的極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的反感!


  1945年以降複雜的兩岸近代史歷程使得中華文化一詞在華人世界裡有著五種
甚至更多的截然不然的想像,歷史經驗的不同使得人們對名詞的主觀認知與評價
不同乃是自然之理,然而,當各地各族群華人共賞一輪中秋明月時,在大歷史無
奈歷程所造成的名詞認知差異之外,其實共享著有著共同根源但也有著不同近代
發展故事的同一個中華文化,唯有超越名詞之爭,才能在未來世代裡透過對話與
理解來緩和大歷史悲劇遺留的對立,並在共享中華文化的同文同種基礎上,務實
面對兩岸的異同,而後也才能在務實的基礎上尋求各方均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兩岸
關係長遠發展。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盜火之後--《普羅米修斯》觀後有感

  老邁的威蘭老先生懷抱著尋求永生不死奇蹟的期盼興沖沖地前往拜會武裝
太空船艦上殘存的一位巨人族「創造者」,卻被猛拳一揮重重地擊倒在地,大
夢初醒的他悻悻然地向自己所創造而情同父子的機器人David說道:「在這裡什
麼都找不到!」,卻只見David冷淡平靜地應道:「我知道!」


  電影《普羅米修斯》裡,透過人類歷史語言學的研究而推導出泰坦神族巨
人語言的機器人David以巨人語向泰坦族太空船上的巨人族翻譯威蘭先生的來意
後,剛甦醒的巨人聞言大怒,迅即將David拉扯得身首異處。為什麼巨人要先攻
擊說巨人語的David而不是威蘭先生?或許,因為David說著巨人族用於自我標
榜的語言,從而使得巨人感覺到某種優越感的失落與被侵犯吧,一如殖民者總
是想盡辦法沿著種族血統的界線徒勞地想建立某種天生的優越感。


  電影的開頭,一位巨人族被撤離地球的族人遺棄,或許,一如古希臘神話
裡為人間盜取天界之火的普羅米修斯,他也被震怒的巨人族人們懲罰了,只是
,神話裡忘了交代的故事是,諸神們依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人類從普羅米修斯處
取得了天界之火與諸神的智慧後,便不再任憑諸神使喚,而是使用天界之火的
巨大力量展開了對諸神的反叛與攻擊。只是,新近才取得天界之火恐怖力量的
人類還來不及學習濫用天界之火的可怕後果,於是在將諸神逼離人間退回奧林
帕斯山後,彼此也運用天界之火的力量相互攻殺而開啟了一個黑暗時代;隨後
,當人類對於天界之火的正反兩面力量都有了實際的體驗與切身之痛後,終於
如諸神般能夠比較圓滿謹慎地運用天界之火,卻也終於開始有了以自己形象創
造的慾望,有了關於權力與宰制的慾望;於是,歷史的悲劇終究鬧劇般地不斷
重演。


  那麼,做為被創造物的David回答他的創造者威蘭先生的那句「我知道!」
就不難理解了。如果,創造David的威蘭先生只是為了利用David而絲毫不在意
David的福祉,那麼,創造威蘭先生的巨人族又怎麼會在意威蘭先生呢?遑論提
供威蘭先生治癒疾病的不死之藥了!


  那麼,當巨人族所另外創造的生化武器最後在侵入巨人之後融合成為另一
種更為兇狠而具有侵略性的掠食性物種,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被創造者取得了
創造者的力量之源卻尚未徹底了解其正反兩面的力量因而尚未懂得畏懼的時候
,往往也是被創造者產生最為強烈而全然不知節制的侵略性的時候。


  於是,當羅馬人打敗了宰制他們的Etruscans諸城邦,羅馬人把Etruscan字
母左右顛倒後創造了自己的拉丁字母表,隨後並整合羅馬拉丁部族原有的
Romulus狼哺神話以及源自更古老希臘文明的Aeneas神話以為自己確立在世界
文明系譜上的沿續性與正統性,隨後便展開了布匿克戰爭與一系列的對外擴張
戰爭,直到屋大維主政的帝國初期才因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軍團兵敗日耳
曼地而使得羅馬擴張受挫中止--據說,屋大維為此氣得拍桌大罵「瓦魯斯,
還我軍團!」


  於是,當日耳曼人從擔任羅馬領主的僱工與傭兵而學會了基本的文明與知
識,日耳曼人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一如最初的羅馬人展開了入侵與取代羅馬人
的行動,一開始同樣是以破壞和燒殺擄掠為主,然而,隨著日耳曼各部的不斷
入侵羅馬領土而使其擴張逐漸飽和而必須展開建制化與建立完整的軍政統治系
統,他們遂分別在羅馬法與羅馬文明的基礎上重建自己的文化與社會政治體系
,卻不受限於羅馬體制既有的無效成規,最終成就了當代現代性文明體系的基
礎。


  於是,我們也就懂得,當Dr.Shaw在一行人出發拜會武裝太空船艦上殘存
的巨人族前如夢初醒地詢問David若威蘭先生死後誰能控制David時,為何David
回答道:「每個男人都希望他們的父親去死,不是嗎?」畢竟,正因被創造者
乃是依創造者的形象所造,於是,唯有父神般的創造者死亡,被創造者才能夠
取代創造者而成為新的唯一父神,一如伊底帕斯情結所寓言的。


  因此,盜火之後,諸神與人類並未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相反地,人
類與諸神之間以及人類與人類之間,往往為此展開慘絕人寰的反覆鬥爭,直至
被創造者在正反之間深刻領悟了其自普羅米修斯處取得的天界之火的兩面性巨
大力量的潛在恐怖而學會謹慎使用之後;然而,此時,原本的被創造者往往產
生了一種扮演上帝的慾望,開始希望以自己的形象再為創造,於是,歷史的悲
劇以鬧劇般的形式反覆地重演著。


  這不禁讓人想起現代智人歷史上一段極為知名卻也極為慘烈的盜火故事,
然而,那是一個太長太複雜的故事,不是一篇影評文章所能處理的了。


  有火有光明總是好的,一如伊甸園裡人類初祖取得智慧之果總不會是件壞
事,然而,當人類忘記了自己的不完美,當諸神不願意紆尊降貴調整姿態與人
類平等相待,盜火故事於是有著某種的悲劇性格,它可以讓人墮落,也可以使
人昇華,但看人類與諸神的智慧與選擇。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聽風者》觀後有感

  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的1949年10月。


  中共解放軍二野、三野並四野之一部與陳賡謝富治獨立兵團已於同年稍早的
4月21日發動渡江戰役,旋即於4月23日攻陷國府首都南京。早於國府殘存的機械
化有生戰力在淮海戰場上陷入被動重圍之時便通電下野的國府中央系統最高領袖
蔣中正,此時已將國府中央系統軍政經力量向台灣方面移轉,並試圖在中國大陸
嶺南的廣州與大西南的成都一帶維持國府軍隊在中國大陸上的最後戰略固守據點
,期待如對日抗戰時一般苦撐待變徐圖再起;桂系的國府軍武漢剿總司令白崇禧
此時則與同屬代總統李宗仁將所部撤出已無險可守的湖北與湖南等北伐後桂系經
營多年的地盤,試圖將桂系殘部集結整編於故鄉廣西以結合當地盤根錯節的地主
軍紳勢力固守抗共,兩湖一帶只剩下國府軍湘系將領程潛所部地方雜牌軍負隅頑
抗。經過四年的內戰,曾經擁有龐大美械裝備與軍隊數量優勢的國府軍在中國西
北到東南之間的廣大地域上只殘餘無力建構有效防線的兩百萬部隊,其中,第一
軍與整七十四師等久經戰陣的精銳美械部隊更已消耗殆盡,,而諸多長年受到蔣
中正排擠的地方軍系雜牌軍眼看著大局已定也盤算著投共求生而開始有了貳心。


  到了《聽風者》電影故事開頭的1949年10月,中共解放軍已突破兩廣北方的
五嶺防線,廣州不久即告失守,國府軍隊與中央政府開始向四川方向退卻,試圖
在大西南的成都平原一帶鞏固國府在中國大陸上的最後戰略反攻據點,蔣中正更
派遣出身四川而曾在北伐時為北伐軍順利入川立下汗馬功勞黃埔嫡系愛將、參謀
總部作戰部長郭汝槐率國府第22兵團進駐四川戰略要地宜賓,積極部署大西南最
後反攻基地──然而,事與願違,同年12月,實為中共地下黨員的郭汝槐在宜賓陣
前起義,國府軍成都保衛戰作戰計畫宣告破產,中共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般直撲
成都,川西決戰失利後,向來備受蔣中正不信任與刻意排擠的殘存的國府軍川軍
劉文輝、鄧鍚侯與滇軍盧漢部相繼投共,廣西不久也告全境失守,於是,除了孤
懸西北旋即被殲的國府中央軍胡宗南部與新疆地方軍系盛世才部之外,國府在中
國大陸的本土上失去了最後的反攻基地,反攻大陸自此便只是渡台國府高層乃至
於基層軍民午夜夢迴思鄉情怯時的囈語,蔣中正則於成都陷共前倉皇搭機赴台,
臨行前下令槍決包括楊虎城在內的親共政治犯,這是後話。1949年10月,由於國
府軍中央軍系與地方軍系展開國府在大陸本土上最後的困獸之鬥,國共軍政大搏
鬥的最後一幕也是最慘烈的一幕遂在中國西南天地間拉開了序幕,而伴隨著軍事
鬥爭,國共之間沉默的戰爭──情報戰,也就同時如火如荼地展開了,除了前線的
軍事情報戰,在已被中共控制的上海等大都市裡,國府撤台後遺留下的親國府政
經勢力此刻也開始化明為暗,改換上與中共政權合作的「愛國商人」身份,試圖
保存實力以待國府反攻大陸,因而也就與中共情報單位701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殊
死情報鬥爭。


  電影情節就不多談了,以免有雷影響有興趣觀賞者的興致。


  就談談看完《聽風者》後的一些觀察心得吧。


  首先,不得不說,儘管不無中共軍教宣傳片的味道,但《聽風者》比起過去
的《白毛女》等樣板宣傳片仍然多了些藝術水準;儘管仍然對蔣政權相關人士採
取一貫的負面立場,但已不再將之視為電影的重點,不再使用「蔣介石反動統治
集團」等較強烈的字眼,甚至不再將軍事情報鬥爭的細節視為重點,反而著墨於
其中人物的人性與情愛故事的細膩描寫,相當程度上代表著中共政權形象與僵固
意識型態的逐漸軟化與建制化,一如知識份子入黨對中共體制的質變效應,革命
民主政黨與革命意識型態的調整,似乎相當程度上也反映著中共向社會民主主義
全民政黨轉型的一種呼聲。


  其次,儘管談及國共內戰總免不了解放軍的角色,但有趣的是,《聽風者》
一如前兩年的中共主旋律大片《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解放軍的角色不再
如以往的中共軍教宣傳片那麼吃重,卻反而強調了文人或者出身民間者的角色,
雖然仍然免不了為了中共十八大第五代領導班子接班建立沿續性與正當性而硬將
分明受到毛澤東多年打壓的習近平之父習仲勛非常和諧地納入《建國大業》劇中
的情節,但一如包括戒嚴時期國民黨黨國體制的改革也是從壓抑軍系勢力干預政
治開始,解放軍角色的淡化仍然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中國歷史上向來是文官治理,但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由於面對帝國主義強
權壓境的中國政權一方面希望以船堅砲利抗衡侵略者,另方面又擔心文人放洋會
帶回太多西方自由思想,因而在清末至民國之間出現了以軍人為中國接觸現代化
最多者的一個時代,隨後又因為抗戰軍興而使得軍人地位得以鞏固,而在中共建
政後,由於文革破壞了中共黨政體制的文官體系運作,唯一未參與文革而保持完
整建制的解放軍遂在終結文革以及穩定後文革時代中國情勢上扮演了政權之錨的
角色,然而,一如普魯士軍官團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後的尷尬角色,改革開放三十
年後的中國若要進一步地深化改革則軍隊的角色勢必必須有所調整。


  從近來的釣魚台衝突之中,我們也看得出中共在十八大政權交班前夕的種種
運作對於其在釣魚台衝突中的策略深有影響,而其中極重要者,莫過於解放軍在
十八大後中共政權中定位的問題。中共向來在面對重大內部政治問題時對外採取
更為強硬而絕不示弱的態度,目的無非在於防止外國勢力趁火打劫並防止黨內政
敵藉機攻擊。然而,一反常態地,十八大前夕,中共在釣魚台問題上採取了相對
冷靜的態度。儘管出身外省軍系的國民黨籍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不斷地操作其青年
時期就曾參與的保釣議題,目的無非在試圖吸引強烈保釣的大陸人民對國民黨抗
日以及蔣中正抗日與保釣的注意而爭奪某種統治中國正統性,儘管美方國安學者
與官員不斷地成為釣魚台棋局中唯一回應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者,其目的無非
在藉著釣魚台議題中日台三方共同談判而使台灣議題國際化,然而,中共仍然僅
讓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碰了個軟釘子,以「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回應馬英
九並示意中共已警覺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利用釣魚台抗日議題為國民黨與其在中
國歷史的定位爭取大陸民心的潛在「鬩牆」意圖,並迫使日本民主黨政府在釣魚
台問題上不願在中共以及石原慎太郎等日本極右派的壓力之外復又因破壞一中原
則而節外生枝而不願回應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然而,中共卻未強硬地動用海
軍爭奪釣魚台抗日議題的主導權,像是動用戰略核子潛艇在護衛艦隊保護下前往
釣魚台海域,浮上水面打開彈艙讓日本海上自衛隊偵測到輻射線後再關上彈艙下
潛以示威,想來無非是不希望因為釣魚台衝突而讓中共十八大的第五代領導班子
接班出現意外變數,像是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而使得參與釣魚台問題上對日
武力威力展示的解放軍勢力在接班過程中得到過大的權力資源份額,同樣基於此
,中共雖然動用海監船前往釣魚台示威並動員南京、廣州、濟南與成都四大軍區
進行軍演,但有趣的是,接近京畿的北京與瀋陽軍區卻並未參演,相當程度上反
映了中共當局在十八大前夕由於對解放軍勢力藉民族主義擴權的顧忌而在釣魚台
問題上投鼠忌器--尤其是在中共中央整肅在中共軍隊乃至黨政保守派之中具有
龐大影響力的薄熙來個人崇拜復辟式宗派勢力之後--然而,可以預期的是,一
旦中共順利完成十八大政權交班,則不論胡錦濤是否藉釣魚台議題主張「扶上馬
、送一程」以保留軍委主席一職,可以想見的是,倘若日本在釣魚台問題上不能
適可而止,則習近平等第五代領導班恐怕將不會再採取相對冷靜克制的態度,而
可能會指揮解放軍改採取強硬手段,藉以滿足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並確立其
對解放軍的個人領導威望以便鞏固其政權正當性,畢竟,一如敝人在《兩個中國
或一中一台是否曾經可能?──從美中台三方談判與內部動力回顧中國代表權爭
議》文中的分析,中共自其建黨之初便有內在的中國民族主義成分,然而,做為
務實的現實主義者,中共處理民族主義議題往往會同時顧慮包括民情與國力等方
方面面的各種因素,而非單純地信仰或煽動民族主義。


  可以想見的是,中國歷史終將回到常軌,雖然不應該再如宋代「好男不當兵
,好鐵不打釘」那麼極端,然而,華人世界的歷史一如所有高度文明國家的歷史
,總是要回歸到文官統治而非軍人統治的常軌上的。衷心希望,個人從電影《聽
風者》觀察到的淡化軍人角色的現象,不只是導演的拍片手法而己,而習近平在
拒見向來對中共有著強烈個人偏見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的同時釋放出的接見屬於
中共黨內開明派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之子並宣示自己並非薄熙來盟友的訊息,
不只是作秀性質,而是代表著中共在抗拒由外來勢力說三道四而具有和平演變目
的的改革要求之餘,中共新一代領導班子也同時有著足以回應廣大中國人民對深
化改革的殷切期待的漸進開明改革政策方向。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宗晉的婚禮致謝

  三十個年頭漫長的歲月,讓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一個男人。三十年來,
感謝父母的養育與教育,讓我今天能夠站在這裡完成與季樺的婚禮。


  記得,小時候,服務警界的父親長年在外奔波,母親在小學任教之餘,含莘
如苦地操持家務,卻從未忽略子女的教育,父親與母親的身教言教,讓我從小就
學習到生活與工作紀律的重要,也從小培養了我孜孜不倦的購書與閱讀習慣,至
今仍讓我受用無窮。


  由於父親與母親對於子女教育的極度重視,我小學六年期間就讀了三個風格
截然不同的小學,從草屯市郊樸實農村的敦和國小,到中興新村以軍公教子弟為
主的光榮國小,再到草屯市中心人數眾多而競爭激烈的工商業區炎峰國小,不斷
轉學的經驗,讓我從小培養了觀察不同社會型態的能力,但不變的,是母親天天
親自督促我的課業與月考準備進度的諄諄教誨。


  國中時,父母在當時不甚寬裕的家庭經濟條件下,為我選擇了私立明道國中
部就讀,明道中學兼重學業與個人學養陶冶的良好教育環境讓我得以在繁重的升
學相關課業之餘也得以徜徉悠遊於廣大豐富的知識之海,其中,還記得每年的數
學演算比賽與詩詞吟唱比賽,讓我對於教科書以外的數學與古典文史知識的濃厚
興趣得到了發揮的機會,也因此而在課餘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在這方面的學習,而
元宵節前的燈謎大賽更是有著古樸的興味,至今家裡依然保存著國三時燈謎大會
獲得的一個馬克杯。


  高中時,在我的高中導師同時也是季樺的國中導師、曾麗娟老師自由而寬容
的教學方針之下,我和季樺利用課餘的時間開始了我們的愛情故事,在明道高中
部直升班保守而重視升學成績的環境下,曾麗娟老師的包容與適時的開導,是我
們的愛情能夠走過青澀年歲而始終如一的重要支柱。升高中之初,便對於應該就
讀社會組或自然組有所徬徨,直升班不必參加高中聯考而提早升學讓我能夠有充
分的時間向師長請益,反覆思考後,深以師長們「自然組的知識技術性較高而持
續自學可能性低」的看法為然,便先選擇了第二類組,惟仍持續地透過課餘閱讀
繼續地接觸當時無緣的社會科學知識,感謝學校二三類組同班的政策,讓我在一
年的第二類組學習與探索後,仍然能夠在原本的班上轉到第三類組而不必重新適
應不同的班級,因而在一年半後順利地考取了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醫學系的生涯不是那麼順利。對於人生志向有著徬徨不安的我,在北醫一年
後即重考到陽明醫學系就讀,後來並長年參加北醫綠杏與陽明十字軍的許多社團
活動,最後在陽明大三結束時第一次考上台大法律系,並決定休學一年以思考自
己的人生方向,那一年,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幾經思考後決定醫學已是我生命
特質中不可抹滅的成份,也是我一生事業的最佳起點,於是回到陽明完成了醫學
教育與臨床實習。感謝我的父母長年包容一個孩子的叛逆與不從眾的思考,感謝
陽明吳金正老師與許多師長的幫助讓我能夠順利地銜接學業,也感謝休學那一年
因緣際會認識的懷慧副座與許多好朋友,社會與社團參與,讓我在學生時代就能
夠有相當不同的社會觀察機會。回到學校後,雖然因為轉而重視日益繁重的課業
而逐漸地退出了社團與社會活動,但那些經驗卻至今仍使我在觀察世事與從事衛
生政策研究時具有不同的視野與思考面向,感謝父母的包容,也感謝所有曾經在
人生旅途的不同階段陪著我走過那些青春叛逆年歲的好朋友們,沒有你們,就沒
有今天的宗晉!


  完成了醫學系的學業後,由於對於未來的方向仍感徬徨,也由於對於衛生政
策研究的學術志向在臨床實習期間逐漸萌芽,我選擇暫時不進入臨床住院醫師的
訓練,而是先到台大就讀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以及法律系。感謝父母包容一個
孩子在多年的醫學系教育之後,仍然不工作而是回到學校念書,也感謝我的指導
老師鄭守夏老師令人如沐春風的教學與論文指導,讓我學習到如何將過去臨床實
習時觀察到的現象轉換成可以進行學術研究的題材,也讓我學習到一位謙謙君子
的學者典範。


  要感謝叔公李醫師、柯副座、懷慧副座、曾麗娟老師以及在場諸位親朋好友
,因為你們的出席祝福,讓我和季樺的婚姻有了最美好的開始!


  最後,要感謝季樺十六年來不離不棄的陪伴,讓我在徬徨於生命方向時有傾
訴與談話的對象,也讓我每個灰心喪志的時刻有最溫暖的陪伴與支持。謝謝她,
願意在忍受我十六年之後,仍然願意與我步上紅毯、共度一生!執子之手,與子
偕老,謝謝她讓我有機會用一生回報她多年來無私無悔的陪伴與支持!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基督宗教之除魅化與宗教復興

  人類心靈原本即存在屬靈的渴望,基督宗教便因為耶穌基督所帶來關於人類
救贖新信息能夠強力地觸動人們的屬靈感動而傳布世界。

  基督宗教自其初始即與羅馬帝國有著複雜多變的政教關係,耶穌基督的羅馬
公民身份使其在面對法利賽人時有所憑恃,但基督宗教不願向羅馬政教體系臣服
則使初代教會飽受帝國壓迫,直至君士坦丁大帝立基督宗教為國教,遂使基督宗
教在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的廣袤領土上迅速傳播,但也發生了基督宗教對於早期
希臘羅馬萬神教等其他宗教的迫害乃至於背教者尤利安皇帝的恢復古羅馬萬神教
的失敗行動,更發生了信奉三位一體論皇帝與信奉阿里烏派皇帝之間的反覆相互
殺伐。


  羅馬帝國崩潰後,拜占庭帝國沿續著政教合一神權政治的傳統,及至君士坦
丁堡陷落後許多,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更宣稱莫斯科是第三羅馬以藉此聲稱對斯拉
夫民族為主東正教基督徒的庇護權與領導權,但在西方,帝國崩潰後的日耳曼諸
邦分裂征伐不已,羅馬教會扮演沿續文明與穩定社會的重要角色,遂使得基督宗
教與日耳曼各族政權之間的關係不再是教權臣服於王權,並因而發展出了中古時
代的「兩隻劍」理論,而神聖羅馬帝國自查理曼大帝以降均由羅馬教皇加冕更加
地肯定了教會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地位。


  在西方,自西羅馬帝國崩潰前後,羅馬教會開始與舊貴族合作以維持西方文
明傳承以後,西方教會與國家權力的結合日深,而由於日耳曼諸邦的分裂與不斷
地相互征伐,西方的羅馬教會與教權遂取得與東方教會截然不同的獨立於國家權
力的地位,甚至往往透過為君主加冕或將與教會對抗的君主逐出教會而具有某種
高於各邦君主王權的地位,中世紀天主教會權力極大,羅馬教皇因而擁有足以發
動多次十字軍東征龐大軍事行動所必需的強大人力財力以及政治號召力,而由於
教會終究是由物質的木石與具有原罪而不完美的神職人員所組成,中世紀歷史教
皇往往運用教會的龐大權力與影響力謀求個人與家族私利,例如統治佛羅倫斯的
麥第奇家族成員便曾多次出任教皇,而教皇李奧十世為了獲取其追求文藝復興的
繪畫、雕像與建築等藝術品所需的龐大經費而不惜利用基督教的煉獄教義而透過
各邦國教會體系發售大量贖罪券以利用基督徒的虔誠信仰搾取大量金錢,終究引
發馬丁路德對教義與教權的質疑而展開宗教改革運動,也引發日耳曼諸邦君主對
於國家財富與資源大量無償外流羅馬的不滿並因此支持宗教改革運動而引爆宗教
戰爭。此外,無力改革自身腐敗失德問題的天主教會在思想上引起了薄伽丘所著
《十日談》等文學作品的譏諷之外,尚且對於新思想與新興實證科學所帶來的教
義衝擊無力回應,於是只能採取恐怖手段以壓制新思想與新科學事實,試圖以眼
不見為淨的鴕鳥策略強行鞏固建構在亞里斯多德科學觀與托勒密宇宙觀之上過時
而缺乏實證支持的聖阿奎那斯經院哲學神學教義體系,然而,儘管對布魯諾採取
火刑並長年軟禁伽利略,但宗教裁判所的思想檢查與恐怖高壓手段未能減緩啟蒙
思想的發展與傳播,卻反而因為宗教裁判所的反智與殘酷作為而使得啟蒙時代的
思想家對於基督教會與教權痛深惡絕而紛紛伴隨著現代性思想的建構而同時在思
想上發動對基督教教義與教權的除魅化 (Entzauberung) 運動,於是啟蒙哲人伏爾
泰主張無神論,而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法國大革命的革命家們更是試圖另行建立
「理性教」以取代基督宗教與天主教會,而到了總結啟蒙思想體系的馬克思則更
是主張「宗教是人民的集體鴉片」而認為宗教不過權力者用於鞏固統治正當化與
麻痺受壓迫人民的反抗意志的上層結構建築與統治壓迫工具。


  歐洲社會因為天主教會的腐敗與壓迫而展開的對基督宗教的除魅化運動最終
以血腥殘酷的三十年戰爭等宗教戰爭與內戰的形式瓦解了天主教會的宗教權威與
道德正當性地位,各邦君主乃至於羅馬教皇以上帝為名發動慘絕人寰的戰爭使得
歐洲各國社會經濟秩序全面崩潰,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所在日耳曼一地更是在
反覆的戰爭洗劫與屠殺下十室九空,飽受飢寒而衣不蔽體的人民流離失所時不免
開始高度質疑宣稱以神愛世人為其權力基礎卻發動血腥戰爭與宗教裁判所殘酷控
制的天主教教會與其所宣揚的教義的正當性,基督宗教的除魅化使得歐洲基督教
社會裡以基督教教會做為一切傳統道德倫理乃至於政權統治正當性基礎的神祕宗
教性天啟性政教控制力量的道德正當性徹底失落,不再有單一天啟性政教權威的
歐洲社會於是在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引導下迅速地進一步走向世俗主義與自由
主義,遂使得歐洲成為人類歷史上著重觀注人自身的存在的人文主義而非如基督
教義或儒教思想以不可知的神祕天啟力量為核心的現代性思想與社會建制的發源
地。

  而儘管自君士坦士大帝後,歷代教會均採取祝福國家並合理化其存在,直至
當代仍有國家祈禱早餐會等儀典,然而,不論是教皇與奧圖皇帝之間的對抗,乃
至於各邦國君主希望控制國內教會力量甚至藉口支持天主教會統一運動以實現政
治上統一歐洲使得宗教改革運動升高成為反覆的宗教戰爭與內戰,政教衝突使基
督宗教捲入血腥的政治權力權逐,遂使得基督宗教小派團體轉而根據《聖經‧馬
太福音》所言「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上帝的歸上帝」而提倡「政教分離」原則,
主張維護宗教自由以及教會面對政治權力的主體性,堅持國家不能干預教會事務
與信仰良心,反之,教會固然應該依據其歷史傳承與信仰良知呼應政治實況中的
呼召來關心公共事務,但教會不應該捲入政治利益競逐或淪為黨派庸附而扮演政
治利益團體角色。經過三四百年的奮鬥,小派團體首倡的政教分離原則已成為普
世政治與基督宗教的共識。


  然而,由於人類心靈本質上存在著高度的屬靈渴望,隨著現代世界的高度工
業化與都市化,原子化的個人在面對現代社會與國家建制時感受到強烈的異化與
疏離,因而產生了強烈的尋找個人歸屬感的情感需求與尋找生命與世界意義的屬
靈渴望。由於耶穌基督所帶來的關於人類救贖的新信息向來能夠強力地觸動人類
的屬靈感動,於是,很自然地,當基督宗教的教義與教權在除魅化之後不再是與
權力慾和控制慾緊密結合的一套統治體系而回歸基督宗教最原初的信仰本質之後
,當現代世俗社會裡飄流的人群尋找著屬靈感動的復燃之時,人們抬頭仰望,便
很自然地再度體驗了耶穌基督原初信息所帶來的沛然莫之能禦的屬靈感動;基督
宗教在終於失去了權力之後,終於尋得了原初的信仰與信眾。


  畢竟,耶穌基督的原初信息本非立基於物質木石堆砌的教堂,更非立基於令
人心生畏懼的教權教義體系,而從來是立基於:讓受壓迫者有盼望!

基要派基督宗教

  基要主義、基本教義派或者宗教上的原教旨主義 (fundamentalism) 均是指
涉一種對於其政治或宗教上理念的絕對性與排他性的信仰態度。基督教基要主
義興起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北美洲,其本身並無獨創性的神學思想或主軸
,而主要是對現性世界對基督宗教信仰造成的挑戰的一種保守的反動性的反應
,如今主要是對聖經(經典)解釋的一種態度,其主要的攻擊對象為自由神學
派,特別是受演化論影響的「教義演進說」與「聖經批判學」;1895年Niagaga
聖經會議中通過了所謂的「基要主義五要點」:聖經逐字無誤論、耶穌基督的
神性、瑪利亞童女生子、代替性的贖罪論以及基督的肉體復活和再臨,1919年
時並成立了組織鬆散的「世界基督教基要派聯盟」。


  根據凱倫‧阿姆斯壯的分析,基要主義者乃是活在神聖思維及神思語言系
統中,在回歸宗教傳統的號召下堅守所謂正統教義和倫理規範,並試圖將其之
轉換為現代世俗世界的理則,並因恐懼受到現代世俗世界的污染與威脅,故往
往採取激烈手段攻擊其想像的威脅,像是美國基督教右派反墮胎人士不惜殺害
執行墮胎手術的醫師,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也多次提及美軍在信仰伊斯蘭的伊
拉克的軍事行動乃是十字軍行動。美國基督極右派基要主義的興起除了對世俗
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反動外,復因1980-90年代間美蘇意識型態對抗趨緩,美國
右派勢力必須尋求新的萬惡敵人以持續地透過攻擊不可知邪惡他者來定義所謂
「美國性」,藉此維持人民對邪惡他者的恐懼以鞏固統治集團的統治正當性,
只是,基督教極右派乃是在美國人民內部尋找與塑造敵人而展開可怕的內部「
獵巫」,因而造成美國社會極為嚴重的內部分裂對立。


  基要主義者基於恐懼而過度強調對正統教義,無視於初代教會便有Arius派
與Athanasius派的三位一體論爭議乃至於多納派爭議等諸多的神學爭論,而所
謂的正統不過是君士坦丁大帝基於政教統治目的召開的尼西亞大公會議所達成
的某種一致性解釋,更無視於現代世界中教會也必須在基督的原初信息基礎上
與時俱進才能繼續牧養萬民心靈,基要主義者「奉上帝之名」卻採取具有強烈
自我絕對化排他性傾向的信仰與激烈行動,實則不過是因自身的對現代世界的
不適應與反社會傾向,因而在權力慾與控制慾驅使下盜用耶穌基督的聖名以正
當化其好鬥性格,試圖使時光倒流而推翻現代世俗社會而回到基要主義自認較
能掌握權力與利益的「過去美好時光」 (belle epoque) 並期望能實現實已經其
改造甚至創造的所謂正統教義。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企業社會責任能否仰賴機構投資人的公民股東行動

一. 前言

  1980年代,歐美先進國家吹起了新自由主義與解除管制 (deregulation) 的風

潮,對戰後福利國家體制與政府管制政策展開了全面性的解構。然而,1980年代也是


世界各地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國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與基本權利的年代,而


包括勞工權利、食品安全、環境保護乃至於有限自然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等各種訴求


均需要透過要求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才能達成,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強調鬆綁與解除


管制的強大壓力下,全球人民追求基本權利與生活品質的訴求遂與解除管制的訴求產


生了根本性的緊張關係。



  然而,二戰後隨即展開的冷戰意識型態對抗使得歐美各國對於蘇聯的革命輸出均


有所畏懼而必須回應人民的訴求以防範各國國內共產革命星火燎原,加上兩次大戰不


分階級動員參戰的總體戰使得人民對於犧牲生命保衛的政府有了更高的期待與更多的


權利要求,而二戰期間各國因應戰爭需要所實施的戰時統制經濟則又使得各國人民對


於配額與計畫式經濟有所實際經驗,因而,戰後歐美各國紛紛建構了各種的公私部門


社會保險與退休基金制度,公部門為其員工建立退休基金制度之外,為了健全社會安


全網,政府也為私部門員工建立了由政府代為管理的基本退休基金制度。



  為了在美國雷根政府與英國柴契爾政府主導的擴散全球的解除管制浪潮下尋求新


策略以促使企業履行其對勞工、環境、消費者乃至於全社會的社會責任,許多論者於


是提出了透過公民行動者對於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人董事會的積極參與來間接影響其


所投資的企業,透過機構投資人龐大的投資來影響其所投資企業的股東會以及董事會


的公司治理以藉此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



  本文將以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源流與其對近年來金融海嘯等全球經濟困境的影響為


楔子,從思想面、事實面以及法律面來檢討透過退休基金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所


謂「公民資本家」是否真的足以取代政府管制 (regulation) 政策,藉此探討民眾


權利意識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台灣未來可能的政策理路。





二. 新自由主義溯源

  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雖然名稱中也包含了「自由主義」 (liberalism)

一詞,然而,事實上,新自由主義完全顛覆了自由主義的思想而可謂是盜用自由


之名的一股反自由逆流。



  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重要性,並認為為了保障與促進個


人自由,則必須要保障相當程度的經濟自由,畢竟,當一個人連經濟上的基本謀


生與投資獲利都必須受制於各種各樣的權力者時,則個人自由必然受到其經濟上


謀生獲利需要的影響而受到權力者的高度限制,而政治自由也必然因而無法其自


由意志表達意見,即使有表面的民主選舉但實際上卻受到經濟不自由的影響而並


不存在真正的民意與民主機制,因而,古典自由主義一方面強調自由市場與財產


權保護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如John Rawls等自由主義者也體認到,完全自由


放任式 (laissez-faire) 的過度經濟自由勢必導致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而控


制著高度集中的社會財富的大資本家將如過去的獨裁君主般運用其經濟上的控制


地位操縱政治,甚至於透過政治獻金或者對所屬員工的控制來干預民主選舉,最


終必然傷害人民的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John Rawls等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於是


在基本上支持自由市場與財產權保護的同時也強調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配正義


(social justice) 對於促進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然而,新自由主義卻主要地是一種經濟思想,其思想源自戰後的芝加哥學派總


體經濟學理論,並在1970年代以後成為取代凱因斯學派的主流經濟思想。新自由主


義的經濟理論實際上並未多著墨於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卻反而無視於市場失靈與


人性存在一定程度不理性的事實,而兀自以資訊充分流通以及全然理性經濟人


(Homo economics) 的不合理前提假設為基礎發展其經濟理論,並進一步地將其


具有高度理論侷限性的總體經濟理論應用於解釋社會與政治現象並對社會與政治問


題提出解決方案。因而,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家如Milton Friedman對於拉丁美


洲與蘇聯等原本採取非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體制轉型提出了所謂長痛不如短痛


的「震撼療法」 (shock therapy) 理論,而針對在極快速地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


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人民因為原本教育與社會安全等權利的大量流失而產生的高度


不滿情緒,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為了消除這些人民的不滿情緒影響市場自


由化進程應可以容許出現某種軍事獨裁統治,也認為為了快速地轉向自由市場而應


該容易少部份的強盜大亨 (robber baron) 強占原本屬於國家所有的公共資產,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如此傷害人民與社會的不公不義經濟轉型過程乃是無可


避免甚至應該加以誘發的,因為如此才能快速地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而在轉型過


程中受到高度傷害的人民與社會最終則必然可以透過「滲漏效應」 (trickle-down effect)


的方式分享經濟利益並透過必然伴隨經濟自由化與國民所得成長出現的政治民主化


得到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



  因此,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便曾在1975年為推翻阿葉德民


選左傾政府的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契 (Pinochet) 提供震撼療法式的經濟建議而


無視於皮諾契採取濫殺政治異議者乃至於只是要求保障生活品質的抗議民眾的血腥


事實,Milton Friedman與其芝加哥學派徒子徒孫的新自由主義理論隨後成為強


調第三世界國家經濟轉型過程必須要直接完全開放市場並大幅縮減教育與醫療等社


會安全支出的所謂「華盛頓共識」。然而,不論在拉美、非洲或者蘇聯,震撼療法


與華盛頓共識並未帶來其許諾的經濟成長以及個人與政治自由,卻只是帶來貧窮而


貧富差距日益懸殊並高度仰賴原物料出口的邊陲經濟體制,以及帶來更多的軍事獨


裁政府和強占公共資源致富的經濟寡頭,原本擁有頗為先進的高度工業技術能力的


蘇聯在接受「震撼療法」後一蹶不振,淪為貪污與黑道盛行而以石油等原物料出口


為主的邊陲經濟體,除了成就少數如Gascon等將國有資產乾坤大挪移為據為己有的


強盜大亨外,一般人民的生計卻反而更加貧窮困苦。



  而衡諸過去的經濟史事實,包括日本、南韓與台灣等東亞經濟體發展的成功經


驗從來就不是依循所謂的震撼療法與華盛頓共識,南韓與日本當初若過早地開放市


場,則今天南韓尚在出口稻米而日本尚在出口生絲,世人恐怕將難於可能想像南韓


會有三星和現代汽車而日本會有索尼和豐田汽車!



  由此可見,新自由主義並非真正著意於追求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自由主義的


某種修正版本,事實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一旦落實於經濟政策上往往會剝奪人


民的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也往往會造成人民生活品質的大幅退步。



  新自由主義在1970年代後盛行,其成因主要有三:第一,蘇聯的革命輸出大量


地消耗其經濟產出而使其在史達林主義下缺乏效率的經濟體制更顯得不堪一擊,而


蘇聯針對1968年捷共開明政策的軍事鎮壓更使其革命輸出的道德號召力蕩然無存,


共產革命的潛在制度競爭壓力大減使得歐美國家資本家對福利國家體制的妥協忍受


意願降低;第二,戰後的許多政府管制措施沿續自二戰時期因應軍事需要的戰時統


制經濟體制,因而難免有其過於僵化而無法與時俱進之處;第三,戰後的歐美各國


的福利國家體制過度依存於當時特定的經濟條件而難於永續經營,頻繁選舉下開出


的許多社會安全支出政策往往忽略長期的預算支撐問題。



  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隨後的歐債風暴再度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


根本問題,人民對於一定程度社會分配正義的渴望有其古老的人性與歷史淵源,馬


克思主義不過是反映與論述了人們既有的渴望而不是在思想上創造了此一渴望,而


儘管戰後的政府管制與福利國家體制有其必須檢討改革之處,但一味地解除管制與


強調所謂的自由化絕對並非可長可久的根本性制度解決之道。





三. 公民資本家與企業社會責任

  Stephen Davis等人在《新世代資本家》一書中有系統地整理了一般民眾可以

如何透過各種退休基金與儲蓄基金的投資來影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該書中便認為


,除了市場看不見的手、政府法規與企業文化可以約束企業在追求短期的最大獲利之


外也著重長期的社會利益之外,公民積極股東透過對其本人或所投資公私退休基金、


共同基金甚至避險基金等機構投資人的參與而影響基金所投資企業也有助於促使企業


履行其社會責任[1]。而為了擴大公民對其出資的各種退休基金的控制權並藉以影響


企業,書中提出,應該修法規範各公私退休基金等的受託董事會必須至少有一半的董


事由員工出任,並應修法針對各公私退休基金等的受託董事會設定資格條件與資訊揭


露標準[2]。Stephen Davis認為,如此便可使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有積極理念的公民


股東得以在其所投資的公私退休基金或儲蓄基金的受託董事會取得相當的主導地位,


並藉此進一步地透過這些基金對其所投資的企業發揮影響力而督促其履行企業社會責


任。



  Stephen Davis等人書中並提出,美國最大工會聯盟、美國勞工聯盟暨工業組


織協會 (AFL-CIO) 針對勞工議題評比各基金,而環境責任經濟體聯盟 (Ceres)


則針對共同基金在所投資企業股東會甚至董事會中關於氣候變遷問題的投票立場進行


分析,此類協助基層投資人了解其投資標的「股東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助於支持企業


社會責任的公民資本家們理性地選擇符合其諸多理念的各種基金投資標的[3]。此外


,該書也提出英國電信退休計畫赫米斯基金於2000年時成功地迫使其所投資的優質石


油公司 (Premier Oil) 退出與因為殘暴的軍事獨裁統治而飽受國際輿論抨擊的緬甸


政府合作的緬甸所葉得敢天然氣田開採為例,說明公民資本家確實得以透過對所投資


的公共基金與退休基金等的積極參與而迫使企業必須採取符合社會責任要求的作為[4]。



  愛普斯坦則在《企業永續發展指南》一書中臚列了企業基於獲利動機而走向落實


對社會有利的各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又能確保獲利的永續經營策略。該書提出企業


必須關注社會責任的四大理由,第一是政府管制,因為不遵守相關規範的企業將付出


法律成本、更多監督使生產力降低、被迫停止營運、企業聲譽受損甚至是罰金與刑罰


的代價而得不償失,第二社群關係,亦即若企業進行違反社會責任的行為造成的公關


與聲譽上的損失,第三是考量成本與收益,亦即降低包括罰金與聲譽損失等造成的成


本並從而提高收益,第四是社會公民責任,亦即企業營運對於社會與環境必然造成影


響,基於企業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故而有義務致力於永續管理[5]。



  愛普斯坦並整理許多已設法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公司經營管理考量的公司所採取


的各種策略,像是諾和諾德製藥在其三重盈餘事業理念中納入對員工與病患的社會責


任以及對外部環境與動物福祉等社會責任,像是BHP礦業以創造價值為核心將增加生


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保護等社會價值納入公司價值的創價流程之中,像是美鋁公司將


環境、衛生與安全等納入其事業永續模型,愛普斯坦並提出永續績效的九項原則包括


道德、治理、透明化、業務關係、對投資人與貸方的財務報酬、社區參與和經濟發展


、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雇傭實務與環保,認為企業可以有系統地將與各利害關係人有


關的社會責任納入其經營管理體系之內而藉此在追求獲利的同時有助於履行其社會責


任[6]。



  愛普斯坦並舉出實例來證實企業確實有可能在獲利動機下主動地實踐其企業社會


責任。長久以來因為壓低員工薪資、不提供員工適當健保計畫以及對其供應商運用海


外勞工生產廉價產品而未給予人道待遇而受到社運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沃爾瑪同時也


是美國最大私人電力用戶並擁有全美第二大貨車隊,該公司便宣稱致力於永續導向,


像是三年內減少固體垃圾量25%並使商店內能源使用量減少三成,像是在十年內提車


貨車隊的能源使用效率一倍[7]。愛普斯坦也坦言公民積極股東根據共同基金所投資


企業是否遵行社會企業責任有助於企業採行永續經營策略,像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加州


公務員退休基金便於2000年宣布將出售菸草相關公司的持股,而福特汽車、通用汽車


以及德士古石油公司也在關心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公民股東的施壓下退出反對京都議


定書的「全球氣候聯盟」,而美國銀行甚至宣布將投入一百八十億美元融資以協助企


業客戶更能永續經營,而許多像是社會投資論壇與永續智庫當責機構等非營利組織所


推出的道瓊永續類股指數與企業公民責任評鑑等社會責任型投資標的永續指標的推出


更使得關懷企業社會責任但專業能力缺乏的公民股東有更充分的選股資訊[8]。



  然而,愛普斯坦在其永續績效的九項原則也坦言「對投資人與貸方的財務報酬」


依然是推動企業主動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必須納入考量的面向[9],而Stephen Davis


在其向企業董事會提出的十大守則「資本家宣言」中儘管論及「公平對待客戶、供應


商、工作者與社區」、「遠離政黨政治」、「找出相關法規,確保你的業務不會造成


間接傷害」以及「清楚說明你目前的作法,並負起應負的責任」,但十大守則的前兩


項依然是「要有獲利,創造價值」以及「只在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拓展業務」。由此


可見,企業的追求獲利本質與追求社會責任之間實際上存在某相當程度的緊張兩難,


而完全依靠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或者完全依靠有良心的公民資本家透過公民股東運


用在其所投資共同基金的積極行動來間接來促使共同基金所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


其侷限性,畢竟,促進所投資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終究與共同基金追求獲利的原始


籌資目標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緊張矛盾。





四. 解除管制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況

  儘管許多企業宣稱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其經營管理體系之中,儘管有著許多公民


資本家透過積極參與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來試圖促使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所


投資的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然而,我們考察1980年代解除管制等新自由主義經濟政


策所造成的後果卻發現,事實遠非新自由主義理論所許諾的那麼美好。



  以台灣近三年來爭議不休的美國牛肉可能有狂牛病污染的問題為例,近因固然是


台灣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接續扁政府時代的對美牛肉談判過後在談判與決策過程中多所


失策,由於未能及早讓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與代表專業的學界人士自決策之初便充分


參與所致,以至於在未考量衛生專業對於牛腦等肉臟及絞肉的高度健康風險疑慮以及


未考量一般民意與立法委員必須對人民的安全食品要求有所回應,竟貿然地答應同時


開放牛腦等肉臟及絞肉,以至於最終在民意強烈反彈下失信於美方,而使得佔台灣進


口美國牛肉相關產品金額極小且比例極低的牛腦等肉臟及絞肉因為攸關台灣政府的對


外誠信與美方的國際威信而成為台美貿易談判的障礙,但考察其遠因,無非是自1980


年代美國雷根政府採取解除管制政策下,大幅度地裁減聯邦政府食品安全檢查員的員


額與預算,並對於畜牧業與屠宰業者改採自律申報政策,僅有自行申報有問題的業者


才必須接受官方檢查員的實地查驗,解除管制後對牛肉產品整個製程的安全衛生管制


極度鬆懈的美國不意外地終於在2003年爆發首例狂牛病病例,各國迅即禁止美國牛肉


進口而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透過談判要求恢復開放美國牛肉進口。



  而透過民營化甚至國際化競標來管理被視為效率低落的公營公用事業的結果則令


人高度質疑,即使最初正是民意對於公營公用事業的效率低落多所質疑才開始在解除


管制與公營事業民營化的全球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展開了各國的民營化公用事業。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幅削減治水預算使得飲水保護設施受損並解僱許多飲用水質測


試人員,原本由政府負責的水質檢測工作則轉由私人實驗室負責,結果,1990年時,


該省有三分之一的鄉村水井被大腸桿菌污染,2000年,該省一個小鎮有包括一個嬰兒


在內七人因飲用被污染井水而死[10]。而儘管人民與政客不時抱怨公營公用事業的浪


費公帑與缺乏效率,但事實上,法國水利事業民營化後水價上漲了150%,而英國在


1989-1995年間水價上漲了106%但民營自來水公司的獲利卻增加了692%,明顯地,


水價上漲遠非企業所說的「反映成本」而是大多用於增加民營自來水公司的獲利,而


在民營自來水公司獲利暴增的同時,無力負擔水費而被停水的英國消費者卻也增加了


50%,而更加不幸的是,水利事業民營化過程中許多經費仍然是由政府和其他公共機


構支付[11]。



  而儘管公民股東透過積極參與其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而得以間接地促使


這些基金所投資的企業必須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但事實上,此一影響力極為有限。


儘管福特汽車與通用汽車在股東壓力下退出了反對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氣候聯盟,但這


兩家汽車公司隨後仍然在歐巴馬政府任內施壓而使美國國會否決了提高新出廠汽車能


源使用效率法定要求的法案;儘管沃爾瑪公司總裁舌燦蓮花地宣布將逐步地採取永續


導向的經營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但事實上,近兩年來仍不時傳出沃爾瑪公司被控


告刻意壓低員工薪資與福利,甚至有員工提及上個廁所的時間都被扣款以及刻意壓抑


女性員工升遷等情事;許多宣稱捐贈經費於雨林保護等環境議題的大型石油公司實際


上持續地反對可能對其獲利不利的環境立法並對於鑽油平台漏油採取拖諉卸責的法律


與政治行動,甚至還提供奈及利亞等許多產油國的軍事獨裁政府各種援助以鎮壓對石


油開採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的當地人民部族的抗議。所謂企業在公民股東壓力下轉而主


動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看來似乎主要地無非是一種公關活動。



  而以最能直接反映民意而頗接近公民資本家理念的在民意監督下的公用事業民營


化為例,更可以顯示公民資本家理論的侷限性。民營水利企業的高階主管公然宣稱「


只要自來水管裡有水,公眾無權知道我們的具體運轉方式」,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民


眾直到七人死於飲用井水後才知道自來水被大腸桿菌污染,原因竟是由於安大略省省


長於1999年在飲用水監測名單上刪除大腸桿菌檢測並於一年後完全取消飲用水監測專


案後,負責檢測水質的民營實驗室依法完全不需要向省政府與一般民眾報告污染狀況,


可見,水利產業等公用事業的民營化最終將無可避免地降低民營化企業對公眾的社會


責任[12]。而向來被視為水利產業民營化典範的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特許專案,儘管


支持者宣稱民營化可以增加公眾對自來水系統的監督權與透明度,儘管得標的蘇伊士


集團及其合作廠商確實稍加改善了老舊的自來水和污水下水道系統,但該公司在自來


水接管後立即以市政府要求向其貧民窟供水為由上漲水費、停水費與復水費13.5%,


而基礎設施附加費甚至上漲42%,此外,收費標準較低但服務提供成本高出一倍的污


水下水道整修工程則更是遙遙無期地不斷延宕,無法集中處理的污水於是直接排入污


池或者河流而威脅民眾健康[13],而相關民營水利公司在民營化過程中採取對勞工極


不友善的解僱原有勞工再選擇性地以短期合約工的形式重新僱用的經營策略更使得具


有高度水利專業的技術性勞工喪失了原本享有的保險與退休等福利,而這些原本應由


企業分擔的勞工社會安全支出也就轉嫁給其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承擔,企業在民


營化的過程中不但未能履行社會責任卻反而完全地規避應該負擔的企業社會責任[14]


。這些民營化的企業如何能夠在民意機關的監督下獲得民營化合約卻完全規避其企業


社會責任呢?答案無非是透過複雜的政商關係利益分贓,民營化乃至於國際化的公用


事業的政商關係比起受到政治力干預的公營企業絲毫不遑多讓,以蘇伊士集團為例,


其執行長梅斯特雷曾先後任職法國交通部、經濟部與財政部,其董事長莫諾曾任法國


前總理席哈克的幕僚長,而董事會成員更包括了法國三家主要銀行的執行長等重要主


管,該公司更透過美國子公司捐款贊助部份美國國會議員的競選活動,並在2000年的


美國總統大選中捐助十四萬美元,此外,該公司也大力贊助歐洲服務論壇等商業性遊


說組織以便在世界貿易組織 (WTO) 大力推動有利於公共服務民營化的貿易規則[15]。



  民營化後便完全脫離民意監督而公民資本家積極股東又完全無法得到透明化的資


訊以便監督的最令人驚恐的案例莫過於日本的東京電力公司。2011年的三一一大地震


暴露了福島等諸多日本民營化核電廠長年失修失控的嚴重問題,福島核災後披露的資


料顯示,美國核能專家多年前便曾針對東京電力公司所屬的福島等核電廠進行安全檢


查並建議其增加包括防範海嘯來襲等各種安全設施,但東京電力公司為了維持其會計


帳目上的獲利對此充耳不聞而未能採取任何行動,而到了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該公


司董事長等高層甚至還被爆料晚上未坐鎮指揮救災卻反而到酒店喝花酒然後隔天醉眼


矇矓地在電視機前向民眾高談救災情況,換成是在電力公司公營的台灣這些高層早就


下台一鞠躬並面臨檢調約談,但這些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高層卻依然在民營化的保護傘


下高枕無憂,甚至還發生了透過黑道脅迫以「製造」福島核電廠勇士、烈士而所支付


費用卻又大部份流入黑道等中間人之手的荒唐情事。福島核災顯示,具有自然獨占性


質而難以有實質競爭的公用事業的民營化其實弊多於利,而不論民營化後的政府民意


監督或者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股東參與來促使民營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終究效果


有限。



  檢視解除管制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況可以發現,解除管制與民營化不必然帶


來品質的提升與價格的降低,也往往使得相關資訊更為不透明而難於監督,因此,在


解除管制與民營化的情況下,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參與其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


金等而進一步促使這些機構投資人所投資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可行性也就因為資訊


有效揭露的闕如而受到了高度限制。此外,儘管公民資本家有可能透過積極行使其股


東權從而達成一部份政府管制原本能夠達成的對企業的約束效果,但由於缺乏法律規


範的強制力以及行政管制的持續追縱能力,其促使企業確實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極為


有限,而企業也往往主要將此類社會責任相關作為視為某種公關行動而非認真將之視


為公司治理所追求的核心創價目標。



  事實上,Stephen Davis在《新世代資本家》一書中[16]以及愛普斯坦在《企


業永續發展指南》一書中[17]均曾明確地提及政府法規與管制乃是促使企業在其公司


治理中重視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手段,有鑑於解除管制後往往難於使企業主動


誠實履行其社會責任,而公民資本家的積極股東行動主義又往往流於一時即興演出而


難於有長遠的制度性效果,重新建構合理有效而不至於僵化地阻滯經濟發展的政府管


制措施,似乎是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策略。





五.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律與法律經濟分析

  儘管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可能使其投資的機構投資人影響該機構所投


資的企業因此而受到必須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然而,此舉是否真的確實可能促使企


業董事會決策時著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是否可能使得企業董事會違反其對於公司


的忠實義務仍不無疑義。



  美國司法實務自從1919年的Dodge v. Ford Motor Co.一案後便肯認公司得依

據對股東的長期利益有利而決定不發放股利與進行產品減價,並認為此一決策並不違


反股東優先原則也未犧牲股東利益。而1953年的A.P. Smith Manufacturing Co.


v. Barlow一案也認定公司將獲利用於對普林斯頓大學等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慈善捐


獻並未損害股東利益並有利於公司的聲譽利益 (reputational interest) 而有利


於公司和股東的長遠利益,美國實務一般多以公司營收的1%為合理的公司慈善與社會


責任支出範圍。因此,美國公司法實務並未認為企業與其董事會在公民資本家積極行


使股東權的壓力下履行社會責任將違反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或傷害股東利益。



  然而,由於包括德拉瓦州公司法在內的美國公司治理法規大致上採取董事會優位


主義的大原則,公民資本家即使積極行使股東權,恐怕在「商業判斷原則」 (business


judgment rule) 之下仍難於質疑董事會可能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決策是否會造成


公司聲譽利益的損失並進而造成股東利益的損失,而即使公民資本家透過其所投資的


基金運用對企業股東會的股東提議權 (shareholder proposal) 來提案要求企業


履行社會責任,但股東提議在現實上往往難於得到必要的多數通過,而且在董事會優


位主義的公司治理原則下,即使得到通過,也往往難於真的得到執行落實,而即使公


民資本家更積極地提名並被選入董事會或者被公司經營者提名為獨立董事而進入董事


會,恐怕不見得能夠取得公司經營的充分資訊或缺乏解讀相關資訊所必要的會計等專


業知識,因而公民資本家即使進入董事會,但其能夠對公司實際經營作為有所影響而


使之符合企業社會責任要求的空間恐怕仍然極為有限,甚至往往因為受邀擔任公司獨


立董事而成為公司經營者向外宣傳該公司已注重社會責任以不誠實地增進公司的聲譽


利益的宣傳樣板而不自知。



  而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來看,公司的成立目的本在於追求利潤,而機構投資人


募資成立的根本目的也在於追求利潤,公私退休基金的成立目的更在於追求利潤以為


退休人員籌措穩定的生活資金來源,基金與企業董事會自然也就依其成立宗旨而以追


求利潤和增進股東經濟利益為其核心價值,各種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均是因為可以促進


公司聲譽利益或減少公司法律糾紛和聲譽損失才被必須謹守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和注意


義務的公司董事會納入公司治理決策考量,純然的企業社會責任考量卻不無使公司喪


失其與產業對手競爭時優勢的可能,因而,公民資本家欲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來促使


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與基金和企業的設立目標存在的根本的矛盾緊張關係,職是


之故,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促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必然只能達成局


部的零星個別目標,難於在制度面上促使公司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制度性地將企業社


會責任納入經營決策考量。



  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來看,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地是指企業必須對其營利行為所


可能造成的負面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ies) 負起責任。而外部性的存在


本身即為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 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存在市場失靈問題時,


試圖透過既有的市場機制來處理造成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必然受到高度侷限而往往


事倍功半,此時便必須透過政府介入才有可能解決負面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的問題;


政府介入失靈市場的方法有兩大類,第一類是透過政府的直接手段干預市場,像是針


對可能造成環境傷害或食品安全疑慮等負面外部性問題的企業行為實施行政管制或者


課予空污費等庇古稅 (Pigout Tax) 以使企業行為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或者針對可


能造成勞工權益與社會安全網絡等方面正面外部性問題的企業行為予以立法要求、政


策獎勵乃至於政府直接介入供給社會保險等服務,第二大類則是透過政府立法界權等


間接手段協助失靈的市場建立交易機制,亦即運用寇斯定理 (Coase Theorem) 來


輔助原本因為交易成本過高而難於達成交易的市場建立能夠有效運作的市場機制並藉


此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像是界定民眾享有不受污染的環境權,則在污染防治方面擁有


較強技術能力的廠商為了避免因為污染問題被民眾起訴求償便必須積極地改善其污染


防治設施,而同樣地,在勞動條件的環安衛問題上立法要求廠商不論如何必須落實法


定環安衛措施否則一旦發生工殤事件時勞工或者勞工保險單位均有權向廠商求償,則


廠商除了擔心勞動檢查等行政管制措施可能的裁罰外,同時也會為了避免因為未落實


成本相對較低的環安衛措施而面臨工殤不幸發生時的巨額求償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廠商


徹底落實建構法定勞動環境環安衛設施的誘因與動機。



  由此可見,在董事會優位主義與商業判斷原則下,單憑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有著高


度理想的公民資本家透過在其所投資機構投資人來展開積極的股東行動,藉著積極行


使股東權來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有限,而即使公民資本家透過所投資機構投


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以提名並當選企業董事或被邀擔任企業獨立董事,仍然因為受限


於企業營運資料多有商業機密不見得能夠樣樣取得而又可能受限於必要專業知識的缺


乏而無法全盤理解並據以改變決策,仍然效果有限;而更何況,企業成立的根本目標


在於營利,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人募資成立的目標也在於獲利,公民資本家意欲推動


的企業社會責任卻可能使機構投資人與企業面對競爭對手時失去獲利優勢,兩者本質


上便存在著相同的緊張矛盾。因而,儘管退休機構投資人所占有的股權不斷上升,在


美國便由1950年的6.1%上升到1997年的48%而在德國等世界各國亦普遍呈現機構投資


人所占股權大幅提高的趨勢[18],但由於根本目標的本質性歧異,透過機構投資人的


公民股東行動來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社會責任仍然有其困難。



  故而,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的制度性策略,仍然是透過政府介


入的方式,亦即在尊重自由市場價格機制的前提下,透過直接的政府管制甚至由政府


直接供給的方式或者透過間接的立法界權方式來符合實際情況地處理企業行為所造成


的外部性問題並促使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價值目標下為了遵守法規以降低潛在成本並增


加收益而盡責地履行其社會責任。





六. 結論

  出於對戰後政府管制與福利國家體制過於僵化和依附特定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應,


1980年代起全球以美國的雷根政府和英國的柴契爾政府為首開始嘗試新自由主義的經


濟政策,並在1990年代蘇東波浪潮與冷戰意識型態對立結束後進一步地發展成為新一


波的全球化浪潮與「華盛頓共識」下的全球性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然而,新自由主


義其實並不「自由」卻反而往往經常剝奪人民的個人與政治自由甚至於剝削人民的財


產而使其更加貧困。



  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浪潮下的解除政府管制與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政策使得追求


基本權利與生活品質的人民難於找到著力點,許多社會運動者於是試圖另闢公民資本


家的股東行動主義蹊徑,認為可以利用戰後各國紛紛致力於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所形


成的許多公私退休基金與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人日益增長的股權占有力量,希望透過


機構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以促使所投資企業確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

 

  然而,考證事實發現,解除管制與公用事業民營化往往無助於提高品質與降低價


格,卻反而經常造成品質下降與價格高漲,而且往往變得更加地不透明而難於監督,


於是,不惟公民資本家的積極股東行動往往只有短暫的局部成果,就連民意機關的監


督也往往在民營化企業的抗拒以及政商關係的壓力下難於達成真正的監督改善效果,


遑論希冀透過機構投資人來發動積極股東行動以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勞工權益、食品安


全與環境保護等企業社會責任。



  從法律層面分析也可以發現,透過機構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等公民行動來促使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董事會優位主義與商業判斷原則面對毫無招架之力,而公民資本


家的公民股東行動的目標更是與機構投資人和企業的設立目標存在難解的本質性矛盾


。而透過法律經濟分析更可以發現,欲透過股票與基金投資等既有的市場機制來處理


可能造成市場失靈的企業行為負面外部性問題並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根本上就存


在困難,因而,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之道,仍然是透過直接的


政府管制乃至於政府供給以及間接的立法界權等政府介入的手段,促使企業必須遵守


有助於消除負面外部性並履行社會責任的政府管制等各種法規以降低違反法規潛在的


各種成本並提高收益與聲譽,而所有企業均必須一體適用地遵守法規也使履行社會責


任的企業不至於因此受到產業競爭上的損失,反而有機會因為確實遵守法律與履行社


會責任而為其企業獲取聲譽利益,從而使企業在遵守法規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履行了


有益於社會福祉的企業社會責任。



  職是之故,本文認為,儘管對企業社會責任懷抱高度理想的公民資本家透過機構


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所發動的公民股東行動往往可歌可泣而令人感佩萬千,但若欲


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則仍然必須透過政府管制等各種政府介入的策略


才有可能真正尋求可長可久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67-77。


2.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12-114。


3.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23-124。


4.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25-128。


5.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21-23。


6.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39-54。


7.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25-26。


8.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102-106。


9. 同6。


10.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20。


11.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61-165。


12. 同11。


13.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76-179。


14.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88-189。


15.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89-190。


16. 同1。


17. 同5。


18. 余雪明,比較退休基金法,元照出版2001年初版,頁147-156。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所謂的「國際觀」──老成謀國抑或上流社會比較美?

──吳乃德《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摘要





  吳乃德運用Goldthorpe根據市場情境、工作情境和生命機會所建構的社會


階級分類方法與社會階級階序來分析族群背景在台灣社會階級流動中所扮演的角


色,結果發現,社會階級流動受到親代社會階級的影響,農民階級子女向上流動


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僅有0.05,而原本就屬上層階級的第一類階級(高階專業


人員)子女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則高達0.7,第二類階級(較低階專業人員)


子女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亦高達0.87,第三類階級(低階白領)成為上層階級


的勝算比為0.28,第四類階級(小資產階級)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17,第


六類階級(勞工階級)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10,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階級


的子女向上社會流動的機會是很不平等的,然而,頗堪玩味的是,子代向上流動


成為上層階級勝算比最高的並非原本社會階級最高的第一類階級如醫師、律師、


建築師與高階經理人之子女,卻是第二類階級如會計師、工程師、藥師、政府中


級行政人員以及中小企業經理人員之子女。



  該研究進一步分析親代族群背景(本省籍或外省籍)對於子女社會流動機會


的影響,結果發現,不論親代或子代,外省籍民眾屬於上層階級的比例都是本省


籍民眾的兩倍,且有約三分之一集中於第三類的低階白領階級,前三類階級構成


外省籍人口的一半,符合外省籍民眾多屬於中產階級的印象;而在本省籍民眾方


面,親代將近一代屬於農民階級,僅不到一成屬於低階白領;而在子代方面,本


省籍民眾有37..7%屬於勞工階級,外省籍民眾則只有28.5%屬此。而在階級流動


也因族群背景而有所差異,親代為最下四個階級的民眾中,外省籍民眾成為上層


階級的比均高於本省籍民眾,第三類低階白領民眾中,外省籍者成為上層階級的


比例是26.9%而本省籍者僅17.9%,第六類勞工階級民眾者,外省籍者成為上層階


級的比例是16.3%而本省籍者僅7.6%,總的來說,全部下層階級中,外省籍者成


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25而本省籍者勝算比為0.09。



  吳乃德在研究中進一步使用邏輯斯迴歸分析社會流動之族群差異的成因,結


果發現,對於下層階級子女向上層階級流動的顯著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和教育,


而當運用迴歸模型控制這些變項後,外省籍民眾並不比本省籍民眾更有機會向上


流動,同樣地,父親的教育程度亦不影響子女向上流動,而與民間一般看法不同


的是,此研究發現,父親是否受雇於政府公部於子女向上流動的機會並無顯著的


影響,另外,有趣的是,性別因素對於本省籍下層階級的社會流動有所影響,男


性比女性更可能向上流動,但性別因素對外省籍下層階級民眾的社會流動則無顯


著的影響。此研究並發現,就本省籍民眾而言,父親的軍公教受雇者身份對子女


教育成就有顯著影,研究者認為此乃因軍公教部門對受雇者子女的教育補貼對子


女的教育成就造成影響而間接地影響其社會流動。同樣地,就外省籍民眾而言,


父親的軍公教受雇身份與父親的教育程度均對其子女的教育成就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者同樣認為此乃因軍公教部門的子女教育補助所致。最後,吳乃德針對族群


身份影響教育成就的機制提出幾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是國語使用的差異可能使本


省籍學生在課業上相對不利,第二是居住的區隔使集中於都市地區的外省籍民眾


較便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第三是子女數的差異使子女數較少的外省籍家庭得以


更集中地投資教育資源於少數子女,第四是做為新近移民台灣而無土地房產的外


省籍民眾感受到較大的透過教育往上爬升的動機與必要性,第五是戰亂與流離造


成的「強迫性階級地位下降」和「文化資產」,許多外省籍民眾出生於中國農村


社會的地主家庭而受過良好的漢學/私塾教育,來到台灣後雖被迫從事較底層工


作而居於中下階層,但其具有的文化資對子女的教育成就可能發揮頗為重要的影


響。



  筆者大致上同樣研究者所提出的「文化資產」論點,由於國府自大陸撤退軍


民時具有相當程度的篩選性,因而許多出身中國清末民國地主軍紳階級者確實在


撤退來台軍民中比例極高而且遠遠高過此一階級在當時中國人口中的比例,一位


大陸籍友人之父閒聊時便曾提及其家族中的一位伯父當時便以國府軍官的身份撤


退來台,而撤退時由於船位有限故僅有一定階級以上的軍文官員方得以獲准登船


,以至於國府來台後軍隊中的軍官比例過高而必須將編餘軍官另外組成「軍官戰


鬥團」;然而,研究者針對軍公教身份對於本省籍與外省籍民眾子女教育成就的


影響僅歸因於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此一論點未能解釋為何與軍公教人員同屬第


二類較低階專業人員或第三類低階白領而擁有相同甚至往往更寬裕經濟資源的本


省籍與外省籍民眾,其子女卻並未與軍公教人員子女有相同的較高向上流動勝算


比,更何況,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僅包含當時相對不高的正式教育系統學雜費而


未包括花費高出許多的補習教育與才藝教育,因此,親代的軍公教受雇身份對於


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主要並非來自子女教育補助,而應該是來自軍公教體系傳承


中國士大夫的書香門第文化而對於教育高度重視,而軍公教體系又使其對國家教


育體系的制度與內容與相關的輔助制度有較高的接受性,此外,軍公教人員在特


別權力關係體制下培養的紀律與服從性格使其子女受此紀律性格影響而常能夠在


升學考試制度下有較佳的表現,這可解釋包括政府中級行政人員的第二類階級子


女比起第一類階級子女有更高勝算比成為上層階級。



  吳乃德的研究肇因於1994年省市長選舉中出現的「民進黨的支持者都是穿拖


鞋、吃檳榔的,而新黨的支持者都是中產階級。」的說法,而事實上,由於國府


撤退時依著與中國地主軍紳階級密切相關的軍文官階篩選渡台軍民人口所造成的


來台外省族群人口階級組成比例高度偏離當時全中國人口階級組成比例的「瓶頸


效應」 (bottleneck effect) 確實使得早年的外省族群在面對本省族群時具


有某種「京官心態」的優越感,除了自認為外省族群才真的懂得應該如何治理國


政之外,此一優越感也反映在近年仍不時出現的「國際觀」論述,也就是認為,


本省族群菁英具有某種閉關自守的「島國心態」而外省族群菁英才具有開放的「


國際觀」。令人尊重的洪蘭教授在2009年提及的台灣青年學子不知道史懷哲是哪


國人的問題便是一例,且不提在史懷哲的故鄉亞爾薩斯在其一生中 (1875-1965)


在德法間三易其主,台灣青年學子需要知道的似乎是史懷哲的奉獻精神並尋求或


立志建立有相同奉獻精神的本地典範,而不是史懷哲國籍這種不過是歷史教科書


上小小註腳的瑣碎知識。



  「國際觀」論述源自於士大夫思想的統治正當性論述,亦即士大夫擁有平頭


百姓所沒有的某種神祕的對國政與外事的知識因而具有統治正當性,並認為一旦


由缺少這種神祕的對國政與外事的知識的政治人物統治國家必然失敗,而當本省


族群因為戰後無差別待遇的教育普及與從事公部門工作機會而日益增加原本日據


時代所相對缺乏的知識甚至統治經驗,當外省族群中原本位階較低者亦因統治上


層的權鬥造成權力真空而不斷地被晉升遞補,各族群台灣人民發現,原來,國政


的治理與外事的折衝雖然確實需要經驗累積但實則並無神祕可言,國際觀論述遂


成為原本居於統治上層的外省籍甚至部份本省籍菁英證明自己某種「神聖家族」


所傳承統治正當性的最後防線,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菁英在民進黨執政時


期晚期逐漸地論述國民黨比較了解兩岸以及國際問題,並在馬政府執政後先是大


張旗鼓地宣傳兩岸經貿協議ECFA為其任內主要政績,部份親近馬政府外省籍與本


省籍人士甚至在ECFA簽署後暢言要進一步結合日本工商力量以利用ECFA共同進


軍大陸市場,後則在馬政府贏得出乎意料地艱難的連任後,馬政府官員更進一步


地暢言要全面推動與美日的自由貿易協定,並限定在兩年內完成ECFA後續談判並


在四年任內完成美日自由貿易談判,背後的心理無非希望透過證明國民黨在經濟


國政治理與兩岸國際外交上的獨占性能力來補充其外省籍與本省籍政治菁英體系


在地連結缺乏所造成的統治正當性缺乏,然而,此一論述一則無視自由貿易協議


不論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有高度爭議性而經常會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甚至於


造成政府倒閣乃至於輪替的事實,無視於各國政治領袖雖然為了國計民生會推動


自由貿易協定但會設法安撫受損產業與廣大民意而非大張旗鼓地宣傳自由貿易協


定是偉大政績與經濟萬靈丹,二則無視於在全球金融海嘯乃至於歐債風暴造成的


美日經濟衰退與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的大環境下相關經濟體勢必在對台貿易談判上


更加錙銖必較以回應其內部民意壓力的必然困難,亦無視這些經濟體在內部民意


壓力劇升下勢必將使其與台灣之間的貿易協議談判時程有所延宕的事實而率然宣


布將在兩年與四年內完成這些貿易談判,三則無視於中國百餘年滄桑近代史對自


己因貿易協議而淪為原料與勞動力來源和高階製造業產品市場的世界經濟體系邊


陲地位殖民經濟體制的高度敏感,而竟如清末民初的洋買辦般試圖利用大陸方面


基於政治因素有所讓利的ECFA來引進與協助日本等已開發工業大國力量進入與掌


握大陸市場,全然遺忘了近代殖民主義的軍事侵略與經濟剝削所造成東亞與南亞


的中國與印度的原始製造業能力全面衰退的「一個地區的工業化乃是以其他地區


的去工業化為其代價」的歷史教訓,也全然遺忘了近代百餘年來受到西洋與東洋


殖民主義侵略與壓搾的中國大陸人民對此可能的反感與民族主義情緒,無疑地是


對於歷史缺乏深度的脈絡思考而過度偏重於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型態教條。此外


,為了強調其真的最懂某種據說神祕難解的兩岸關係知識,馬政府與其相關的學


者如邵宗海等人不斷地解讀認為中共有意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卻在嘗試所謂基於


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一國兩區」的兩岸談判基調論述時受到重大挫敗,而這些主


要是外省籍的國民黨人們私底下熱衷於強調自己家族在文革中受到多少又多少的


苦難傷害以及其對1989年事件時中共採取強硬鎮壓手段又是多麼地感同身受與義


憤填膺,並且經常以自己是以正統的「正體字」書寫的正統中華文化儒教文明在


台灣乃至於全世界唯一的傳人自居而採取某種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籍口的統治


正當性論述,但卻又暗自期待甚至刻意引導本省籍人民高唱台獨親日而為其作嫁


好讓他們得以採取某種「和平掮客」的姿態游走兩岸並獲取各種經濟利益,然而


,竟還可以精神分裂地在高唱兩岸和平紅利並藉此自中共手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同


時,矢志不忘他們在1949年時的國仇家恨而不斷地嘗試包括兩岸制度競爭論在內


各種奇形怪狀的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以報血海深仇並中興黨國的六十年不間斷的春


秋大夢。而強調如此這般「國際觀」以挾洋自重的統治者,究竟其國際觀是真的


意在老成謀國以為人民謀求長遠利益和長治久安呢?抑或,不過是繼反攻大陸與


復興文化之後的又一種證明自己確實優越而具備統治正當性的政治論述與宣傳?



  馬政府之用人,不論在外省籍或本省籍政治菁英似乎都偏愛出身世家大族而


學經歷優秀者。一次大戰時曾有個故事,當時,德皇威廉二世任用的參謀總長小


毛奇是威廉二世之祖父威廉一世時曾指揮普法戰爭等重大戰役立功的名將老毛奇


之侄,一戰開戰前夕,威廉二世見到小毛奇無頭蒼蠅般地忙進忙出而全於老毛奇


指揮若定的從容,於是便開小毛奇玩笑道:「我看你不如你叔叔能幹!」,忙亂


中的小毛奇沒好氣地應道:「我看你也不如你祖父精明!」衡諸馬政府當選連任


至今的一團混亂,馬總統與他的小毛奇們似乎並未擁有什麼神祕靈驗的關於國政


治理與外事折衝的知識,而其不斷誇言卻違背國際現實而普羅大眾卻又實在無感


的自由貿易協定等所謂的「國際觀」論述似乎主要地是一種意在為其距離各族群


人民太遙遠的外省籍與本省籍政治菁英塗抹脂粉地建構某種統治正當性的政治宣


傳。



  由於在內戰中失利的國府渡台後對中國上古史乃至於近代史的全面竄改與改


寫而創造的「國民黨史觀」透過國家教育體系的全面灌輸,台灣各族群人民對於


歷史普遍地缺乏具有文化與社會脈絡與深度的理解批判能力。像是夏代初期的后


羿、寒浞篡位與「少康中興」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由男性領袖禪讓制的母系社會向


男性領袖父系世襲制父系社會過渡過程中堅持母系禪讓制部族勢力的反抗與挫敗


,而此一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則反映了由新石器時代狩獵採集經濟開始


向農業經濟過渡而造成男性農業勞動力對於家庭與社會生產力與經濟資源取得的


重要性開始超越女性採集工作的經濟生產模式變化,但在國民黨史觀裡,「少康


中興」就只是一則正統政權由偏小地方反攻中興的政治寓言;而像是商代早期的


「伊尹放太甲」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史的神權與王權的最後正面鬥爭,不斷上升的


王權最終壓倒了神權,大祭司伊尹最後因為無法單憑神權力量服眾與確立統治正


當性而不得不迎回商王朝王權的繼承人太甲以穩定政局(一說是太甲自行自放逐


地桐宮脫逃潛返國中),太甲返國後殺伊尹以為報復,但伊尹死後國中數日大霧


,太甲恐而任命伊尹之子繼任大祭司,但此時神權已然成為王權所任命掌握的附


庸,自此王權壓倒了神權並隨後因王權不斷集中權力而發展成皇帝制度的中央集


權國家,但在國民黨史觀裡,就只剩下伊尹放逐無道太甲而後迎回反省後的明君


太甲的賢君良相的道德教訓;而國民黨史觀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竄改與去脈絡化則


更為明顯,先前已有多篇文章論及而不再多談,僅就五四運動而言,國民黨史觀


在輕描淡寫地提及巴黎和會與日本侵占山東利權造成學生運動之後就僅只提及五


四運動造成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以便利人民溝通以及青年學子對「德先生」


與「賽小姐」的思想啟蒙,卻從未提及當時流亡上海的孫文曾發表文章指摘五四


運動的學生過於激進而追隨孫文的軍人蔣中正對五四運動的思想浪潮從未能產生


有意義的觀點,也從未提及當時知識份子對於與專制皇權緊密結合的儒家意識型


態的批判以及對中國歷史的「疑古」理性批判與爬梳,更不敢提及當時中國各地


激烈的反日貨與反日資罷市罷工運動下造成大批知識份子左傾的史實。



  於是,無獨有偶地,在高度去脈絡化而只剩下教忠教孝與反攻中興的蒼白無


趣政治宣傳的國民黨史觀的教育下,部份反對運動人士在逐漸取得權力的過程中


,也像《動物農莊》中的拿破崙等由被壓迫的豬成為統治者般不自覺地學習了國


民黨史觀與正當性論述體系裡的「國際觀」論述。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出身民


俗信仰乩童工作家庭的學運領袖本可理所當然地主張其出身平民百姓而願為其發


聲,但這位學運領袖卻不做此想,反而在任職某市府政務官時當眾撕毀聯合報與


操作二二八議題獲取政治發言權後,改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為名開起自


助旅行資訊中心但卻又因為並未真心經營自助旅行服務而又實以政治宣傳與個人


形象塑造為目的而迅速失敗,而更令人質疑的是,1492年時發生的兩件大事中,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是近年來學者不採取的歐洲中心論與殖民主義立場的觀點,


而同年西班牙驅逐伊比利半島伊斯蘭與猶太教徒並展開宗教裁判所的思想檢查更


是天主教歷史的尷尬過去,採用這樣子的名稱無疑地缺乏對歷史脈絡的確實理解


而大概僅是不經思考地採用了國民黨史觀教育所灌輸的「發現新大陸」偏狹觀點


。此外,為了建構其「國際觀」的完整性並包含對中國大陸的論述,這位學運領


袖與某位連美國國務院均已認為其情報價值不高而中止補助的大陸流亡民運人士


合作辦了某種的論壇,並強力推動某種「著重與中國民間社會來往」的兩岸關係


理論以便讓自己與流亡民運人士的合作獲得某種獨占的兩岸關係理論話語權,卻


無視於就國際政治而言,任何的對話必然是以能夠在當地遂行有效統治的執政者


或者頂多是具有強力實力的內戰交戰方為其對話對象,從來沒有任何的國際關係


學者或者任何尋求執政機會的政黨與政治人物竟然極其詭異地採用以不論因何種


原因流亡的民運人士為其對話對象卻不願與執政當局對話的涉外關係理論,而更


何況,鄧小平在接受Motorola總裁Robert Galvin訪問時便曾提及對1989年事


件採取強硬鎮壓的原因乃是其與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運動的高度相似性而使鄧判斷


必須採取強硬手段向過激過左勢力示警,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開始於江青之女


在所就讀的大學中批判劉少劉等中共高層,而在1989年事件中,最初發動示威的


學生之中許多人正是中共黨校的高幹子弟,而口號也與文革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批


鬥中共高層「李鵬是豬玀」但卻甚至提及實際具體的改革訴求而採取令人玩味的


模糊立場,凡此均令受過文革紅衛兵學生毆打迫害的鄧有所警覺而最終決定採取


強硬手段,這位學運領袖不但為了讓自己投資的民運人士國際觀牌有止跌回升的


獲利機會而要求其所參與政黨採取奇怪的不符合涉外關係常識的兩岸關係理論以


保障其在該理論體系中的獨占地位,也完全地忽略了應該參考美國國務院對這些


民運人士在追求美國利益上運用價值的判斷──既然所謂的大陸民運人士情報價值


極低且大概永遠不可能有機會競逐大陸政權,國務國務院自然犯不著冒著開罪於


中國實際執政者中共政權的風險而以向來只是外交辭令的民主人權為由強力援助


這些流亡人士,也忽略了該民運人士用於宣稱某種道德正當性的史實背後可能存


在的令人不安的不道德的黑暗面,像是在趙紫陽到廣場致意後仍執意決策學生必


須死守抗爭到底而非宣稱有初步成果而撤退繼續監督改革的民運人士柴玲,雖然


乃以必須以學生的流血犧牲喚醒中國人心為號召決策死守,但她最後竟然以自己


太重要而不能被平白犧牲而第一個逃往外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並最終在美國嫁


了個白人老公並全心經營商業的民運人士,其言行不一總是令論者感到遺憾甚至


不齒,在更忽視了台灣人民期待政治人物在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事務有所建樹的


求治渴望,卻反而試圖「挾外自重」地向本身其實已剩餘無多少光環的大陸流亡


民運人士借牌以證明自己具有某種國際觀與國際民主人權關懷而因此自我感覺良


好地以為可以藉此說明台灣人民接受其優越性與統治正當性,然而,衡諸台灣社


會的反應可知,台灣社會對於此一「挾外自重」與借牌偷光的政治把戲其實早已


免疫,故而除了同樣試圖透過大陸民運人士批評大陸以尋求某種溫暖的獨派人士


之外,台灣社會大抵對於這位學運領袖及所試圖借牌的大陸流亡民運人士除了人


道上的關懷外,並未因此而對該學運領袖試圖藉此在台灣政治中獲取某種欺世盜


名的政治利益的意圖有所正面回應。此外,為了替自己塗抹脂粉以建構在民主時


代其實並不必要而甚至可能令人厭惡的某種統治正當性,這位向來慣於掠人之美


的出身乩童家庭的學運領袖竟然開始虛構某種處處破綻的虛偽「小資」與「文青


」形象,與其相關學運團體自由之愛因試圖搶奪成大西格瑪社團與民主學生聯盟


參與並主導社會議題所應得的媒體曝光,而其本人更在野百合學運時雖欲參與沾


光但苦於廣場學生要求驗學生證以排除已參與政治的社會青年而未果,而其宣稱


自創的「扁帽工廠」更被許多實際提供創意的青年視為剽竊與攬功而曾另外組成


The Others團體加以批評,然而,這位已年近五十的政治人物卻依然以「永遠


的青年領袖」自居,而在某次選舉時向一路刻意袒護的政治導師陳水扁進行言論


批評以便假切割真分進合擊──後來,2007年夏天,這位學運領袖的嫡系弟子也有


樣學樣地向她的政治導師與政治祖師發動假進攻以進行假切割真分進合擊,約莫


是試圖抄襲在她之前將近一年半前的2006年2、3月間部份年輕綠營政治幕僚所發


動的「綠六組」批扁反省運動以及稍後的2006年夏天主要是學運世代的部份「親


綠學者」所發動的批扁反省運動,也約莫是閱讀了知名評論家南方朔於倒扁運動


時期所寫期待民進黨高華德的文章而產生的一種政治投機衝動,卻完全忽略了在


美國政治的脈絡裡,在1960年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尼克森敗給甘迺迪後,1964年總


統大選乃是由高華德代表共和黨挑戰詹森失利,可以說,高華德實質上是以共和


黨大老的身份在水門案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的,這位學運領袖的嫡系子弟倒是百


分百一脈相承地繼承了她政治導師那習慣性去脈絡化掠人之美的抄襲癖好以及其


受到國民黨史觀影響與形塑的高度去脈絡化思維方式,遂帶領著她與幾位同她一


樣曾經以台大學生會長為其政客先修班的缺乏實際政治份量與威望的侍從徒眾、


青年政客們對她的政治導師與政治祖師發動假進攻以便欺世盜名而遂行其自以為


聰明但其實很容易就被看多了政客詐騙手法的台灣人民一眼看穿的假切割真分進


合擊之策,卻不幸地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與政治警覺性,連正在掌權的現任最


高領導人只有可能嚴重威脅其黨內權力基礎的黨內大老才有可能迫使其改弦更張


甚至自動下台這點基本的政治學都不知道而只知道看到篇寫得不錯的文章就照抄


不誤還兀自以為偷到什麼無價而靈驗的政治操作工具,更不幸的是,她完全沒從


早她一年半以上而被她照抄不誤的「綠六組」與「親綠學者」批扁反省運動的慘


敗結局之中學習到任何有用的經驗,最後自然落得失敗收場後還得硬著頭皮上電


視談話性節目去自打嘴巴地為一度被其攻擊必須下台負責以示知恥的嫡系政治祖


師辯護了,這是後話──這位學運領袖並且在同次選舉中抱著一隻無辜的貴賓狗亮


相並提出要建立適合遛狗與寵物活動的公園場地,然而,這位學運領袖卻渾然不


覺的是,他的這些具有高度小資產階級性格的政策卻分明與其所欲塑造的具有質


疑社會主流價格性格而對之冷嘲熱諷的文青性格存在潛在的高度衝突,最後落得


花小錢在偏遠地區教英文卻花大錢買電視廣告宣傳那小小善事,讓人不由得懷疑


,即使是出於宣傳和形象目的也罷,這位學運領袖是否有先做好功課。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因為當時國民黨主流派領袖李登輝欲援引社會運動力量


以壓制老黨國非主流勢力的反撲奪權而得以在李登輝於總統府內接見學生代表後


和平收場,野百合學運的參與者們因而有了某種共同的歷史參與感而自信終有一


天還有機會再度改變歷史,此一自信雖然忽略了當時國民黨內激烈政爭與台灣社


會潛在求新求變動能的特定時空條件而多少有些過於自滿,但有著如此信念的人


們若願意在一生中對於台灣社會問題多去實際地分析問題甚至參與可能解決方案


的實踐,在生命日益成熟後維持著對社會問題的反思與反抗,則對於台灣社會的


貢獻未嘗比不上美國嬉皮世代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然而,曾將「台大學生會」會


長當成政客先修班卻未曾認真思考大學生的學習研究義務與社會乃至政治參與間


應當如何平衡兼顧以真正回饋台灣社會的這位學運領袖,卻一方面侈言不應過度


體制化而失去某種不斷革命的「革命活力」並採取各種手段迫使他人轉向被台灣


社會多數民眾視為過度激進的台獨思想,但另方面自身卻又矛盾地不斷努力建構


其具有某種「國際觀」因而具有唯一且自認是「儲君」而應得的統治正當性的論


述以及提出連在國民黨內都因為時代不同而大幅調整的「中山獎學金」儲君培養


計畫而欲一統江湖,卻未顧及中山獎學金制度在威權時代的吸引力來自於與統治


高層的直接連結與因而獲得的政治上重用保證,但在民主化而使統治高層不論在


同黨內或各黨間均快速更迭的當下,此一制度因為已無法保證仕途卻反而使人貼


上避之唯恐不及的政黨標籤而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動物農莊》裡拿破崙等取代


人類居於統治地位的豬們最後改說「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而最終與壓迫


動物的前統治者完全地同化,不斷地學習人類的衣著與刀叉等飲食文化卻將許多


動物送往屠宰場以換取其擁有諸多奢侈品所需經濟資源,這位乩童家庭出身的學


運領袖自視其出身卑微故而不斷地試圖將自己改頭換面以符合其自認為較高尚的


儲君地位,故而有意識無意識地不斷抄襲與套用去脈絡化的國民黨史觀與自我感


覺良好的「國際觀」論述以便為自己的儲君地位塗抹脂粉而虛構某種統治正當性


,其看低自己出身卻又羨慕與仿效過去被認為是屬於上流社會的「國際觀」論述


等種種作為,可謂是某種「上流美」心態,卻遺忘了原本學運世代所應也所能代


表與實踐的有自信的台灣社會反思力量,也忽略了在民主時代,統治者自己虛構


的統治正當性論述只會帶來聽多了統治者自我美化言語的台灣人民的反感,更忽


略了在民主時代政治人物正當性的唯一來源是人民對其為人民謀福利的熱忱與實


際成果的肯定。



  因此,當原本的被統治者向統治者爭取權利與權力而最終成為統治者,固然


不必要情緒性地推翻一切既有體制建制,畢竟,許多內外既有體制建制有其複雜


而牽一髮動全身的歷史脈絡與各方利益平衡糾葛,過激的改變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甚至造成社會動亂,但是也不必要在上流社會比較美的心理影響下全然採取令人


民反感的各種「國際觀」論述之類的統治正當性論述來向壁虛構自己的另一種新


「神聖家族」的統治正當性傳承。知識份子有國際觀以孤芳自賞是一種可愛的矜


持,但當與社會人民互動,知識份子的國際觀唯有用於彎下腰來協助人民理解國


際情勢並用於為人民謀求切身利益的老成謀國作為才能為自己贏得正當性,否則


終究只是一種試圖為自己的正當性塗抹脂粉卻益顯蒼白無力的有害無益的虛飾。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是否曾經可能?──從美中台三方談判與內部動力回顧中國代表權爭議(下)

五. 中共內部社會政治動力

  中共自1921年創黨後歷經國共合作北伐、清黨、長征、國共聯合抗日乃至

於戰後的國共內戰而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政。主政中國的中共在外交政策上必


須同時面對中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降百餘年受盡列強欺凌所造成的民族主


義情緒以及中共政權本身意識型態與國共之爭的多重糾纏。因而,分析中共的外


交政策,並不能過於單純地認為在共產黨一黨專政統治下只有中共政權的內部權


力動力才是形塑其外交政策的唯一因素,而必須同時考量中共為了向中國人民證


明其統治正當性而必然必須對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有所回應



  儘管部份論者認為中共在文革後轉而以經濟發展和民族主義鞏固其政權,但

事實上,一則中共向來是帶有強烈中國民族主義的共產主義者,二則中共在國民


黨發動清黨與圍剿後即改以「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民族主義訴求為其宣傳以

爭取民意支持,中共於江西瑞金反第五次大圍剿失敗而發動長征轉進至延安根據

地後便改稱為「中國抗日紅軍」,而雖然中國抗日紅軍攻擊綏遠一帶國府地方軍

系晉軍系閰錫山部隊的真正目的乃為向北打通與控制外蒙古的蘇聯間的聯絡管道

,但中共卻聲稱是為了抗日,而國共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的抗戰時期

更是中共得以養精蓄銳並最終席捲中國的關鍵,因而,中共對於執政黨的潛在反

對者運用民族主義訴求但實際上的目的在於試圖推翻執政黨的可能性是有著高度

理解的。事實上,2010年的中日釣魚台衝突時,根據報載,陝西寶雞的反日遊行

就出現了「歡迎馬英九回大陸!」的標語,而儘管中共採取強硬立場並派出外交

部副部長親自迎接被日方釋回的福建籍漁船船長,卻並未將之高捧為民族英雄而

大肆宣傳,反而在護送該名船長返鄉後告誡其應謹言慎行而切勿過度向外發言。

因而,可以說,儘管中共自創黨後一直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性格而非單純的

共產主義者,在文革結束後推動愛國教育並採取民族主義的語言,但包括鄧小平

提出的「韜光養晦」說,中共政權並非如法西斯主義者般無節制地認同甚至煽動

民族主義浪潮,而是一方面透過適度回應甚至利用中國人民因近代以來百餘年滄

桑史所形成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另方面也紆衡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而對民族主義

有所節制,並謹慎防範過激的民族主義者乃至於政權的潛在反對者透過提出主政

中國的中共在當下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下做不到的民族主義訴求來有意無意地達

到藉著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而推翻其執政地位的可能性。畢竟,信奉歷史唯

物論的馬克思主義者大抵均是務實的現實主義者。



  1919年5月4日,由於巴黎和會同意日本對中國的山東等多項利權的主張,中

國青年學生爆發了五四運動。而由於美國與英法等西方列強並未在和會中替同為

戰勝國的中國主持公道卻反而要求中國接受日本的要求,而列寧在十月革命後新

建立的蘇俄不但放棄過去帝俄一切對華不平等條約甚至不再要求中國支付庚子賠

款,陳獨秀與李大釗等許多參與五四運動的中國青年與知識份子於是轉而傾心於

蘇聯並開始引起社會主義思想,隨後在1921年建立中國共產黨。



  儘管中共自始在思想、組織乃至財務上受到蘇聯的支援而被國民黨譏諷為「


盧布黨」,但由於中共創黨者們最初於五四運動時傾心於社會主義的主因並非觀

察到當時中國社會因為工業化出現貧富差距與貧窮的勞動階級,而是在民族主義

的驅使下認為蘇聯對待中國比起西方列強平等,因而認為蘇聯模式可以在西方模

式外為中國的未來提供不同的發展選項,中共自創黨時便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

彩以及當時中國正處於自農業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初期而工人階

級力量薄弱,中共因應中國國情所採取的革命路線勢必與蘇共有所不同,也就埋

下了中蘇共在革命理論與革命策略上的潛在分歧。



  由於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完整革命思想訓練的正統馬列主義者李立三與王

明等人返國出任中共總書記後均無法有效地推展中共的革命事業,中共的領導權

開始落入在兩湖秋收暴動失敗後展開三灣改編而有效掌握中共革命武裝並成功地

擊退國民黨進剿部隊而擴張中共根據地的毛澤東等人之手,而蘇共與史達林一直

視毛澤東與其領導下的中共是不純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或者披上共產黨外衣的中國

傳統農民革命者,因此,史達林不斷地試圖透過博古(秦邦憲)、王明(陳紹禹

)等受過莫斯科完整革命教育的中共國際派、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來奪取毛澤

東控制的中共黨權,史達林不相信中共革命能成功,因而在雅爾達會議時僅期待

取得外蒙獨立以及東北或至多加上華北由中共統治以做為蘇聯周邊衛星國的成果

,並未試圖支持中共取得全中國的統治權,是國府軍隊在美軍艦隊協助下在東北

出現才使蘇聯必須全力支持中共到底。而在中共建政後,毛澤東的莫斯科行甚至

被冷落了兩個多月才能面見史達林,蘇共甚至到了1953年尚試圖策動長年主政東

北的中共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王高崗在蘇聯支持下在東北另立權力中心,中共

與毛澤東則於1953年的北戴河會議以「試圖依附蘇聯核牙齒搞東北獨立王國」的

罪名清算高崗,中蘇共之長年不睦,可見一斑。



  然而,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齟齬無礙於其共同的世界革命目標。蘇聯自1950


年起便不斷地在聯合國大會提案「排我納共」案,直到1963年才因中蘇共交惡而


改由阿爾巴尼亞提案。




  1953年,史達林病逝,繼任蘇共總書記的赫魯雪夫於1956年2月的蘇共二十

大展開對史達林個人崇拜的批判,並公布了史達林大整肅以莫須有罪名濫捕濫殺

蘇共等各國共產黨人與蘇聯人民以及古拉格群島集中營的真相,同時也調整共產

主義的革命輸出與世界革命路線成為和平共處路線,是為蘇聯修正主義的開端,


蘇共最後對史達林遺體進行鞭屍以宣示和史達林主義的徹底決裂;蘇共批史使得

華約國家共黨領導人對於史達林主義路線的修正與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力

減降產生了過高的期望,1956年下年半匈牙利共產黨展開緩和的社會民主式修正

主義政策,匈共領導人納吉同時也嘗試退出華沙公約組織以便單獨與美國等西方

勢力修好甚至積極期望接受馬歇爾計畫的美國經濟援助,而匈牙利學生與人民也

在展開社會運動表達對開明政策的支持並推倒史達林銅像,但匈共單獨與美方等

北約勢力修好以及意圖接受馬歇爾計畫援助大大地誤判情勢與超越了蘇共修正主

義路線對華約國家開明政策的容忍底限,蘇聯紅軍最後會同共黨情報局的華約各

國軍隊對匈牙利展開軍事介入,學生與人民的運動受到大舉鎮壓,納吉以降大批

匈共高層受到全面性的整肅清洗。



  蘇共二十大批判史達林個人崇拜等諸多錯誤後,中共隨後於1957年也追隨蘇

共批史而展開百花齊放的「大鳴大放」運動,毛澤東等中共高層最初的目的應在

於透過群眾批判糾正中共建政後開始出現的黨政幹部腐敗現象,但批判的矛頭隨

即向上發展到對於毛澤東個人崇拜及中共一黨專政問題的批判,武漢大學生等各

地人民與學生甚至出現高舉「歡迎蔣介石回大陸!」和「歡迎國民黨回大陸!」

等標語的遊行,毛澤東因而惱羞成怒,改口宣稱其發動大鳴大放運動的目的在於

「引蛇出洞」而於1957年底發動「反右大鬥爭」,所有單位被要求必須清理出至

少5%的右派反動份子,嘗試推動大鳴大放的開明政策最後卻惱羞成怒轉而以發動

反右大鬥爭的整風運動尷尬收場難免使毛澤東的領導威信受到挑戰,毛於是為了

證明自己仍能引領中國社會發展方向而於1958年起展開三面紅旗的大躍進--或

許因為擔心大躍進的激烈內部運動時國府趁機反攻大陸,也或許因為測試赫魯雪

夫批史後對中共的態度,中共於是先聲奪人於1958年發動金門砲戰(八二三砲戰)

,但最後考量必須留下金馬做為台灣與大陸紐帶而停火。儘管在1959年的廬山會

議上毛澤東試圖透過批判提出大躍進實際問題的老將彭德懷來防範其他中共高層

將大躍進的放衛星虛妄風氣以及實質生產力的大幅降低歸罪於毛澤東發動大躍進

的「左傾冒險主義」,但政治鬥爭行動改變不了大躍進政策根本上就違反客觀社

會與經濟運作規則的事實,大躍進終歸失敗並造成三千萬中國人民死於飢荒,毛

澤東的個人威望與統治正當性蕩然無存,中共實權於是移往轉為務實的劉少奇與

鄧小平,劉鄧轉而推動包括農民自留地等較溫和的經濟政策,中共黨內文件與對

外文告也不再言必稱毛澤東,甚至經常有意地不提毛澤東,失去權力與影響力的

毛澤東極度不滿並開始認為黨內有走資派,毛澤東最後於1966年5月結合林彪所

掌握的中共解放軍勢力發動文化大革命,劉少奇被下獄後病死於秦城監獄,鄧小

平則被批判為「死不悔改的走資派」而下放江西工廠勞動──鄧小平便曾經向

Motorola執行長Robert Galvin透露,文革時受到暴亂青年學生鬥爭的經歷是

使其在文革結束未久而中國極左運動傾向的陰影猶在的1989年時決策採取武力鎮

壓學生抗議而非僅以警棍驅離的重要因素[18],從鄧小平的生命經驗看來,兩者

有著高度相似性,而最早參與發動的學生亦均多有黨校的高幹子弟。



  由於中共追隨蘇共批判史達林而展開大鳴大放但批判的怒火卻不斷向上延燒

毛澤東等中共高層,加上毛澤東自認為在史達林死後自己理所當然地是執掌世界

共產革命之舵的舵手,但赫魯雪夫等蘇共領導人卻依然自視具有共產革命正統的

優越感而看不起毛澤東與中共並將之視為「斜眼的雜種、黃種畜生」[19],蘇共

並對中共於1958年起展開的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制度大表不以為然,蘇共與赫

魯雪夫除了認為人民公社制度乃是蘇聯曾嘗試但並不可行的制度並公開表示蘇共

認定人民公社為反動的制度外,並拒絕了中共要求蘇聯協助中共建立核子打擊能

力的要求,中共自此對赫魯雪夫領導蘇共批判史達林的「修正主義」意識型態路

線極有戒心並指控其修正主義路線乃背離共產革命理念,文革時並以「蘇修美帝

」並稱之,「蘇修」排在「美帝」之前,可見當時毛澤東認為蘇聯而非美國方為

其主要敵人。中蘇共於1960年代初期正式決裂後,1964年中共羅布泊核試成功時

,赫魯雪夫便曾向美國建議由蘇聯以核武轟炸中共的核子設施以免中共取得核子

打擊能力,惟未為美方接受,蘇共更早於1960年中共正因大躍進失敗而陷入經濟

困境時便下令撤出所有支援中共的技術專家與經濟合作,可見,中蘇共交惡的枱

面化早已在1960年代初因意識型態上的針鋒相對而接近兵戎相見的臨界點,而不

必等到1969年的東北珍寶島事件。



  因此,1966年11月聯合國大會時義大利等國提出的「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

權案時,儘管蘇聯採取沉默中立態度,但此時中蘇共交惡已然全面枱面化,蘇聯

的態度已不能代表共產主義陣營的共同立場,蘇聯默認具有「兩個中國」雙重代

表權性質的義大利「研究委員會」案實際上不無希望利用國府持續牽制中共戰略

焦點於東南沿海以減輕中共在中蘇交惡後中共主力部隊聚兵北方而對蘇聯西伯利

亞地區造成的潛在威脅,如此「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蘇聯態度自然不可能被

中共所接受,更何況,中共自1966年5月發動文化大革命後,黨內與國內政治氣

氛急速左轉,而文革既以打倒「蘇修美帝」為號召並為了防止蘇聯核子攻擊使中

國失去工業能力而對中國工業展開向大西南一帶移轉重要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

」,文革中的中共自然更是完全不會理睬蘇共對於中共向來視為其內政問題的台

灣問題的態度。因而,若考慮1966年年底義大利等國提出「研究委員會」雙重代

表權案時中共的內部社會與政治動力,則與高朗和涂成吉的觀點不同,即使國府

點頭全面放行,而美日均公開表示支持且蘇聯亦採取曖昧的沉默中立態度,但中

共恐怕仍將寧可拒絕與聯合國有所往來也不可能在文革下強烈左轉的內部社會與

政治氛圍下接受該案,中共自1966年至1968年間連續三年動員其共產陣營與亞非

第三世界國家盟友全力封殺義大利與加拿大所提出的「研究委員會」案便是明證

。事實上,中共政治人物在面對內部政治鬥爭或者政治運動時一貫地習於對涉外

事務與國際政治問題採取比起平常更不可妥協的立場甚至採取更為強硬的手段,

一則防止其他國際勢力藉機蠢動而傷害中共與中國的國家利益,二則避免在國內

政治運動與黨內政治鬥爭的勢頭上被視為示弱而給予黨內政敵與國內反對勢力可

趁之機。



  1969年1月至3月間中蘇共軍隊在東北小島珍寶島大打出打,中蘇共交惡與對

峙的情勢由意識型態互批上升為正面軍事衝突使得中共更加確信蘇共真的有可能

不顧全球共產革命的共同合作情勢而逕以武力解決中蘇共之間的齟齬,警覺到中

國有可能被孤立包圍的危險的中共於是開始考慮打美國牌以制衡蘇聯的軍事蠢動

,蘇聯駐美外交官在1969年8月間向美方國際院官員試探美方對蘇聯轉炸中國核武

設施的可能反應使得中共更感震驚,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委員會遂於8月28日通令紅

衛兵各派系停止暴力鬥爭並要求中國人民備戰[20],而早在珍寶島事件中蘇共衝

突不斷升溫的1969年2月,毛澤東下令召回在文革中被批鬥、羞辱的陳毅、葉劍

英、徐向前與聶榮臻等中共開國元帥成立四人小組以研究國際關係材料以嘗試為

中共理出外交戰略的新理路,周恩來並指示四人「不要被既定的看法和結論框住

,要及時做出部分甚至全部的修改」,中共前外長陳毅領導的四人小組於該年7

月與9月針對當時中共面對的國際戰略情勢提出報告,建議中共應重啟與美方的華

沙會談並利用美蘇矛盾來「打美國牌」,以戰略眼光利用美蘇的矛盾,以追求中

美關係上的突破,毛澤東讀完報告後認為中國不可能有實力長久地處處與鄰國為

敵,並認為中國四面被蘇聯、印度與日本等大國包圍,而戰後的日本背後實受美

國勢力節制,因而若欲制衡蘇聯並壓制日本則必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主

動與未曾占據中國領土的蘇聯的大敵和日本的幕後老大美國展開接觸與建立正常

化關係[21]。



  因而,當受困越戰泥沼而焦頭爛額的美國在1969年就職的尼克森政府領導下

準備採取「聯中制蘇」並同時展開美蘇限武談判的和緩「低盪」 (détente) 冷

戰新戰略之時,中共也在1969年決定與美國改善關係以突破文革後的外交孤立狀

態並制衡蘇聯,毛澤東隨即繞過受到文革造反派紅衛兵控制、除了宣傳意識型態

口號外缺乏實質外交談判能力的中共外交部而透過中國總理周恩來小心翼翼地在

高舉「打倒蘇修美帝」的嚴峻文革內部政治環境下展開對美接觸,並在1970年美

方重啟華沙會談後於1971年4月發起對美「乒乓外交」,1971年7月,季辛吉密訪

北京,尼克森隨後於8月15日宣布將於次年訪問中國大陸,儘管當時美方仍作態運

作保留中華民國聯合國席次但放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雙重代表權案[22],但實

際上,主導美國對中共談判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早已研判雙重代表權案唯一的

功用就是為美國提供一個「高尚的下台階」好讓國際及國內看到美國已為台灣的

聯合國席次盡力維護,季辛吉並明白表示「不值得為一個挑釁且解決不了任何事

情的雙重代表案而破壞與中共建交」[23],此時深陷越戰泥沼而國際威望重挫的

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需要與對中共的需要遠大於當時中共對美國的需要,因

而,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時國府的諸多運作均歸失敗,甚至在國府駐

聯合國大使周書楷宣布中華民國主動退出聯合國而中共入聯實際上已無障礙後,

美方依然放任第2758號決議案表決通過而不置一詞,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在此時,在文革的極左政治風潮下,連中共外交部都受到紅衛兵控制,外

交部長是缺乏外交知識的紅衛兵支持者而僅有副部長喬冠華真正具有外交談判能

力,而負責對美接觸的周恩來又一直被江青等四人幫和中央文革小組人士視為接

班競爭上的大敵而不時加以挑戰,甚至到了1974年,毛澤東還批准了江青和王洪

文等人的要求而展開「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其中周公即影射當時實際主持中

共中樞國政的總理周恩來,不但國際情勢的消長下中共並無必要接受聯合國席次

上任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安排,而當時尚在文革的中共內部社會與

政治氣氛下,也並無任何中共高層領導人膽敢冒著被指控為「國特」(國民黨特

務)的風險而提議或接受與國府「蔣介石統治集團」妥協的雙重代表權方案。



  而直到聯合國雙重代表權問題得到解決後,1972年2月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

並會晤毛澤東時,周恩來等中共談判人員尚不斷地向美方表示台灣問題乃美中關

係正常化過程的重中之重。甚至,當周恩來向尼克森表達對日本在高度經濟發展

後重啟軍事擴張的憂慮並期望美方能夠分享關於日本動向的資訊並約束日本重整

軍備時,還提及中共雖然希望美國削減駐亞洲軍力卻更加擔憂日本可能利用美國

撤軍的真空趁虛進軍台灣和南韓[24],以至於尼克森在2月22日與周恩來私下會

談時必須聲明「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並且重申季辛吉先前另外

給出的承諾:「不支持任何的台灣獨立運動,運用美國的影響力阻止日本染指台

灣,阻止台灣攻擊中國大陸,漸次削減美國駐台兵力」[25]。而在1972年2月28

日尼克森首度訪問中國大陸期間中美雙方聯合發表的《上海公報》中也重申「中

方反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所持立場,反對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一國兩府、台灣

獨立和台灣地位未定論;美方認識到 (acknowledge)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

,並對這一立場不表異議,它重申它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

將逐步減少在台美軍設施與武裝力量」,而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共建交時所發

表的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除了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重申

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再次強調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

的危險」外尚且提及「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

中國的一部份」,而到了1982年8月17日的美中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中更明

言美方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由此可見,面對中國社會自1840年以降百餘年滄桑的近代史所累積的龐大民

族主義能量、中共政權內部的政治運動與政治鬥爭軌跡以及中共與國府間經年累

月的軍政大搏鬥與爭奪中國統治正統性的漫長鬥爭史,加上台灣曾受五十年日本

殖民統治後卻又因國府戰後接受政策失當而轉向懷念日本文化的特殊的後殖民情

境以及台灣與台灣海峽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戰略隘口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多重複

雜因素交絡糾葛之下,現實上,中共並不可能在1966-1968年間接受義大利等國

所提「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方案,更不可能在越戰使得國際情勢迫使美國有

求於中共的1971年接受任何形式的雙重代表權方案。而由於中蘇共交惡與文化大

革命「打倒蘇修美帝」的中共國內與黨內社會與政治情勢,即使美日全力支持而

蘇聯也為利用國府牽制中共而採取沉默中立的態度,即使國府願意公開支持與參

與運作1966-1968年間的義大利等國所提「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方案與1971

年的雙重代表權方案,中共勢必仍將不理會已與之公開交惡的蘇聯的沉默中立態

度與默認放行立場而全面動員其盟邦以徹底封殺上述提案。






六. 國府內部社會政治動力


  1949年12月上旬,由於黃埔五期的天子門生、蔣中正愛將、國府軍第二十


二兵團司令郭汝槐在四川宜賓舉行陣前起義,國府的川西決戰(成都保衛戰)


作戰計畫全面瓦解,國府試圖依抗戰時期前例退保大西南以徐圖再舉的戰略布


局至此已成殘夢,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12月7日自成都搭機轉赴台灣,臨行前


下令槍決成都監獄中監禁的楊虎城等中共黨人和許多政治犯。駐守陝西與西北


的國府軍中央軍系胡宗南部在中共解放軍追亡逐北下終被殲滅,胡宗南搭機赴


台而僅以身免,國府軍川軍系鄧錫侯、劉文輝部與滇軍系盧漢部等地方軍系勢


力眼見中共野戰軍節節進迫而大勢已去,遂相繼向中共投降以自保,李彌指揮


的部份國府駐滇部隊不願降共而退往滇緬邊境頑抗,逃往中南半島的許多國府


孤軍後來因為生計無著而開始種植罌粟與提煉海洛因等毒品販毒為生。1950年


4月,海南島國府軍隊戰敗撤台;1950年5月,孤懸浙東杭州灣外海的舟山群島


國府軍隊無力支撐而相繼撤台;到了韓戰結束後的1955年2月,國府軍隊在美


軍艦隊協助下撤出過於偏遠而不利防守的浙江沿海台州列島的大陳島;隨著國


府軍隊殘部在大陸本土被中共解放軍追亡逐北而逐一殲滅以及相繼因為戰敗或


無力支撐而撤出東南沿海各島嶼,國府的實際統治權逐漸地限縮於台澎金馬。





  戰敗撤退台灣的國府政權面臨著多重的危機,對外,一則有著中共意圖解


放台灣以完全結束內戰的戰爭威脅,二則美方在1949年8月發表《對華政策白


皮書》後對國府採取「大樹倒下了只能等待塵埃落定」的冷淡態度更使得國府


外援無著,而對內,一則本省籍人民因為二二八事件的傷痛而對國府政權有著


高度的不信任感,二則做為國府治台軍政控制力量核心的隨國府渡台外省籍軍


民有著高度的返鄉渴望,尤其是往往被非自願抓伕後糊裡糊塗隨國府來到人生


地不熟島嶼而長年未婚的基層士兵與軍官更是對家鄉與父母有著高度的思念,


這樣子的思鄉情結成為國府抓穩軍政力量藉以鞏固政權時的隱憂。





  因應如此艱難的內外困局,國府渡台前後推動了包括土地改革與國民黨改


造運動等改革措施,透過土地改革拉攏本省籍農民支持並防範中共在台採取慣


用的土改策略發動革命而裡應外合推翻國府統治,透過國民黨改造運動以強化


蔣中正為中心的領袖個人崇拜與加強對軍政力量的控制並建構以黨領政、以黨


領軍(黨指揮槍?!)的黨政軍三位一體的黨國體制;此外,早期為了期望國


府政權能夠再度君臨中國,後期為了穩固軍心以鞏固做為國府治台軍政控制力


量核心的外省籍軍民的向心力,國府在台也推動了以「反攻大陸」為中心的一


系列政治宣傳,韓戰爆發後,國府一度期待東亞冷戰轉入熱戰將促使美國支持


國府展開軍事反攻,甚至在中共主力部隊被牽制在朝鮮的韓戰期間發動1952年


10月「南日島戰伇」並擊敗中共駐軍而獲勝,但當韓戰進入和談階段而接近尾


聲,中共主力部隊再度逐漸轉回東南沿海的對台正面,國府於1953年7月16日


發動的「東山島戰役」就只能以大敗收場了,11天後的1953年7月27日,韓戰


停戰協議簽署,東亞冷戰格局正式確立,國府的反攻大陸自此成為幻夢,但為


了穩定主要由隨國府軍民構成的軍政力量並鞏固政權,國府此後仍然不斷地宣


傳反攻大陸為其基本國策因而成為被許多台灣人民譏笑的「反攻大陸神話」。


國府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上所採取的策略基本上受到國府政權在台統治所


面臨的社會與政治情勢的高度框架與侷限。





  為了因應國府渡台後的困境,國府政權有著維持反攻大陸宣傳的現實需求,


更因此而對於維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有著強烈動機,因此在國府政


權的內部政治動力驅使下,國府不只需要維持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更必須寸


土不讓地全力堅守讓國府得以持續宣稱代表全中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於


是當中共的統治日益鞏固而國府反攻大陸無望,當國際情勢有所轉變而使國府持


續保有中國代表權出現巨大的現實困難,國府政權也就只能先是左支右絀地試圖


否認現實,然後才在美方告知在國際情勢下不得不調整其對國府的中國代表權的


支持後才遮遮掩掩地默認美方運作雙重代表權方案,卻又因為國際情勢的不利而


無法公開地協同美方運作雙重代表權方案,畢竟,國際情勢不利的大環境下,國


府公開表態接受雙重代表權方案不一定就有助於雙重代表權方案在國際運作的過


程中被各方尤其是中共接受為可行的妥協方案,但國府政權一旦公開表態接受與


運作雙重代表權方案就等於公開承認其反攻大陸的反共宣傳已被放棄,此舉極可


能立即地動搖國府軍心士氣以及政權的統治正當性,而倘若國際政治現實運作下


的最終結果竟然連雙重代表權方案都不可得,則已先讓步而公開接受與運作雙重


代表權的國府政權恐怕將有全面崩潰的危機。





  由於中共建政後不旋踵即於1949年11月15日致函聯合國大會主席與祕書長


挑戰國府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整個1950年代,美方基於中共建政後嘗試與


中共對話並無成果的現實情勢以及東亞冷戰圍堵戰略的反共立場而全力支持國


府捍衛其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1951-1960年,國府與美方的策略是在每屆


大會敦促聯大通過決議不在該屆大會審議任何關於排除中華民國的提案,亦即


所謂的「緩議」案,緩議案使得國府得以有效阻絕中共與蘇聯動員其盟友在聯


合國大會以及相關的各種委員會和專門機構所發動各種排除國府中國代表權的


會議戰術[26]。但到了1960年的第15屆聯大,由於具有強烈反殖民主義色彩


而較親中共的許多亞非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美國當年所提緩議案僅


以42票贊成、34票反對驚險過關,自次年的1961年第16屆聯大起美國便改弦


更張援引《聯合國憲章》第18條要求「任何改變中國代表權之提案為一重要問


題」,美國聯合澳洲、哥倫比亞、義大利與日本所共同提案的「五國提案」重


要問題案於當年聯大獲得通過,而根據《聯合國憲章》,凡屬「重要問題」須


獲會員國三分之二多數決定才能通過,此後多年聯合國大會均通過中國代表權


問題為「重要問題」而使得國府得以沿續又十年的中國代表權,然而,從「緩


議」案到「重要問題」案反映了美國對聯合國大會的影響力在亞非第三世界國


家的反殖民主義浪潮下大幅衰退[27],而國府外長沈昌煥對一國際情勢變化的


評論竟然還帶有輕視非洲國家的嘲弄色彩:「現在聯合國最神氣的是黑種人,


黑種人進入聯合國會場在門前就有電視公司的人拍電視,非黑種人在聯合國就


沒有這種氣勢!」[28]國府外長昧於國際情勢變化復又帶有濃厚的種族優越感


,國府在往後的中國代表權爭奪乃至聯合國席位保衛戰中不斷地敗下陣來的悲


慘處境也就不難想見了。




  
1965年第20屆聯大表決阿爾巴尼亞等國所提「恢復中共權利案」時,由於


反殖民主義色彩而較親中共的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而竟以47票贊成、


47票反對打成平手,美方開始擔心將會失去程序上通過「重要問題案」以建立


三分之二多數門檻防線所必須的過半票數,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高德柏遂於1966


年4月建議詹森政府鼓勵加拿大等國提出「繼承國家」決議案以推動雙重代表權


,並認為即使中共鼓動其邦交國拒絕本案可使中共自己承擔無法參與聯合國的


責任,但美國國務卿魯斯克於7月5日向台北方面提及此案時,蔣中正「絕不接


受兩個中國與雙重代表安排,否則中華民國只有退出聯合國,此一立場毫無妥


協餘地」峻拒而只能擱置[29],由於加拿大直至同年11月初仍不願放棄雙重代


表權計畫,魯斯克遂建議其發起或支持義大利等國所提「研究委員會」案,雖


然設立研究委員會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最後一定是同樣做出「雙重代表的建議


」但總比加拿大直觸及「一中一台」的提案相較之下不激進且易為台北方面等


美國亞洲盟邦理解,因而,國府對該案雖認為同樣將導致兩個中國由外長魏道


明向美國大使馬康衛抗議並表示該案如在聯大通過則中華民國將不惜退出聯合


國表態,但美國大使馬康衛卻在11月29日獲國府告知「如果義大利案通過,台


北不會退出聯合國,惟將退席以示不滿」,馬康衛解釋,國府此舉實乃默許「


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但為避免受美國政府支配之批評其人民交代,但


11月29日的聯大仍否決了義大利等國所提「研究委員會」案[30]。



  由於1966年11月聯大時義大利等國提出「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時,


中共已於同年稍早的5月發動文化大革命,國府認為中共發動文革勢必造成中國


大陸政局動亂並使國府的反攻大陸再現曙光,於是在1966年11月成立中華文化


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以與中共爭奪中華文化傳承正統地位,因而儘管在亞非第


三世界國家大舉入聯的新國際情勢下勉為其難默認美方推動義大利等國提案的


「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但仍然擔心一旦公開支持或未公開表達反對該


案將有可能使國府在台灣內部與國府黨政軍統治機器內部的反攻大陸宣傳有信


用破產並導致政權不穩的連鎖反應,更擔心該案最終仍可能因在國際情勢上漸


趨優勢的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被封殺,倘若國府已先公開支持或未以退席


等方式表達反對兩個中國雙重代表權的嚴正立場,則相對於中共的強硬堅持一


個中國原則,國府勢將在對國際華人世界的反共與反攻大陸宣傳上屈居下風,


甚至將因台灣內部與思鄉情切的隨國府渡台的國民黨黨國體制基層黨政軍人員


驚覺國府已正式承認反攻大陸無望而接受雙重代表權安排而使其政權的正當性


迅速流失而面臨全面崩潰的政治風暴,左右為難的國府最終只能採取表裡不一


而言不由衷地默認美方運作國際情勢變化下勢在必行的「研究委員會」雙重代


表權案,但在公開的文件與行動上則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表面宣傳。惟最


終因為中共果然不願意接受該案並動員其盟邦反動,國府表裡不一的策略從事


後諸葛的角度觀之倒是確實相當程度上有效地回應了中共的態度,也維持了國


府依然有實力與中共爭奪一個中國的正統性與中國代表權的表面,從而使國府


得以繼續其反攻大陸與代表全中國的政治宣傳而藉此爭取時間進行經改與政改


以為國府的黨國在台灣求生存。





  但到了1971年,深陷越戰泥沼的美國國際威信低落而又面臨嚴重的國內經


濟與社會問題,尼克森政府決定進一步地支持中共加入聯合國以「聯中制蘇」


,對雙重代表權問題採取主要是「作態」以安撫美國國內及共和黨內的雷根等


強硬反共勢力的政治動作[31],遂於1971年2月起開始向台北方面傳達雙重代


表權構想,尼克森並於4月23日派遣特使墨菲赴台與蔣中正正式會商該年秋季的


聯大中國代表權問題因應方案,蔣中正則要求美方先循例提出重要問題案後若


失敗再提出雙重代表權案,並堅持中華民國必須保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否則將


不惜退出聯合國,蔣中正並表示,不論如何國府必須投票反對雙重代表權案「


但我們不可以要求所有友邦都投票」乃是國府在會籍上與美國合作的極限[32]


,幾經磋商,到了7月間美方同意在雙重代表權案之前先提出「重要問題案」與


「變相重要問題案」,而國府則默認以只保留聯合國席位但放棄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的「複雜雙重代表權」為談判底限,並由行政院祕書代蔣彥士向美國大使


馬康衛暗示副院長蔣經國是一位務實主義者而即使必須放棄安理會席次均仍反


對退出聯合國[33],但仍期待繼續透過「重要問題」議事運作使中國代表權相


關提案不必進入實質審查,或者期待能以中共入聯但保留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


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單純雙重代表權」方案處理,因而採取複雜的外交運


作,甚至連各項提案攻防的表決次序都錙銖必較,但最後仍在國際情勢時不我


予的現實變化下,連聯合國席位都未能保住而在1971年10月25日阿爾巴尼亞案


表決前一刻宣布退出聯合國。





  分析國府在1971年雙重代表權案中左支右絀的態度不難發現,儘管國府對


國際情勢的變化有所體認而願意默認美方運作雙重代表權案,但基於政權穩定


與統治正當性考量仍然堅持美方先嘗試以重要問題案排除中共,並堅持倘若重


要問題案失利則仍應試圖保留國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儘管在美國深陷越


戰泥沼而亟需推動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以「聯中制蘇」以及具有強烈反殖民主義


色彩的亞非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大舉入會的國際大環境下,國府採取的這一系列


舉動毋寧只是為了必須向台灣社會與黨國體制內部有所交代以穩定軍心士氣並


鞏固統治正當性的惺惺作態之舉,對於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保衛戰的最後結果


可謂根本毫無影響,然而,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問題竟然對國府的外交戰略有著


如此巨大的形塑作用,不禁讓人質疑究竟國府政權的體質有何結構性的難解問


題而使其正當性如此不堪一擊?畢竟,All politics is local.,而向來有


識者均認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而非相反的「內政是外交的延伸」,政權或


者政治人物本就不應該將其統治正當性的來源植基於本就高度受限於複雜國際


因素而難於絕對掌握的涉外事務的特定結果,相反地,應該是政權與政治人物


透過其在與人民切身相關的內政政策上的良好施政與作為而使自己得到人民的


高度支持與建立政治威信並藉此使自己具備充分的政治能量與統治正當性,然


後再將自己的政治能量與統治正當性運用於說服人民支持以推動難免必須在國


際現實條件下對外有所妥協的外交政策以為人民謀長遠利益與長治久安。








七. 結論


  從美中台三方各自面臨的國際情勢變化與內部社會政治動力變化來回顧長


達22年的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可以發現,美國政府對中國代表權爭議的態度


與策略受到國內麥卡錫主義反共白色恐怖以及越戰和亞非第三世界國家崛起的


高度影響,儘管時有大意盲動之舉,但歷屆美國政府均能明智地調整策略以爭


取戰略主動,於是從1950年代的「緩議」案到1960年代的「重要問題」案再到


1966年的「研究委員會」案,美方始終比起當事人中華民國政府早一步洞察國


際政治氛圍變化並提出相應的策略調整,雖然美方最終為了擺脫越戰泥沼與重


建國際威望而在1971年時不再全力支持國府捍衛聯合國席位,但衡諸當時國際


局勢,中國代表權問題早已隨著中共政權的鞏固以及亞非第三世界國家的大舉


入聯而注定將以中共取得中國代表權以及國府代表被驅逐收場,到了1971年時


,美方對此早已無力回天而剩下的本就只是時間問題。





  而在中共方面,儘管歷經反右大鬥爭與文化大革命等中共內部激烈政治運動


以及中蘇共交惡等外在國際情勢困難,但中共與毛澤東不愧為精於掌握情勢變化


與發動深謀遠慮的內外鬥爭的共產黨員,在中國代表權爭議上,中共最初不急於


為了入聯而接受雙重代表權方案,卻反而在親中共的亞非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已然


大舉入會而中共入聯形勢大好的1966-1968年發動其盟邦全力封殺「研究委員會


」案,此舉使中共站穩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制高點並迫使國府不得不冒著


自亂陣腳、自失立場的風險全力跟進,最後在1971年的阿爾巴尼亞「排我納共」


案上更是看準了美國急於擺脫越戰的夢魘而有求於中共的極端有利情勢,於是全


面性地壓縮美方與國府操作雙重代表權方案的空間,於是在中華民國主動退出聯


合國後聯大依然通過了「驅逐蔣介石代表」的第2758號決議案,而透過中美關係


正常化,中共也開始走出文革時期的外交孤立以及自中蘇共交惡後在共產主義陣


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兩面均陷入重圍的外交困局中突圍,並因著中美關係正常化而


讓中共黨國體制的政治運作開始因為外部資訊的刺激而有機會脫離過左過激的文


革路線,到了1978年,在毛澤東死後聯合中共軍政元老打倒四人幫並逐漸鞏固權


力的鄧小平訪問美國更可謂揭開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序幕。





  反觀國府方面,由於中國代表權問題自始便與國府政權遷台後的統治正當性


問題高度糾葛,國府一再地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採取且戰且走的策略而淪於被動


挨打,卻又對於具有強烈反殖民主義色彩的亞非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大舉入會的國


際情勢轉變缺乏深刻理解而反應遲鈍,甚至對於共產主義集團內部的變化也缺乏


有意義的了解以至於到了中蘇共交惡早已全面枱面化和白熱化而蘇聯早已停止為


中共在聯大提出「排我納共」案的1964年,國府外長沈昌煥還認為亞非第三世界


國家的傾向中共乃因於中共與蘇共的經濟利益誘惑與武力威脅。雖然國府對1966


-1968年的「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以及1971年的雙重代表權案最後均採取


默許美方運作雙重代表權方案的態度,但其遮遮掩掩的態度不但無益於友邦確認


台北方面真正立場而加以協助,甚至在國府為了保住國家最後的尊嚴而選擇在阿


爾巴尼亞案表決前一刻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後,儘管衡諸當時國際政治環境,雙


重代表權案受限國際政治現實而不論國府如何表態與運作均勢必終歸失敗,但許


多被排除於諱莫如深的國府政權中樞運作之外的台灣人民受到國府對內的「漢賊


不兩立」自我安慰式政治宣傳的影響,至今仍然相信國府是受到其反攻大陸與漢


賊不兩立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才選擇主動退出聯合國。





  而進一步探討1966年至1971年間的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以及「雙重


代表權」的現實可能性則可以發現,不但如學者高朗與涂成吉的研究所顯示的


1971年時國府已願默許接受雙重代表權方案而只是時不我予,即使是1966-1968


年間的「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方案國府也採取默許美方運作的立場,只是終


究因為中共站穩一個中國戰略制高點並動員其盟邦強烈反對而歸於失敗。





  從白山黑水間的雪白血紅到西南天地邊的成都夢殘,那場內戰結束於上個世


紀中葉的1949年12月,而那場內戰與東亞冷戰造成台灣國際參與的困難,乃是各


族群台灣人民至今必須面對的國際處境,唯有誠實客觀地面對台灣當前的現實國


際處境並在此基礎上務實靈活地思考在美中台三方間合理而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才有可能紮實地為台灣的國際參與創造空間。







參考文獻

[18]泰德‧費雪曼,《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人口老化大衝擊》,[台北,天下

  文化,2011一版],頁375-376。


[19]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149。


[20]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150-151。


[21]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153-156。

[22]同3。


[23]同12。


[24]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247-248。


[25]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266。


[26]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184-185。


[27]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185-187。


[28]同15。


[29]同7。


[30]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39-40。


[31]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224。


[32]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58-62。


[33]同4。

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是否曾經可能?──從美中台三方談判與內部動力回顧中國代表權爭議(上)

一. 緒論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周書楷


眼見美方提出的「變相重要問題案」未能過關,而親中共的阿爾巴尼亞所提「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決議案(「排我納共」


案)又通過在即,乃以程序問題為名上台發言,隨即宣布中華民國主動退出聯


合國。聯合國大會稍後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與17票棄權通過2758號決議案。



  由於國府在退出聯合國後對台灣內部宣傳是基於「漢賊不兩立」的信念而


主動退出聯合國,而當年美方曾嘗試推動「雙重代表權案」以在中共進入聯合


國的前提下保住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甚至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許多台灣


史論者便認為若非國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退出聯合國,則台灣至今尚可


保有聯合國席位而能有更加寬廣的國際參與空間。



  外交向來是內政的延伸,各國政府在進行外交決策時,除了其所面臨的國


際處境與利害盤算之外,國內社會政治情勢的變化也是必然要納入考量的極重


要甚至最重要因素,本文即從美中台三方所面臨的國際情勢變化與內部社會政


治動力變化來探討1966年至1971年間的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以及「雙重


代表權」的現實可能性。





二. 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

  1949年12月國府中樞遷台後,實際統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持續


保有代表全中國的聯合國會員資格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於1949年10月1


日建政而實際統治著中國大陸領土與人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長年被排除於聯


合國之外,中共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1949年11月15日起多次致函聯合國大會,


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要求取消國


府代表團一切權利,美方與國府則在聯大先後以「緩議」 (1951-1960) 和「


重要問題」 (1961-1970) 的議事策略排除中國代表權相關議案進入實質審議


表決,但隨著中共政權日益鞏固以及「鬥而不破」的東亞冷戰格局在韓戰後正


式確立從而使國府反攻大陸成為幻夢,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爭議遂成為國際政


治上無可迴避的重大爭議問題。畢竟,排除統治著廣土眾民的中共政權於聯合


國之外對於冷戰時期諸多複雜國際事務的國際協調有害無益,此外,隨著帶有


強烈反殖民主義情緒而相對較親中共的亞非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排


除中共早已日益困難。



  1961年起,國際上主張「兩個中國」的氣氛日益擴散[1];1966年第21屆


聯大,義大利等六國提出組織帶有「兩個中國」色彩的「研究委員會」案以謀


求採取「雙重代表權」來解決長年爭議的中國代表權問題,支持者34國之中多


數為與國府有邦交者,美方為換取義大利等國支持「重要問題案」亦表贊成,


但國府與中共均強烈反對,此案最後以被否決收場,1967年與1968年義大利等


國續提「研究委員會案」但均被國府與中共夾殺,1969年義大利、加拿大與比


利時著手與中共建交而不復提此案[2]。



  到了1971年,深陷越戰泥沼的美國國際威信低落而又面臨嚴重的國內經濟


與社會問題,尼克森政府決定進一步地支持中共加入聯合國以「聯中制蘇」,


並對保住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以及「雙重代表權問題」採取主要是「作態」


的政治態度[3],而國府雖然以只保留聯合國席位但放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


「複雜雙重代表權」為談判底限,並由行政院祕書代蔣彥士向美國大使馬康衛


暗示副院長蔣經國是一位務實主義者而即使必須放棄安理會席次均仍反對退出


聯合國[4],但仍期待繼續透過「重要問題」議事運作使中國代表權相關提案


不必進入實質審查,或者期待能以中共入聯但保留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與安理


會常任理事國的「單純雙重代表權」方案處理,因而採取複雜的外交運作,最


後在國際情勢時不我予的現實變化下,連聯合國席位都未能保住而在1971年10


月25日阿爾巴尼亞案表決前一刻宣布退出聯合國。



  因而,回顧長達二十二年的中國代表權爭議可以發現,實際上存在著兩個


有關雙重代表權問題的爭議,其一是一般熟知而學術較常討論的1971年美方主


導的雙重代表權案,其二則是較少被討論的1966-1968年間的義大利等國推動


的「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





三. 文獻回顧

  高朗總結中國代表權爭議並認為,1966-1968年間義大利等國連續三年提「


研究委員會案」被國府和中共聯手反對三年以至於沒有國家再提類似提案,雖然


滿足台灣內部堅持一個中國的心理,卻沮喪友邦及中立國為台灣的國際空間開一


條生路的可能,高朗委婉質疑相關國策的決策理路,並認為從「緩議」到「重要


問題」到最後的「變相重要問題」,國府一路自陷於被動挨打,總到了最後才被


逼接受卻往往早已時機盡失[5],而關於1971年的雙重代表權案,高朗引述當時


國府外長周書楷回憶當時國府對雙重代表權案未連署但「在會外做連絡的工作」


,認為國府私底下已默認美國的雙重會籍方案而非一味如國府表面的內外宣傳般


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反共立場[6]。



  涂成吉回顧1971年的雙重代表權案始末發現,早在1965年聯大表決阿爾巴尼


亞等國所提「恢復中共權利案」時,由於反殖民主義色彩而較親中共的第三世界


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而竟以47票贊成、47票反對打成平手,美方開始擔心將會失


去程序上通過「重要問題案」以建立三分之二多數門檻防線所必須的過半票數,


1966年4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高德柏遂建議詹森政府鼓勵加拿大等國提出「繼承


國家」決議案以推動雙重代表權,並認為即使中共鼓動其邦交國拒絕本案可使中


共自己承擔無法參與聯合國的責任,但此案為台北方面以退出聯合國峻拒而只能


擱置[7],由於加拿大直至同年11月初仍不願放棄雙重代表權計畫,美國國務卿


魯斯克遂建議其發起或支持義大利等國所提「研究委員會」案,國府對該案雖認


為同樣將導致兩個中國而以退出聯合國表態拒絕,但美國大使馬康衛卻在11月29


日獲國府告知「如果義大利案通過,台北不會退出聯合國,惟將退席以示不滿」


,馬康衛解釋,國府此舉實乃默許「研究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但為避免受美


國政府支配之批評其人民交代,但11月29日的聯大仍否決了義大利等國所提「研


究委員會」案,涂成吉認為,此乃因中共展開文革而使國際對其仇外情緒有所疑


慮而未便支持、美國介入越戰情勢升高而需要加強與台灣軍事情報合作以及國府


和中共均強烈反對雙重代表權[8],涂成吉並認為,倘若國府當時願意放棄「重要


問題」案而單獨以「研究委員會」案運用票源,則在中共發動文革反「蘇修美帝


」而與蘇聯交惡的情勢下,一旦美日等具代表性大國支持並造成國際承認的事實


,則蘇聯未必動用否決權反對而中共也難以翻案[9],涂成吉並認為,在1960年


代中蘇共交惡而蘇聯對雙重代表權採取沉默中立的默許態度的國際大環境下,國


府未能掌握時機協同美方推動雙重代表權方案乃是台灣最終完全退出聯合國的主


因[10],而到了早已時不我予的1971年,儘管國府實質上已接受僅保留聯合國席


位而放棄安理會席位的雙重代表權方案為其底線[11],但此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季辛吉等主導對中政策官員已認為雙重代表權案為一「自毀與笨拙」的策略,唯


一的功用就是為美國提供一個「高尚的下台階」好讓國際及國內看到美國已為台


灣在聯合國席次盡力維護,季辛吉並明白表示「不值得為一個挑釁且解決不了任


何事情的雙重代表案而破壞與中共建交」[12],而對此國際大戰略格局轉變渾然


不覺的台北當局卻仍然堅持以重要問題案為上策、以同時保留聯合國與安理會席


位為中策而以僅保留聯合國席位為下策的外交策略,極度的被動挨打而最終只能


主動退出聯合國以保住最後的尊嚴[13]。



  總結高朗與涂成吉的研究可以發現,二者均稍微觸及美國與國府內部的政治


動力對中國代表權案外交運作的影響而未深入討論更大的國際戰略發展脈絡以及


美國與國府面臨的更廣泛的社會內部動力,此外,二者雖然引述部份中共文件對


雙重代表權案的立場表態,但均未能討論中共政權內部的政治與社會動力對其所


採取立場的形塑力量。而在研究結論方面,二者均認為國府於1971年時實已默許


雙重代表權案而非真的堅持「漢賊不兩立」,故而1971年國府代表在阿爾巴尼亞


案表決前宣布退出聯合國實為時勢所逼,但二者對於1960年代義大利所提「研究


委員會」雙重代表權案均表示在當時有其可行性惟因國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錯


失時機。





四. 美國內部社會政治動力

  美國對國府與中共的態度向來受其國內政治氣氛的高度影響。自從二戰時美

國羅斯福政府軍援重慶國民政府而展開美國的中國政策以來,從史迪威到馬歇爾


均對於國府官員的貪污腐敗與軍隊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著極深的體會,史迪


威曾向羅斯福抱怨國府軍政效率低落與士氣消沉而戰鬥力不足,馬歇爾則極力勸


告國府承認中共已在抗戰過程中控制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既成事實而不要走向必


然將使國府經濟與軍事總崩潰的全面內戰。



  蔣中正總統希冀改變民主黨人限制美方對國府軍援的美援無著情勢,遂在1948


年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全力支援在史上首次選舉民調中領先的共和黨候選人杜


威,民主黨杜魯門總統連任成功後對蔣中正極度不諒解,而加以1949年1月國府


殘存幾個兵團的機械化有生戰力又在徐蚌戰場上分別陷入重圍而隨時可能被共軍


分割聚殲,中共於1949年4月21日發動渡江戰役,國府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林則


徐侄孫林遵舉行陣前起義投共使得國府江防洞開而迅速潰敗──國府高層向來偏好


任用學經歷傲人的世家大族名門之後,但衡諸歷史,其果效卻似乎總是不是那麼


令人有信心──共軍於4月23日攻陷國府首都南京,美國隨即於8月5日發表《中美


關係白皮書》認為「大樹倒下了,只能等待塵埃落定」,國府在內戰中全面失利


乃因蔣中正統治集團的腐敗與無能,美方未來不再軍援國府並將嘗試開啟與中共


對話。到了1950年1月,儘管中共對大陸各地的國府軍殘部追亡逐北並開始在台


海集結兵力準備進攻台灣,美國國務卿艾奇卿仍然發表了「劃界演說」宣布台灣


與南韓不在美國的東亞防線範圍內。



  因而,儘管蔣中正於下野前夕的1949年1月5日發布其黃埔嫡系愛將陳誠任台


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並於1月10日派蔣經國前往上海會同央行總裁俞鴻鈞將中央銀


行存放的黃金與美金轉運台灣,更於1月21日通電下台後返回故鄉浙江奉化溪口架


起無數的無線電台,以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親蔣的國府中央系統軍政經力量有秩


序地向台灣移轉,但國府渡台後能否取得美方軍政援助而得以茍延殘喘頗有疑問


,僅能透過二戰時期同情國府並認為應「擁蔣保台」以建構東亞冷戰圍堵防線的


鎮守東京盟軍總部麥克阿瑟等美軍將領取得少量的軍火援助。直到1950年6月25


日韓戰爆發,中共在蘇聯壓力下不得不將聚焦東南沿海的對台軍事部署轉向北方


的朝鮮半島以抗美援朝,這才使得美方轉而重視國府控制台海與牽制中共的戰略


地位,美軍第七艦隊開始在台海「中立巡航」以「擁蔣保台」並同時「防蔣反攻


」以免橫生枝節,美國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才開始大量流入台灣。



  隨著國府失去大陸以及東亞冷戰局勢升高為熱戰,美國國內也自1950年起掀


起了反共獵巫的「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自1950年2月起


不斷指控親共同路人滲透主掌美國外交事務的國務院,美國民間與共和黨更針對


羅斯福與杜魯門任內的對華政策全面展開了「是誰讓美國失去了中國?」 (Who


lost China?) 的質疑與長年爭論,美國國務院許多的東亞事務專家紛紛因為親


共的指控而中箭落馬,寒蟬效應之下,國務院東亞事務官員此後多年均傾向於保


守反共的態度而不敢針對中國代表權等問題提出符合現實情勢與美國利益的大膽


政策分析,而創辦《時代雜誌》的Henry Luce等許多美國媒體的推波助瀾更使得


麥卡錫主義的反共獵巫浪潮迅速地席捲全美。1950年尼克森只靠著指控對手是共


產黨同路人Pink Lady的抹黑手法就輕易贏得參議員選舉並被譽為反共鬥士,可


見當時麥卡錫主義對美國國內政治與對華政策強大的影響力。



  整個1950年代,美國社會瀰漫著恐共的「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氛圍,而政


治上兩黨間的「誰失去了中國論戰」 (Who lost China debate) 又使得主政者


面對外交政策時必須小心翼翼地不要觸碰可能被視為向中共等共產集團勢力妥協


的任何方案。因而,由國府組織的美國國會「中國遊說團」 (China Lobby) 便


有極為方便的揮灑空間以為國府爭取美國國會通過多項軍經援台法案以及在美國


在聯合國全力捍衛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此時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主導中國代表


權「緩議」案以阻擋中共入聯。



  但到了1960年代,隨著國際冷戰情勢的變化,美國國內社會與政治氛圍也發


生了變化,而美國政府對國府的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態度自然亦隨之改變。



  1954年,二戰後試圖重返越南殖民地的法軍在越南奠邊府受到重挫後決定退


出越南,日內瓦會議決議南北越分治,1960年,實際上受北越領導指揮的越南南


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成立並開始與吳廷琰等歷任南越政府作戰,基於擔心南


越陷共對東亞乃至於全球冷戰局勢可能引發的骨牌效應,1961年,美國甘迺迪政


府派遣特種部隊進駐南越,1964年的東京灣事件後,美國詹森政府開始派遣大量


美軍全面性地參與越戰,卻日益深陷泥沼並最終使得美國的國際威信與國內社會


經濟情勢均受到重創。



  美國參與越戰後一連串的軍事挫敗以及在越南當地諸多舉措失當的消息不斷


,在歐洲激起了1968年的反戰學運浪潮,也在美國國內與黑人民權運動以及女性


權利運動匯流而激起了左傾的學運與社會運動,反越戰的抗議學生與群眾一度包


圍五角大廈的美國國防部,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反共獵巫已成過往雲煙而麥卡錫


本人也已成為美國白色恐怖羅織罪名與惡意抹黑的代表性政治丑角,美軍在南越


美萊村大屠殺的駭人電視影像使得美國人民反思派遣美國青年子弟前往千里之外


的陌生地名參與越戰殺戮的意義何在,而許多對美國主流文化展開叛逆與深度反


省的美國青年更是身穿繪有格瓦拉或毛澤東等人物的T-shirt做為其叛逆精神的


象徵。到了喧囂的60年代,高舉過時的反共大纛的美國保守派政治人物相繼在選


戰中失利,共和黨人高華德更在1964年的總統大選中以為懸殊的得票比數慘敗。



  由於美國內部社會與政治上的恐共麥卡錫主義退潮,亞非第三世界的許多殖


民地掀起混合著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反殖民運動,而歐美各國社會也開始浮現


更多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與性別平等問題的反省聲浪,許多脫離殖民統治的亞


非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並謀求在美蘇兩強意識型態對抗


外籌組不結盟國家組織,由於中共以反抗殖民主義的姿態自始積極參與不結盟國


家組織的運作,許多亞非第三世界國家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對中共抱持高度支持


立場,而對與美歐前殖民霸權高度結盟的國府相對地有所反感,外長沈昌煥等國


府高層卻直到中蘇共交惡早已表面化的1964年仍將這些國家的傾向中共過度簡化


地歸因於中共與蘇共的經濟利益誘惑與武力威脅[14],甚至對亞非第三世界國家


的聯合國參與開始明顯增加的1961年對這些國家表達些許輕蔑的觀點「現在聯合


國最神氣的是黑種人,黑種人進入聯合國會場在門前就有電視公司的人拍電視,


非黑種人在聯合國就沒有這種氣勢」[15],國府對國際情勢轉變的反應如此遲鈍


與傲慢,卻妄圖僅憑少數的農技團等援助就爭取亞非新興國家的真心支持,無異


於緣木求魚,於是,當美國自1960年代起開始在國際場合面臨亞非第三世界國家


的挑戰,亞非第三世界國家也就往往樂於以修理國府來間接使美國難堪了。為了


因應1960年代亞非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參與國際政治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造成的挑戰


以及因而導致美方主導的以「緩議」和「重要問題」議事策略保住國府聯合國與


安理會席位的策略開始捉襟見肘,美方在1966年相繼鼓勵加拿大與義大利分別提


出「繼承國家案」與「研究委員會案」來推動以雙重代表權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


,惟受到中共的強烈反對,而對國際局勢變化缺乏警覺性的台北當局也在一個中


國原則下難於接受,最後只得作罷。



  越戰消耗了美國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美國在二戰後雄厚的經濟實力,也


消耗了美國社會對美國政府與政治人物的信心,1968年總統大選時尼克森即以結


束越戰為其訴求而勝選,到了1971-72年間,配合著1972年總統大選的節奏,美


國尼克森政府發動了三項堪稱「尼克森大震撼」的重大戰略性軍政經行動以試圖


為陷入越戰泥沼的美國國際戰略爭取主動。首先,沿續1970年重啟與中共間的華


沙會談後不斷增加的良好氣氛,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在1971年7月祕訪中國大


陸而尼克森也在7月15日宣布將在次年訪問中國大陸,明顯地,由於蘇聯在赫魯雪


夫主政時期對資本主義陣營改採共存策略以及在布里茲涅夫主政時期宣布「布里


茲涅夫義」以及華約等社會主義國家有限主權論並以軍事武力介入捷共開明派政


改與布拉格之春,蘇聯推動的世界革命動能實際上已走到向尾聲並轉而向內地鞏


固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內部的控制力,此時的蘇聯極有可能利用美國在越戰


戰場的失敗與因而在國際政治戰線上面臨挫折的機會試圖重燃世界革命之火以鞏


固蘇聯對社會主義陣營與革命意識型態的掌握以免由內斂退縮而進一步走向崩潰


瓦解,而中蘇共交惡與對共產主義革命意識型態的爭論則使得深陷越戰泥沼的美


國開始感覺「聯中制蘇」不失為一著妙棋,第二,為了因應越戰所造成龐大的財


政赤字與經常帳赤字,尼克森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將加徵10%進口附加稅,並主導


聯準會於1971年12月宣布不再依照戰後的「布雷頓森林協議」以一盎司黃金35美


元比例接受美元兌換為黃金,藉此使美元貶值以提升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


降低巨額國際收支赤字,第三,為向北越方面進行威力展示以迫使其重回談判桌


以使美國得以將越戰越南化而得以有尊嚴地退出越南,尼克森政府下令於1972年


年底的耶誕節前後對北越發動長時間的大規模轟炸行動。



  為了實現尼克森與季辛吉「聯中制蘇」的第一著妙棋,美方決定支持中共入


聯,並除了「作態」之外不勉強保留國府的聯合國席位[16]。國府的中國代表權


與聯合國席位保衛戰至此已走到山窮水盡的最後奮鬥,而中共堅持「把蔣介石集


團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驅逐出去。只要聯合國裡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


台』、『台灣地位未定』或類似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堅決不同聯合國發


生任何關係。美國一天不放棄它的這些陰謀,中國人民就堅持同它鬥爭到底。」


[17],深陷越戰泥沼而使其國際威望大失的美國此時對「聯中制蘇」以及對中共


的需要已顯然大於中共對美國的需要,於是,即使國府駐聯合國大使周書楷已在


表決前搶先一步宣布中華民國主動退出聯合國,但聯合國大會仍然接著通過了阿


爾巴尼亞提案的第2758號決議案,儘管該決議文除了提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


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


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外,尚針對決議案表決前已主動退出聯


合國的中華民國提及「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


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卻不見美方採取任何攔阻的動作。中共最後


在周恩來的決策下以「中國」 (China) 的名義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PRC)


的名義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參考文獻

[1]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216。


[2]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216-217。



[3]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


  2011初版],頁224。


[4]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71-72。


[5]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220-221。


[6]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193-194。


[7]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37-38。


[8]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38-41。


[9]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94。


[10]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12。


[11]同4。


[12]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96-97。


[13]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

  始末》,[台北,秀威,2008一版],頁101-106。


[14]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212-213。


[15]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187-188。


[16]同3。


[17]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台北,五南

  圖書,1983初版],頁219-220。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韓非子的求治峻言──先秦法家是權力的侍從抑或師友?

  傳統上,先秦法家思想向來被視為一種鬼谷之術、權術之學。相較於在春秋


戰國的亂世中強調國君自我道德自律的儒家思想,自管仲李悝到吳起商鞅乃至於


李斯韓非,先秦法家選擇與執掌政權的統治者合作,協助統治者追求富國強兵的


目標以在亂世中維持國家生存甚至發動戰爭以擴張版圖,但相對地卻似乎較少強


調對國君的道德要求,先秦法家因此往往被視為權力的侍從甚至鷹犬而站在受統


治者壓迫的各國人民的對立面,於是,當李斯被構陷殺害而感嘆「上蔡蒼鷹何足


道」時,得到的不是人民的感念嘆息但卻可能是被譏笑其和商君公孫鞅一樣是「


作法自斃」,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來,法家與儒家被視為彼此對立的學術思想,漢儒論及秦代統一天下後覆


亡之速也多認為與其用法苛刻有關,本人則合理推論,深謀遠慮的秦始皇在統一


天下後理解到「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於是藉故將親近儒者的太


子扶蘇派往北方協助正在鄂爾多斯前線征討匈奴的大將蒙恬,名為發怒,實則意


在將扶蘇調離法家官僚遍布的首都咸陽而託孤於手控慣戰精兵的蒙恬,以蒙恬的


軍事力量確保萬一法家官僚抵制親儒家的扶蘇繼位時扶蘇仍然能夠承繼大位並改


變、調和秦王朝的基本國策以圖長治久安,可惜扶蘇終究做不到「成大事者不拘


小節」,而嚴刑峻法的秦王朝也終究因為秦二世將絕對的統治權力用於滿足私慾


的暴政而快速地走向分崩離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使得天下蒼生蒙受


更多年的社會動盪以及楚漢相爭的慘烈兵燹所造成的巨大苦難。



  然而,在先秦早期,法家與儒家之間其實共同點多於差異點。舉例而言,管


仲是一般認為的先秦法家早期人物之一,孔子曾稱許管仲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事


業之偉大「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甚至為管仲的權變辯護,認為雖然管仲


非但不能為其主公公子糾殉死而甚至輔助殺害公子糾的齊桓公公子小白,但管仲


仍然不應該被批評為非仁者,因為管仲是為了有利天下百姓的九合諸侯霸業才做


出看似背棄公子糾的行為,「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可見孔子對於管仲為實現大仁大義而不拘泥於小仁小義的權變抱持著寬容的看


法。另外,孔子認為治國方針應該首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李悝相魏


文侯實施《平糴法》從而平衡豐年與荒年的米糧供需以免「穀賤傷農、穀貴傷民


」,便是追求富足民生的「足食」目標,衛鞅相秦孝公變法時為取得人民信任其


變法決心則採取了「徙木立信」的策略,甚至為了防範「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也為了反制世家大族的僥倖心理與消極抵制變法,故而在太子犯法時劓太子傅公


子虔而黥太子師公孫賈,此舉雖然突破了儒家沿襲周代禮法而來的「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觀念,但卻同樣是為了追求「民信之矣」。最後,集法家思想大


成的韓非子,雖然司馬遷認為其思想在重視遵循事物運行客觀規則的面向上與道


家相近而將其與老子並列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但韓非實際上乃師承孟子


以外先秦儒家的另一重要學術巨擘荀子,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


偽者人為也,荀子因而強調應該「隆禮」,透過外在的禮法拘束薰陶來促使君主


與人民向善而行善政,韓非則從「禮」的外在拘束進一步走向「法」的外在拘束


。畢竟,說到底,法家與儒家雖然在國家統治方略的看法上有所差異,但兩者所


追求的最終理想均在於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滔滔亂世「求治」的政治理念。



  因而,法家和儒家之間的差異與其說是兩者所追求的終極理念不同,不如說


兩者對於如何追求平治天下的手段的看法有所差異,而此一差異除了兩者不同的


哲學觀念之外,也與兩者興起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儘管歷來儒者們均對周之代商採取道德評價的方式,認為周代商乃是印證了


有德王朝取代無德王朝的「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道德天命史觀,但是,《


左傳‧昭公十一年》便曾提及「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商王朝的衰落實際上乃因


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為其祖先與圖騰神話的商王朝與同為鳥圖騰部落民族


的東夷諸部長年爭戰以試圖加強商王朝盟主中央政權在鳥圖騰部落集團中的權威


與控制力而不斷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雖然在紂王時獲得勝利但已元氣大


傷而給了西土的姬姜羌系民族聯盟周王朝可趁之機,此外,周王朝使用鐵器文明


的軍事技術明顯地優於商王朝所使用的青銅器文明軍事技術,而周王朝以農耕為


中心的生產方式又有利於建構兵民合一而戰鬥力堅強的農民兵軍事組織,凡此均


使得採行以現代角度而言較不道德的農奴制度與宮廷閹人制度的周王朝最終擊敗


並取代了具有精采豐富的遠程國際貿易經濟體系的「大邑商」商王朝,商王朝貴


冑箕子率領一部分殷商殘部逃往同屬鳥圖騰部落的朝鮮建立朝鮮半島第一個有完


整國家軍政統治體制的「箕韓」王朝政權,而商王朝的盟友、服色尚黑的東夷族


嬴秦部鳥圖騰部落則被周王朝轉封於西土以拱衛新建立的周王朝的戰略側翼。



  西周王朝在武王以及周公擊敗管蔡之亂與征伐東夷諸部後,透過分封姬周同


姓的向東方武裝殖民政策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國家與嚴謹的宗法制度,西周初期


由於分封東方的齊魯晉等新封建國家根基未穩而在地的東夷與殷商遺民等勢力又


潛在著反叛以試圖重建鳥圖騰部族政權的可能,東方諸侯國因而對於鎬京的西周


王朝中央政權有著強烈的軍政結盟需要,唯有透過與西周中央政權緊密結合,東


方諸侯國才能取得西周中央政權駐紮東方的「殷八師」與「成周八師」乃至於駐


紮西方京畿的「西六師」的軍事協防以鎮壓對其武裝殖民的潛在反抗勢力,但隨


著東方諸侯國們日益完成其政權的在地化與強化控制力,其就利地之便擁有富饒


的漁鹽之利使其經濟力與軍事力開始進一步地超越了鎬京的西周中央政權,西周


中央政權的軍政協防對於東方諸侯國而言重要性自然不斷地下降,而鎬京的西周


政權卻又受到中國北方長期乾燥化與草原化的嚴重影響,一則西周鎬京京畿地帶


的農業生產力因降雨量的下降而快速降低,農業生產力的下降又使得西周的經濟


力與軍事力受到重創,二則原本與周王朝結盟的西土部落以及未與周王朝結盟的


西土部落均因西土地區農牧生產力的不斷下降而開始因為對日益縮減的資源的激


烈競逐而日益頻繁地與周王朝發生大小衝突,鎬京的西周王朝於是開始向東方諸


侯國索討更多的經濟物資與軍事協助,《詩經‧小雅‧大東》便提及「大東小東


,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


之子,百僚是試。」來諷刺前往東方諸侯國徵納資源的西周官員,而到了周宣王


時雖然改革國政與擊敗外敵而號稱「宣王中興」,但周宣王在征伐南方的姜戎時


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軍事挫敗,不但因為西周本身的經濟力與「西六師」


和「成周八師」的軍事力衰弱得不足以支撐戰爭需要而必須調遣諸侯國的「南國


之師」支援作戰,而甚至當南國之師被姜戎打敗時,周宣王竟然必須破例地「料


民于太原」進行人口普查與控制以補充兵力和充實財力而被大臣認為恐將有亡國


之患。因此,有別於儒家認為宣王之子幽王亡國而東方諸侯未馳援勤王乃因其「


烽火戲諸侯」的「狼來了」行為失信於諸侯,周幽王之亡國實乃因試圖廢王后姜


羌申侯之女以及廢樹太子宜臼使得申侯等西土傳統盟友不安,但西周本身的經濟


力與軍事力卻又早已因中國北方的長期乾燥化等因素而不斷衰落,而與此同時,


東方諸侯國的在地統治日益穩固復又因坐擁漁鹽之利而提升了自身的經濟力與軍


事力,因而,鎬京的西周中央政權對他們來說自然也就愈來愈不具結盟必要性,


甚至等而下之,愈來愈像個只是不斷地向他們徵發愈來愈多的經濟與軍事資源的


掠奪性帝國霸權,因而,東方諸侯國儘管不便公開對抗西周中央政權,但對於鎬


京的烽火號令與資源徵收卻自然而然地日益怠慢起來,對他們而言,不再需要而


卻又索求無度的殖民母國如果被外敵擊潰削弱似乎反倒未嘗不是美事一椿,因而


,當申侯與犬戎聯手舉兵叛亂,東方諸侯國們遂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乃失禮


失信為冠冕堂皇的藉口託辭而拒不發兵勤王,實則,倘若鎬京的西周中央政權的


經濟與軍事實力依然強大如昔而對於不聽命行事的諸侯國的軍事懲罰能力亦如昔


,則哪怕只為搏寵姬褒姒一笑,東方諸侯國也不敢不聽令狼煙發兵,而申侯可能


也對此情勢變化有所理解而認為舉兵反抗有成功可能,於是遂不依循周太王的前


例向周幽王要求另行分封申后之子宜臼,卻膽敢聯合犬戎發動反叛並堅持扶助宜


臼繼承周王朝的王位,是為周平王,犬戎之禍後,鎬京殘破,平王東遷雒邑,隨


平王東遷的大批西周貴族將未及攜帶的青銅器埋於鎬京周邊,欲待不日光復出土


重光卻自此埋藏地底直至上個世紀,鎬京一帶的關中地區隨後落入嬴秦之手。




  孔子與儒家興起於春秋中期,當時東周王朝雖然已經衰落但對華夏諸邦仍有


一定的號召力,故一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便足以嚇


退已然「漢陽諸姬,楚實盡之」而不斷從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擴張進逼的楚王的


問鼎中原圖謀,孔子與儒家因而認為可以將他們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周代


禮法的復興與改革,因而「郁郁乎其文哉,吾從周」地主張「法先王」而以周代


禮法來治理春秋時代諸侯國間不斷征戰殺伐的亂世。春秋中期,儘管經歷多年的


兼併戰爭而使得諸侯國數目大減,早已不是周初封建時的八百諸侯國而開始出現


長期性的戰爭國家體制下「內部分化、外用甲兵」的無可避免的權力集中與君權


擴張現象,但由於周王室的道德號召力仍在且諸侯國的數目仍多,且周王朝封建


領主制生產關係與社會權力關係隨著各國間頻繁的戰爭而逐漸鬆動,人口流動的


限制因而大幅降低,知識份子與許多平民百姓因而開始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在各國


之間流動,二者使掌握軍政實權的各諸侯國君主的權力未能立即提升到絕對君權


的地位,孔子與孟子等儒者們因而得以國君若行保民如赤子的周代王道則可王天


下來向國君做道德說服,並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以足?」


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失德


之政將不利於國君統治道德警語來勸說國君行仁政。在西周封建制度鬆動後,孔


子等儒者率先將原本僅有封建體制貴族領主才能獲取的政治禮法等人文知識傳遞


給春秋時代蓬勃的經濟發展與加速的社會流動所產生新興的對取得這些人文知識


與分享統治權力有高度興趣與充分資源的非貴族領主社會階層,與此同時,孔子


等儒者們往往也將自己的政治理念寄託於「法先王」的周代政治制度之中,因而


,事實上,儒家經典中論及的周代理想政治制度經常與史實中的周代制度有所出


入逕庭,可以說,儒家思想事實上乃是利用了春秋中期人民厭惡當時戰亂頻仍的


亂世而對於相對穩定的西周時代過往「美好年代」 (belle epoque) 的追思懷


念情緒,遂以復興西周時代道德倫理與政治制度為號召來推動其為亂世「求治」


的政治改革理念,而由於周天子的道德號召力仍在而諸侯國的君主權力尚未上升


到權力絕對集中的地步,儒家思想因而在復興周代道德倫理與政治制度的名義下


更敢於對各諸侯國君主提出道德戒律的告誡與感召。



  到了韓非所處的戰國晚期,數百年的兼併戰爭使得華夏地區只剩下七個主要


國家在競逐權力與版圖,而為了應付連年戰爭的威脅,戰國七雄均經歷過相當程


度的變法圖強並且也在「內部分化、外用甲兵」的戰爭壓力下不斷地將權力高度


地集中於各國君主,而周天子僅存的一點號召力,也因為在晉國三家大夫在晉陽


城聯手攻滅智伯瑤並瓜分「晉無公族」而缺乏公族勢力支撐的晉國並自立為諸侯


的破壞封建宗法制度之舉竟然能夠得到周天子的承認與冊封而歸於幻滅,戰國時


代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秦昭襄王甚至曾與齊湣王相約分別稱帝為「西帝」和「東


帝」,加以春秋以降對周代歷史進行帶有理性批判精神的檢視研究如對商代之滅


亡提出「紂克東夷而殞其身」等迥異於道德分析的新論點,周代道德倫理與政治


制度的正當性與號召力不再,相反地,各國君主絕對的權力集中卻又已是不可改


變的客觀趨勢,對於此時欲推動政治改革的思想家而言,訴諸復興周代道德倫理


與政治制度的「法先王」論述已無實際助益,卻必須在高度集權的君主權力體制


的現實條件下說服國君支持其為亂世「求治」的政治改革理想,亦即透過對現實


人性與政治運作規則的歸納分析來提供「法後王」的國家治理與政治改革之道,


儒家的荀子因而也提出了「尊君」的論點,墨者們則往往必須站在國君利益的角


度說服國君採行其「非戰」等政治理念並往往是透過提供軍事防禦等工藝技術的


協助來說服國君,吳起協助楚威王變法時著意壓抑屈景昭三家大夫的私人勢力並


集中權力於君主以防政出多門而滋生弊端使得民不聊生而國事蜩螗,《韓非子‧


孤憤》亦曾主張國君應該集中權力「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


,此人主之公患也。」,因此,韓非等先秦法家之主張與協助國君集中權力並削


弱貴族有其時代背景,一則長年戰爭壓力下各國權力集中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在


此一國家權力集中的客觀大趨勢之下,國君之外的其他同樣試圖使國家權力和資


源向自己集中的貴族勢力只會造成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而增加政治的不穩定性甚


至導致被侵略而亡國並使人民在戰爭中家破人亡,二則在國家權力集中的大趨勢


下,法家等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改革理念也唯有透過說服國君而得到採納才有機會


實施。因此,法家與儒家對於權力採取不同的態度,與其說是因為法家汲汲營營


於接近權力而儒家從來對權力不動心的主觀姿態不同,不如說是因為法家與儒家


所面對的時代背景有別,周王朝禮法制度的道德高度與各國國君權力集中的程度


因為時代背景有別而大不相同,故而法家也就必須採取與儒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理


論論述模式與說服各國國君支持其改革理想的說服策略來追求相同的為亂世「求


治」的政治理想。



  此外,韓非等法家也並非一般想像中的一貫主張刻薄寡恩與亂世用重法,更


非僅強調國君的統治權術而未論及國君的自我要求。《韓非子‧難三》提及曾奉


晉獻公之令追殺文公卻「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竇之難,君令三宿


,而汝一宿,何其速也?」而加緊追殺文公的寺人披,晉文公最後接受其「君令


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的解釋而棄其斬怯


之罪,可見韓非子亦主張在政權變動頻仍的亂世,君主應該以更寬容的態度來對


待前朝官吏以俾益鞏固統治和穩定社會。《韓非子‧十過》則提出人主常犯的十


種過失來告誡國君必須有所警惕而自我要求:「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


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之本也;


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內遠遊,而忽於諫士,則


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九


曰,內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


之勢也。」,此外,《韓非子‧八姦》也整理臣下取悅、蒙蔽君主以為非作歹的


八種方法來提醒君主自我修持與提防以免身死國滅並使百姓橫遭兵禍:「一曰同


牀,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養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強,八曰四


方。」,由此可見,韓非並非一味地主張君主集權而肆志妄為以逞其私慾,而是


以國君自身利害的角度來向其提出必須提高道德自我要求的告誡。最後,韓非甚


至於從人臣自身利害的角度來談論為何人臣不應為非作歹,《韓非子‧外儲說右


下》便曾提及嗜魚的魯相公儀休雖嗜食魚但卻從不接受魯國上下爭著送給他的魚


,原因是「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則枉


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免於相,此不必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


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這便是以人臣應有自知之明而拒


不接受任何不合乎尋常禮法而可能存在對價關係的饋贈,如此才不至於因小失去


,也才能夠免於貪贓枉法而自致其禍,也反而能夠保有與獲得比起所拒絕饋贈更


大的利益與名譽。



  由此可見,以韓非所著《韓非子》為其集大成經典的先秦法家思想絕非單純


的以權力侍從自居的一套厚黑學或者鬼谷之術,而是在戰國時代周代道德倫理與


政治制度的正當性與號召力消耗殆盡而各國君主在長年戰爭的緊急狀態下不斷集


中權力以應付戰爭危機又已經是客觀不可逆的趨勢的時代背景下,試圖說服君主


接納其政治改革主張並協助君主排除其他可能有礙人民利益的內部權力競爭者以


避免內外兵禍連結,全書內容雖然不乏教導國君如何運用權術控制權柄的篇章,


但其實亦不乏對於君主道德要求的務實性忠告乃至於警示,而探求全書所欲追求


的最高政治理想可以發現,其最終目的無非在於為紛紛亂世「求治」以安天下百


姓,因此,儘管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在發現現實人性與政治運作規則的客觀性方


面有著相當的相似性,韓非等法家思想家主張的「勢」也與道家的觀念若合符節


,且在《韓非子》書中不但有《解老》和《喻老》兩篇來闡釋《老子》經文──惟


近代的胡適便懷疑此二篇並非出自韓非之手,而《韓非子》許多篇章的論證方式


也頗有《老子》一書常見的「正言必反」的論證方式,但考察《韓非子》全書的


書寫目的,仍然是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試圖說服國君依其政治改革方案施政以


及提升國君自身的道德要求,站在國君的角度思考並透過與國君亦師亦友的合作


與勸誡來在亂世裡尋求穩定長久的國家治理方略,其目的絕非與權力合作以分享


尊榮卻助紂為虐,雖然與試圖以儒學和天命拘束皇帝的董仲舒等漢代儒者一樣受


限於君主絕對權力的快速擴張而最終總是難於真正地約束國君的權力而往往只能


屈從於統治者的意志,然而,並不能因此就認定漢儒或者先秦法家完全就只是權


力的侍從而忽略了其更廣泛的面向以及對約束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長年戰爭中不斷


擴張的君主絕對權力的嘗試,畢竟,考察先秦法家如《韓非子》等對君主道德要


求的各種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先秦法家除了輔助國君施政並教導國君如何以權


術實現其領導統御之外,也站在君主現實利害的角度提出了對於君主的各種道德


要求,終究,在君主絕對權力已然確立的時代,唯有透過說服君主相信對其有利


才有可能促使其採取政治思想家的改革理念,也唯有透過鞏固君權「強公室、杜


私門」以使國家權力定於一尊並最終使天下權力「惡乎定?定於一。」才能夠為


天下蒼生消弭長達數百年的反覆戰爭與破壞,先秦法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的動


盪年代,自然對於「定於一」以安天下有著理念性的強烈渴望,因而在詮釋先秦


法家思想時,應該考量其時代背景而做深入的探討,而一旦經過參酌時代背景的


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先秦法家並非志在做權力的侍從,而毋寧是志在做權力的良


師與諍友。



  正由於《韓非子》等先秦法家思想站在權力者師友而非權力者反對者的角度


思考而提出了志在實現與幾乎儒家相同的為亂世「求治」的政治方略,卻因為站


在權力者利害角度思考而能提供更具體實用的建議,無怪乎儘管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但中國歷代帝王實際上往往是採取「外儒內法」的統治術,為挽救宋


王朝積弱不振的國勢而強力推動變法圖強的宋儒王安石更曾歌詠先秦法家:「今


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