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誰的中華?誰的文化?──大陸、台灣與海外華人的五種中華文化印象

  緊接在十月一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也就是國際上真正普遍承認與接
受的「中國國慶」之後,台灣當局也將在十月十日慶祝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慶」
,出身外省軍系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與其屬下的小毛奇們所領導的台灣當局想必
會以過去兩蔣時代的反攻大陸大中國代表權而卻同時鄙視台灣本省族群文化的偉
大高級規格來大肆慶祝,然而,一如既不神聖、亦非羅馬而更算不上帝國的所謂
神聖羅馬帝國,這個雙十國慶不論在台灣、在兩岸乃至在國際間都透露著剪不斷
、理還亂的濃厚尷尬氣氛。


  於是,在兩個均自認為是「中國國慶」之間的這個週末,值得來談談關於中
國與中華文化這個概念在世界上不同的華人社群人們心目中的意義。


  首先要問的是,什麼是中華文化?有沒有一種絕對的正統的中華文化呢?我
想,一如所有的文化,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實體,否則西域的葡萄酒不
會造就「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麗詩句,而在元代也不會發生中古音的變化使得
漢語的發音發生重大變化,而變化後的漢語依然自動地成為新的中華文化語言正
統,而河洛族群與客家族群的語言所保存的古漢語則被視為方言,而從未有人無
聊地將河洛語(閩南語)和客家話被視為一種值得小心翼翼保護而終有一天要光
復中國使全中國人民恢復使用被蒙古異族「玷污」前真正中華文化語言的正統漢
語;而若說到政治的正統,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後,漢人政權南遷建康偏安,後來
是有著濃厚鮮卑血統而占據中原一帶中華文化核心地區的北方隋唐政權統一了中
國並自此成為中華文化的政治代表,從來沒有哪個無聊的史學家乃至於一般大眾
會認為南朝政權才是「保存與復興中華文化」而擁有中華文化唯一代表權的政治
正統並否定隋唐乃至接續其後所有朝代的正統性與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華文化一如所有具有源遠流長悠久歷史的人類文明,本身就會在不同的時
代裡不斷地自我更新與調適,畢竟,文化一如所有的人類智慧創造,終究是為人
類社群的生存與繁榮才存在的。中華文化自史前到三代到秦漢隋唐再到宋元明清
歷經無數次不間斷的變化,每次都透過正反合的歷史悲喜劇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文
化元素之後成長茁壯為更有生命力的中華文化,而在近代以來,當中華文化面對
西方現代性力量的挑戰,從一開始的抗拒外來文化到後來的對自身文化的全面質
疑批判再到當今試圖不預設價值判斷立場地「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地追求合理合
適的現代化模式,一如過去千百年來的經驗,中華文化在與各種不同時空條件乃
至不同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調適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更新茁壯,過度地強調自己保存
著某種自稱是「唯一正牌中華文化正統」的思維,除了是一種失敗者的遺民情緒
之外,也往往是一種「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夜郎自大大頭症以及「現代化適
應不良症候群」的自卑轉而自大的自我感覺良好,其結果,無非終將有如殷商貴
冑遺民的宋襄公射日般意圖在周王朝的天下裡恢復前朝商代時殷商是中原正統共
主般阿Q而注定成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般的笑柄。


  回頭談談台灣與中華文化,一如本人在探討中華文化與經典當代意義的《我
們還需要經典嗎?》(http://www.wretch.cc/blog/dionysus1101/9803097)一文
曾經論及的,台灣本為各族群漢民族人民自東南沿海閩粵僑鄉向海外移墾拓殖的
「海外中華」之一,儘管戰後部份對台灣不熟悉的國民黨高官來台時敝帚自珍而
自抬身價不斷提出台灣人受日本奴化教育而必須透過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隨國民
黨渡台逃難的知識份子難民在台灣復興中華文化才能「花果飄零、靈根再植」,
也才能一方面避免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民再度親日而同時另方面避免受日本去
中國化影響而不甚認識中華文化的台灣人民會因此易於受到中共文化大革命批判
中華文化的影響而支持共產革命。然而,事實上,台灣人民向來對日本殖民統治
與皇民化運動痛深惡絕,以至於戰爭一結束,不待國府官員來台「復興中華文化
」,台灣人民便立刻將日本殖民者強加的神道教信仰等物件全數丟棄而恢復台灣
人民原本的中華文化的祖先崇拜乃至於佛道等本屬中華文化的民間信仰,而事實
上,吳濁流等作家便曾提及,即使在皇民化運動時被迫配合領取神宮大麻等神道
教物品,但實際上在私密的家庭場域裡並無人真正供奉信仰。台灣人民戰後從反
日轉而親日的日本情結,毋寧是國府來台後沿續日本殖民者卻反而變本加厲的壓
迫政策所致的對日本在殖民之餘至少帶來現代文明的懷念情緒。


  由於1945年後一連串冷戰時代的歷史悲劇,各地的華人遂產生了五種不同的
中華文化想像,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彼此不理解。


  在大陸,由於文革的歷史悲劇,一部份大陸人民由於對文革宣稱整肅中華文
化封建禮教傳統卻造成社會失序與人民死亡的理想破滅情緒,加上對於西方思想
與現代性的缺乏接觸,遂認為復興中華文化有助於大陸的改革,也就對宣稱保存
中華文化的流亡台灣的國民黨有著某種好感,馬英九接見大陸作家韓寒正是此一
思維的具體反映,同樣地,部份大陸流亡人士在海外高喊中共破壞中華文化與歡
迎中華民國回大陸也是此一思維與情緒的產物。許多香港、北美與東南亞的華人
社群,也因為對於文化根源的不忘本而對中華文化有著相似的懷念情緒,並因此
也對於宣稱保存中華文化的馬英九等外省軍系國民黨政治人物有著某種親近感。


  然而,這些本著一片好心的中華文化愛好者與外省軍系國民黨粉絲們卻不能
理解,在台灣,「復興中華文化」一詞有著與他們的想像截然不同的象徵意義,
在台灣,一方面本省族群與外省族群大致上在許多文化風俗上各自很自然地保存
著許多中華文化的元素,但另方面,「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卻因為國民黨政權
的操弄而與省籍情結之間有著難分難解的瓜葛,「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往往被
本省族群視為外省族群試圖壟斷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在外省族群,除了少數政權
高層確實利用「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來控制外省族群的政治忠誠並藉此在心理
上貶低本省族群以及試圖在海外華僑之間與中共爭奪中國政權正統代性權之外,
多數的外省族群人民毋寧是透過「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來表達他們對於大陸故
土的思念與不忘本的心情,卻往往由於少數外省政權高層的政治操作而使得一般
外省族群人民的表達思念故鄉心情的「復興中華文化」思維被本省族群視為與少
數外省政權高層同樣意在藉此壟斷權力與資源的霸權手段。同樣地,當對台灣本
地社會缺乏理解的部份中共高層誤信一樣不了解台灣本地社會的邵宗海等外省籍
學者的看法,認為台灣的本省族群因為受日本奴役教育而不了解中華文化,故只
要加強中華文化的政治教育便能夠使其認同中國,本省族群對此觀感有如對利用
「復興中華文化」口號壟斷權力與資源的少數外省政權高層一樣,認為又是「來
自中國大陸」的以文化為名的政治壓迫,而當中共高層誤信邵宗海等外省學者那
有如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的「貪財、怕死、愛面子」傲慢評價,而認為只要大肆
採購與「讓利」便能夠爭取台灣民心,則台灣人民對此一作為的看法也與對日本
殖民者類似舉措的看法相同,亦即視之為嗟來之食,因而,在不久前的2012年總
統大選中,大陸方面大肆採購讓利作為固然使相關的台灣本地產業人士因為彼此
增加接觸而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未知恐懼,卻並未因此而將選票投給被許多台灣人
民視為壓迫性外來政權的國民黨。


  看來,除非中共當局願意冒著戰爭的風險來迫使台灣人民就範並冒著重覆台
灣人民硬骨性格下「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巨大風險,否則,中共當局的
對台政策不能只聽憑實際上並不了解台灣人民的外省籍學者的片面之辭,而必須
加強與自清代以來有著自身中華文化傳承的本省籍人民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否則
,恐怕在許多台灣人民的觀感中,將會視之為又一波的外來政權結盟壓迫台灣人
民,若此,則兩岸關係恐將不進反退而治絲益棼,這是後話。


  而在大陸,儘管對中華文化之中的封建禮教成份的批判最後一如釀成三十年
戰爭悲劇的基督宗教教義爭論般造成了文革的歷史悲劇,但關於後文革中國的現
代化之路該怎麼走,仍然有著並不認為復興中華文化就能調適現代的理性聲音,
而對於中共政權而言,在文革悲劇使其統治正當性受到質疑後,對於高舉復興中
華文化而對於大陸人民展示了另一個中國統治正統的馬英九等國民黨人則難免有
著芒刺在背的猜疑。


  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當台灣人民批評中華文化,部份的大陸人士與海
外華人便認為是數典忘祖或者附和中共,卻不能理解台灣本省籍人民一方面批評
與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的利益緊密結合的「中華文化復興」論述甚至抬出日
本文化加以抗衡,但另方面不論在祖先崇拜或者佛道宗教信仰乃至於婚喪喜慶等
民俗活動卻保存著高度的中華文化成份,甚至將之以台灣本土文化之名來對抗外
省族群渡台後所帶來的受到軍事文化高度影響而與傳統中華文化有著極大差異卻
自稱中華文化唯一正統的眷村文化。


  同樣地,當台灣人民聽到不論中共或者其他大陸人士乃至於海外華人高談復
興中華文化時,其感受一如早年聽到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利用「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的口號來正當化其在台灣的權力與資源壟斷地位般地反感,這並非台灣
人民受到日本奴化教育的影響,畢竟,事實上,陳水扁擔任台灣領導人時,其子
娶妻為了遵古禮守吉時而超速闖紅燈成為當時爭議話題,而其遵守的古禮與吉時
正是道道地地的傳統中華文化傳承的民間禮俗,台灣人民對中華文化一詞的反感
,並非真的在生活與文化中排斥中華文化成份,而毋寧是對於利用中華文化的大
帽子長期壟斷權力與資源的極少數國民黨外省政權高層的反感!


  1945年以降複雜的兩岸近代史歷程使得中華文化一詞在華人世界裡有著五種
甚至更多的截然不然的想像,歷史經驗的不同使得人們對名詞的主觀認知與評價
不同乃是自然之理,然而,當各地各族群華人共賞一輪中秋明月時,在大歷史無
奈歷程所造成的名詞認知差異之外,其實共享著有著共同根源但也有著不同近代
發展故事的同一個中華文化,唯有超越名詞之爭,才能在未來世代裡透過對話與
理解來緩和大歷史悲劇遺留的對立,並在共享中華文化的同文同種基礎上,務實
面對兩岸的異同,而後也才能在務實的基礎上尋求各方均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兩岸
關係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