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基督宗教之除魅化與宗教復興

  人類心靈原本即存在屬靈的渴望,基督宗教便因為耶穌基督所帶來關於人類
救贖新信息能夠強力地觸動人們的屬靈感動而傳布世界。

  基督宗教自其初始即與羅馬帝國有著複雜多變的政教關係,耶穌基督的羅馬
公民身份使其在面對法利賽人時有所憑恃,但基督宗教不願向羅馬政教體系臣服
則使初代教會飽受帝國壓迫,直至君士坦丁大帝立基督宗教為國教,遂使基督宗
教在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的廣袤領土上迅速傳播,但也發生了基督宗教對於早期
希臘羅馬萬神教等其他宗教的迫害乃至於背教者尤利安皇帝的恢復古羅馬萬神教
的失敗行動,更發生了信奉三位一體論皇帝與信奉阿里烏派皇帝之間的反覆相互
殺伐。


  羅馬帝國崩潰後,拜占庭帝國沿續著政教合一神權政治的傳統,及至君士坦
丁堡陷落後許多,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更宣稱莫斯科是第三羅馬以藉此聲稱對斯拉
夫民族為主東正教基督徒的庇護權與領導權,但在西方,帝國崩潰後的日耳曼諸
邦分裂征伐不已,羅馬教會扮演沿續文明與穩定社會的重要角色,遂使得基督宗
教與日耳曼各族政權之間的關係不再是教權臣服於王權,並因而發展出了中古時
代的「兩隻劍」理論,而神聖羅馬帝國自查理曼大帝以降均由羅馬教皇加冕更加
地肯定了教會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地位。


  在西方,自西羅馬帝國崩潰前後,羅馬教會開始與舊貴族合作以維持西方文
明傳承以後,西方教會與國家權力的結合日深,而由於日耳曼諸邦的分裂與不斷
地相互征伐,西方的羅馬教會與教權遂取得與東方教會截然不同的獨立於國家權
力的地位,甚至往往透過為君主加冕或將與教會對抗的君主逐出教會而具有某種
高於各邦君主王權的地位,中世紀天主教會權力極大,羅馬教皇因而擁有足以發
動多次十字軍東征龐大軍事行動所必需的強大人力財力以及政治號召力,而由於
教會終究是由物質的木石與具有原罪而不完美的神職人員所組成,中世紀歷史教
皇往往運用教會的龐大權力與影響力謀求個人與家族私利,例如統治佛羅倫斯的
麥第奇家族成員便曾多次出任教皇,而教皇李奧十世為了獲取其追求文藝復興的
繪畫、雕像與建築等藝術品所需的龐大經費而不惜利用基督教的煉獄教義而透過
各邦國教會體系發售大量贖罪券以利用基督徒的虔誠信仰搾取大量金錢,終究引
發馬丁路德對教義與教權的質疑而展開宗教改革運動,也引發日耳曼諸邦君主對
於國家財富與資源大量無償外流羅馬的不滿並因此支持宗教改革運動而引爆宗教
戰爭。此外,無力改革自身腐敗失德問題的天主教會在思想上引起了薄伽丘所著
《十日談》等文學作品的譏諷之外,尚且對於新思想與新興實證科學所帶來的教
義衝擊無力回應,於是只能採取恐怖手段以壓制新思想與新科學事實,試圖以眼
不見為淨的鴕鳥策略強行鞏固建構在亞里斯多德科學觀與托勒密宇宙觀之上過時
而缺乏實證支持的聖阿奎那斯經院哲學神學教義體系,然而,儘管對布魯諾採取
火刑並長年軟禁伽利略,但宗教裁判所的思想檢查與恐怖高壓手段未能減緩啟蒙
思想的發展與傳播,卻反而因為宗教裁判所的反智與殘酷作為而使得啟蒙時代的
思想家對於基督教會與教權痛深惡絕而紛紛伴隨著現代性思想的建構而同時在思
想上發動對基督教教義與教權的除魅化 (Entzauberung) 運動,於是啟蒙哲人伏爾
泰主張無神論,而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法國大革命的革命家們更是試圖另行建立
「理性教」以取代基督宗教與天主教會,而到了總結啟蒙思想體系的馬克思則更
是主張「宗教是人民的集體鴉片」而認為宗教不過權力者用於鞏固統治正當化與
麻痺受壓迫人民的反抗意志的上層結構建築與統治壓迫工具。


  歐洲社會因為天主教會的腐敗與壓迫而展開的對基督宗教的除魅化運動最終
以血腥殘酷的三十年戰爭等宗教戰爭與內戰的形式瓦解了天主教會的宗教權威與
道德正當性地位,各邦君主乃至於羅馬教皇以上帝為名發動慘絕人寰的戰爭使得
歐洲各國社會經濟秩序全面崩潰,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所在日耳曼一地更是在
反覆的戰爭洗劫與屠殺下十室九空,飽受飢寒而衣不蔽體的人民流離失所時不免
開始高度質疑宣稱以神愛世人為其權力基礎卻發動血腥戰爭與宗教裁判所殘酷控
制的天主教教會與其所宣揚的教義的正當性,基督宗教的除魅化使得歐洲基督教
社會裡以基督教教會做為一切傳統道德倫理乃至於政權統治正當性基礎的神祕宗
教性天啟性政教控制力量的道德正當性徹底失落,不再有單一天啟性政教權威的
歐洲社會於是在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引導下迅速地進一步走向世俗主義與自由
主義,遂使得歐洲成為人類歷史上著重觀注人自身的存在的人文主義而非如基督
教義或儒教思想以不可知的神祕天啟力量為核心的現代性思想與社會建制的發源
地。

  而儘管自君士坦士大帝後,歷代教會均採取祝福國家並合理化其存在,直至
當代仍有國家祈禱早餐會等儀典,然而,不論是教皇與奧圖皇帝之間的對抗,乃
至於各邦國君主希望控制國內教會力量甚至藉口支持天主教會統一運動以實現政
治上統一歐洲使得宗教改革運動升高成為反覆的宗教戰爭與內戰,政教衝突使基
督宗教捲入血腥的政治權力權逐,遂使得基督宗教小派團體轉而根據《聖經‧馬
太福音》所言「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上帝的歸上帝」而提倡「政教分離」原則,
主張維護宗教自由以及教會面對政治權力的主體性,堅持國家不能干預教會事務
與信仰良心,反之,教會固然應該依據其歷史傳承與信仰良知呼應政治實況中的
呼召來關心公共事務,但教會不應該捲入政治利益競逐或淪為黨派庸附而扮演政
治利益團體角色。經過三四百年的奮鬥,小派團體首倡的政教分離原則已成為普
世政治與基督宗教的共識。


  然而,由於人類心靈本質上存在著高度的屬靈渴望,隨著現代世界的高度工
業化與都市化,原子化的個人在面對現代社會與國家建制時感受到強烈的異化與
疏離,因而產生了強烈的尋找個人歸屬感的情感需求與尋找生命與世界意義的屬
靈渴望。由於耶穌基督所帶來的關於人類救贖的新信息向來能夠強力地觸動人類
的屬靈感動,於是,很自然地,當基督宗教的教義與教權在除魅化之後不再是與
權力慾和控制慾緊密結合的一套統治體系而回歸基督宗教最原初的信仰本質之後
,當現代世俗社會裡飄流的人群尋找著屬靈感動的復燃之時,人們抬頭仰望,便
很自然地再度體驗了耶穌基督原初信息所帶來的沛然莫之能禦的屬靈感動;基督
宗教在終於失去了權力之後,終於尋得了原初的信仰與信眾。


  畢竟,耶穌基督的原初信息本非立基於物質木石堆砌的教堂,更非立基於令
人心生畏懼的教權教義體系,而從來是立基於:讓受壓迫者有盼望!

基要派基督宗教

  基要主義、基本教義派或者宗教上的原教旨主義 (fundamentalism) 均是指
涉一種對於其政治或宗教上理念的絕對性與排他性的信仰態度。基督教基要主
義興起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北美洲,其本身並無獨創性的神學思想或主軸
,而主要是對現性世界對基督宗教信仰造成的挑戰的一種保守的反動性的反應
,如今主要是對聖經(經典)解釋的一種態度,其主要的攻擊對象為自由神學
派,特別是受演化論影響的「教義演進說」與「聖經批判學」;1895年Niagaga
聖經會議中通過了所謂的「基要主義五要點」:聖經逐字無誤論、耶穌基督的
神性、瑪利亞童女生子、代替性的贖罪論以及基督的肉體復活和再臨,1919年
時並成立了組織鬆散的「世界基督教基要派聯盟」。


  根據凱倫‧阿姆斯壯的分析,基要主義者乃是活在神聖思維及神思語言系
統中,在回歸宗教傳統的號召下堅守所謂正統教義和倫理規範,並試圖將其之
轉換為現代世俗世界的理則,並因恐懼受到現代世俗世界的污染與威脅,故往
往採取激烈手段攻擊其想像的威脅,像是美國基督教右派反墮胎人士不惜殺害
執行墮胎手術的醫師,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也多次提及美軍在信仰伊斯蘭的伊
拉克的軍事行動乃是十字軍行動。美國基督極右派基要主義的興起除了對世俗
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反動外,復因1980-90年代間美蘇意識型態對抗趨緩,美國
右派勢力必須尋求新的萬惡敵人以持續地透過攻擊不可知邪惡他者來定義所謂
「美國性」,藉此維持人民對邪惡他者的恐懼以鞏固統治集團的統治正當性,
只是,基督教極右派乃是在美國人民內部尋找與塑造敵人而展開可怕的內部「
獵巫」,因而造成美國社會極為嚴重的內部分裂對立。


  基要主義者基於恐懼而過度強調對正統教義,無視於初代教會便有Arius派
與Athanasius派的三位一體論爭議乃至於多納派爭議等諸多的神學爭論,而所
謂的正統不過是君士坦丁大帝基於政教統治目的召開的尼西亞大公會議所達成
的某種一致性解釋,更無視於現代世界中教會也必須在基督的原初信息基礎上
與時俱進才能繼續牧養萬民心靈,基要主義者「奉上帝之名」卻採取具有強烈
自我絕對化排他性傾向的信仰與激烈行動,實則不過是因自身的對現代世界的
不適應與反社會傾向,因而在權力慾與控制慾驅使下盜用耶穌基督的聖名以正
當化其好鬥性格,試圖使時光倒流而推翻現代世俗社會而回到基要主義自認較
能掌握權力與利益的「過去美好時光」 (belle epoque) 並期望能實現實已經其
改造甚至創造的所謂正統教義。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企業社會責任能否仰賴機構投資人的公民股東行動

一. 前言

  1980年代,歐美先進國家吹起了新自由主義與解除管制 (deregulation) 的風

潮,對戰後福利國家體制與政府管制政策展開了全面性的解構。然而,1980年代也是


世界各地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國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與基本權利的年代,而


包括勞工權利、食品安全、環境保護乃至於有限自然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等各種訴求


均需要透過要求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才能達成,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強調鬆綁與解除


管制的強大壓力下,全球人民追求基本權利與生活品質的訴求遂與解除管制的訴求產


生了根本性的緊張關係。



  然而,二戰後隨即展開的冷戰意識型態對抗使得歐美各國對於蘇聯的革命輸出均


有所畏懼而必須回應人民的訴求以防範各國國內共產革命星火燎原,加上兩次大戰不


分階級動員參戰的總體戰使得人民對於犧牲生命保衛的政府有了更高的期待與更多的


權利要求,而二戰期間各國因應戰爭需要所實施的戰時統制經濟則又使得各國人民對


於配額與計畫式經濟有所實際經驗,因而,戰後歐美各國紛紛建構了各種的公私部門


社會保險與退休基金制度,公部門為其員工建立退休基金制度之外,為了健全社會安


全網,政府也為私部門員工建立了由政府代為管理的基本退休基金制度。



  為了在美國雷根政府與英國柴契爾政府主導的擴散全球的解除管制浪潮下尋求新


策略以促使企業履行其對勞工、環境、消費者乃至於全社會的社會責任,許多論者於


是提出了透過公民行動者對於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人董事會的積極參與來間接影響其


所投資的企業,透過機構投資人龐大的投資來影響其所投資企業的股東會以及董事會


的公司治理以藉此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



  本文將以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源流與其對近年來金融海嘯等全球經濟困境的影響為


楔子,從思想面、事實面以及法律面來檢討透過退休基金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所


謂「公民資本家」是否真的足以取代政府管制 (regulation) 政策,藉此探討民眾


權利意識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台灣未來可能的政策理路。





二. 新自由主義溯源

  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雖然名稱中也包含了「自由主義」 (liberalism)

一詞,然而,事實上,新自由主義完全顛覆了自由主義的思想而可謂是盜用自由


之名的一股反自由逆流。



  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重要性,並認為為了保障與促進個


人自由,則必須要保障相當程度的經濟自由,畢竟,當一個人連經濟上的基本謀


生與投資獲利都必須受制於各種各樣的權力者時,則個人自由必然受到其經濟上


謀生獲利需要的影響而受到權力者的高度限制,而政治自由也必然因而無法其自


由意志表達意見,即使有表面的民主選舉但實際上卻受到經濟不自由的影響而並


不存在真正的民意與民主機制,因而,古典自由主義一方面強調自由市場與財產


權保護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如John Rawls等自由主義者也體認到,完全自由


放任式 (laissez-faire) 的過度經濟自由勢必導致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而控


制著高度集中的社會財富的大資本家將如過去的獨裁君主般運用其經濟上的控制


地位操縱政治,甚至於透過政治獻金或者對所屬員工的控制來干預民主選舉,最


終必然傷害人民的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John Rawls等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於是


在基本上支持自由市場與財產權保護的同時也強調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配正義


(social justice) 對於促進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然而,新自由主義卻主要地是一種經濟思想,其思想源自戰後的芝加哥學派總


體經濟學理論,並在1970年代以後成為取代凱因斯學派的主流經濟思想。新自由主


義的經濟理論實際上並未多著墨於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卻反而無視於市場失靈與


人性存在一定程度不理性的事實,而兀自以資訊充分流通以及全然理性經濟人


(Homo economics) 的不合理前提假設為基礎發展其經濟理論,並進一步地將其


具有高度理論侷限性的總體經濟理論應用於解釋社會與政治現象並對社會與政治問


題提出解決方案。因而,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家如Milton Friedman對於拉丁美


洲與蘇聯等原本採取非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體制轉型提出了所謂長痛不如短痛


的「震撼療法」 (shock therapy) 理論,而針對在極快速地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


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人民因為原本教育與社會安全等權利的大量流失而產生的高度


不滿情緒,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為了消除這些人民的不滿情緒影響市場自


由化進程應可以容許出現某種軍事獨裁統治,也認為為了快速地轉向自由市場而應


該容易少部份的強盜大亨 (robber baron) 強占原本屬於國家所有的公共資產,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如此傷害人民與社會的不公不義經濟轉型過程乃是無可


避免甚至應該加以誘發的,因為如此才能快速地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而在轉型過


程中受到高度傷害的人民與社會最終則必然可以透過「滲漏效應」 (trickle-down effect)


的方式分享經濟利益並透過必然伴隨經濟自由化與國民所得成長出現的政治民主化


得到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



  因此,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便曾在1975年為推翻阿葉德民


選左傾政府的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契 (Pinochet) 提供震撼療法式的經濟建議而


無視於皮諾契採取濫殺政治異議者乃至於只是要求保障生活品質的抗議民眾的血腥


事實,Milton Friedman與其芝加哥學派徒子徒孫的新自由主義理論隨後成為強


調第三世界國家經濟轉型過程必須要直接完全開放市場並大幅縮減教育與醫療等社


會安全支出的所謂「華盛頓共識」。然而,不論在拉美、非洲或者蘇聯,震撼療法


與華盛頓共識並未帶來其許諾的經濟成長以及個人與政治自由,卻只是帶來貧窮而


貧富差距日益懸殊並高度仰賴原物料出口的邊陲經濟體制,以及帶來更多的軍事獨


裁政府和強占公共資源致富的經濟寡頭,原本擁有頗為先進的高度工業技術能力的


蘇聯在接受「震撼療法」後一蹶不振,淪為貪污與黑道盛行而以石油等原物料出口


為主的邊陲經濟體,除了成就少數如Gascon等將國有資產乾坤大挪移為據為己有的


強盜大亨外,一般人民的生計卻反而更加貧窮困苦。



  而衡諸過去的經濟史事實,包括日本、南韓與台灣等東亞經濟體發展的成功經


驗從來就不是依循所謂的震撼療法與華盛頓共識,南韓與日本當初若過早地開放市


場,則今天南韓尚在出口稻米而日本尚在出口生絲,世人恐怕將難於可能想像南韓


會有三星和現代汽車而日本會有索尼和豐田汽車!



  由此可見,新自由主義並非真正著意於追求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自由主義的


某種修正版本,事實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一旦落實於經濟政策上往往會剝奪人


民的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也往往會造成人民生活品質的大幅退步。



  新自由主義在1970年代後盛行,其成因主要有三:第一,蘇聯的革命輸出大量


地消耗其經濟產出而使其在史達林主義下缺乏效率的經濟體制更顯得不堪一擊,而


蘇聯針對1968年捷共開明政策的軍事鎮壓更使其革命輸出的道德號召力蕩然無存,


共產革命的潛在制度競爭壓力大減使得歐美國家資本家對福利國家體制的妥協忍受


意願降低;第二,戰後的許多政府管制措施沿續自二戰時期因應軍事需要的戰時統


制經濟體制,因而難免有其過於僵化而無法與時俱進之處;第三,戰後的歐美各國


的福利國家體制過度依存於當時特定的經濟條件而難於永續經營,頻繁選舉下開出


的許多社會安全支出政策往往忽略長期的預算支撐問題。



  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隨後的歐債風暴再度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


根本問題,人民對於一定程度社會分配正義的渴望有其古老的人性與歷史淵源,馬


克思主義不過是反映與論述了人們既有的渴望而不是在思想上創造了此一渴望,而


儘管戰後的政府管制與福利國家體制有其必須檢討改革之處,但一味地解除管制與


強調所謂的自由化絕對並非可長可久的根本性制度解決之道。





三. 公民資本家與企業社會責任

  Stephen Davis等人在《新世代資本家》一書中有系統地整理了一般民眾可以

如何透過各種退休基金與儲蓄基金的投資來影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該書中便認為


,除了市場看不見的手、政府法規與企業文化可以約束企業在追求短期的最大獲利之


外也著重長期的社會利益之外,公民積極股東透過對其本人或所投資公私退休基金、


共同基金甚至避險基金等機構投資人的參與而影響基金所投資企業也有助於促使企業


履行其社會責任[1]。而為了擴大公民對其出資的各種退休基金的控制權並藉以影響


企業,書中提出,應該修法規範各公私退休基金等的受託董事會必須至少有一半的董


事由員工出任,並應修法針對各公私退休基金等的受託董事會設定資格條件與資訊揭


露標準[2]。Stephen Davis認為,如此便可使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有積極理念的公民


股東得以在其所投資的公私退休基金或儲蓄基金的受託董事會取得相當的主導地位,


並藉此進一步地透過這些基金對其所投資的企業發揮影響力而督促其履行企業社會責


任。



  Stephen Davis等人書中並提出,美國最大工會聯盟、美國勞工聯盟暨工業組


織協會 (AFL-CIO) 針對勞工議題評比各基金,而環境責任經濟體聯盟 (Ceres)


則針對共同基金在所投資企業股東會甚至董事會中關於氣候變遷問題的投票立場進行


分析,此類協助基層投資人了解其投資標的「股東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助於支持企業


社會責任的公民資本家們理性地選擇符合其諸多理念的各種基金投資標的[3]。此外


,該書也提出英國電信退休計畫赫米斯基金於2000年時成功地迫使其所投資的優質石


油公司 (Premier Oil) 退出與因為殘暴的軍事獨裁統治而飽受國際輿論抨擊的緬甸


政府合作的緬甸所葉得敢天然氣田開採為例,說明公民資本家確實得以透過對所投資


的公共基金與退休基金等的積極參與而迫使企業必須採取符合社會責任要求的作為[4]。



  愛普斯坦則在《企業永續發展指南》一書中臚列了企業基於獲利動機而走向落實


對社會有利的各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又能確保獲利的永續經營策略。該書提出企業


必須關注社會責任的四大理由,第一是政府管制,因為不遵守相關規範的企業將付出


法律成本、更多監督使生產力降低、被迫停止營運、企業聲譽受損甚至是罰金與刑罰


的代價而得不償失,第二社群關係,亦即若企業進行違反社會責任的行為造成的公關


與聲譽上的損失,第三是考量成本與收益,亦即降低包括罰金與聲譽損失等造成的成


本並從而提高收益,第四是社會公民責任,亦即企業營運對於社會與環境必然造成影


響,基於企業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故而有義務致力於永續管理[5]。



  愛普斯坦並整理許多已設法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公司經營管理考量的公司所採取


的各種策略,像是諾和諾德製藥在其三重盈餘事業理念中納入對員工與病患的社會責


任以及對外部環境與動物福祉等社會責任,像是BHP礦業以創造價值為核心將增加生


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保護等社會價值納入公司價值的創價流程之中,像是美鋁公司將


環境、衛生與安全等納入其事業永續模型,愛普斯坦並提出永續績效的九項原則包括


道德、治理、透明化、業務關係、對投資人與貸方的財務報酬、社區參與和經濟發展


、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雇傭實務與環保,認為企業可以有系統地將與各利害關係人有


關的社會責任納入其經營管理體系之內而藉此在追求獲利的同時有助於履行其社會責


任[6]。



  愛普斯坦並舉出實例來證實企業確實有可能在獲利動機下主動地實踐其企業社會


責任。長久以來因為壓低員工薪資、不提供員工適當健保計畫以及對其供應商運用海


外勞工生產廉價產品而未給予人道待遇而受到社運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沃爾瑪同時也


是美國最大私人電力用戶並擁有全美第二大貨車隊,該公司便宣稱致力於永續導向,


像是三年內減少固體垃圾量25%並使商店內能源使用量減少三成,像是在十年內提車


貨車隊的能源使用效率一倍[7]。愛普斯坦也坦言公民積極股東根據共同基金所投資


企業是否遵行社會企業責任有助於企業採行永續經營策略,像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加州


公務員退休基金便於2000年宣布將出售菸草相關公司的持股,而福特汽車、通用汽車


以及德士古石油公司也在關心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公民股東的施壓下退出反對京都議


定書的「全球氣候聯盟」,而美國銀行甚至宣布將投入一百八十億美元融資以協助企


業客戶更能永續經營,而許多像是社會投資論壇與永續智庫當責機構等非營利組織所


推出的道瓊永續類股指數與企業公民責任評鑑等社會責任型投資標的永續指標的推出


更使得關懷企業社會責任但專業能力缺乏的公民股東有更充分的選股資訊[8]。



  然而,愛普斯坦在其永續績效的九項原則也坦言「對投資人與貸方的財務報酬」


依然是推動企業主動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必須納入考量的面向[9],而Stephen Davis


在其向企業董事會提出的十大守則「資本家宣言」中儘管論及「公平對待客戶、供應


商、工作者與社區」、「遠離政黨政治」、「找出相關法規,確保你的業務不會造成


間接傷害」以及「清楚說明你目前的作法,並負起應負的責任」,但十大守則的前兩


項依然是「要有獲利,創造價值」以及「只在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拓展業務」。由此


可見,企業的追求獲利本質與追求社會責任之間實際上存在某相當程度的緊張兩難,


而完全依靠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或者完全依靠有良心的公民資本家透過公民股東運


用在其所投資共同基金的積極行動來間接來促使共同基金所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


其侷限性,畢竟,促進所投資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終究與共同基金追求獲利的原始


籌資目標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緊張矛盾。





四. 解除管制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況

  儘管許多企業宣稱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其經營管理體系之中,儘管有著許多公民


資本家透過積極參與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來試圖促使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所


投資的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然而,我們考察1980年代解除管制等新自由主義經濟政


策所造成的後果卻發現,事實遠非新自由主義理論所許諾的那麼美好。



  以台灣近三年來爭議不休的美國牛肉可能有狂牛病污染的問題為例,近因固然是


台灣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接續扁政府時代的對美牛肉談判過後在談判與決策過程中多所


失策,由於未能及早讓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與代表專業的學界人士自決策之初便充分


參與所致,以至於在未考量衛生專業對於牛腦等肉臟及絞肉的高度健康風險疑慮以及


未考量一般民意與立法委員必須對人民的安全食品要求有所回應,竟貿然地答應同時


開放牛腦等肉臟及絞肉,以至於最終在民意強烈反彈下失信於美方,而使得佔台灣進


口美國牛肉相關產品金額極小且比例極低的牛腦等肉臟及絞肉因為攸關台灣政府的對


外誠信與美方的國際威信而成為台美貿易談判的障礙,但考察其遠因,無非是自1980


年代美國雷根政府採取解除管制政策下,大幅度地裁減聯邦政府食品安全檢查員的員


額與預算,並對於畜牧業與屠宰業者改採自律申報政策,僅有自行申報有問題的業者


才必須接受官方檢查員的實地查驗,解除管制後對牛肉產品整個製程的安全衛生管制


極度鬆懈的美國不意外地終於在2003年爆發首例狂牛病病例,各國迅即禁止美國牛肉


進口而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透過談判要求恢復開放美國牛肉進口。



  而透過民營化甚至國際化競標來管理被視為效率低落的公營公用事業的結果則令


人高度質疑,即使最初正是民意對於公營公用事業的效率低落多所質疑才開始在解除


管制與公營事業民營化的全球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展開了各國的民營化公用事業。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幅削減治水預算使得飲水保護設施受損並解僱許多飲用水質測


試人員,原本由政府負責的水質檢測工作則轉由私人實驗室負責,結果,1990年時,


該省有三分之一的鄉村水井被大腸桿菌污染,2000年,該省一個小鎮有包括一個嬰兒


在內七人因飲用被污染井水而死[10]。而儘管人民與政客不時抱怨公營公用事業的浪


費公帑與缺乏效率,但事實上,法國水利事業民營化後水價上漲了150%,而英國在


1989-1995年間水價上漲了106%但民營自來水公司的獲利卻增加了692%,明顯地,


水價上漲遠非企業所說的「反映成本」而是大多用於增加民營自來水公司的獲利,而


在民營自來水公司獲利暴增的同時,無力負擔水費而被停水的英國消費者卻也增加了


50%,而更加不幸的是,水利事業民營化過程中許多經費仍然是由政府和其他公共機


構支付[11]。



  而儘管公民股東透過積極參與其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而得以間接地促使


這些基金所投資的企業必須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但事實上,此一影響力極為有限。


儘管福特汽車與通用汽車在股東壓力下退出了反對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氣候聯盟,但這


兩家汽車公司隨後仍然在歐巴馬政府任內施壓而使美國國會否決了提高新出廠汽車能


源使用效率法定要求的法案;儘管沃爾瑪公司總裁舌燦蓮花地宣布將逐步地採取永續


導向的經營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但事實上,近兩年來仍不時傳出沃爾瑪公司被控


告刻意壓低員工薪資與福利,甚至有員工提及上個廁所的時間都被扣款以及刻意壓抑


女性員工升遷等情事;許多宣稱捐贈經費於雨林保護等環境議題的大型石油公司實際


上持續地反對可能對其獲利不利的環境立法並對於鑽油平台漏油採取拖諉卸責的法律


與政治行動,甚至還提供奈及利亞等許多產油國的軍事獨裁政府各種援助以鎮壓對石


油開採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的當地人民部族的抗議。所謂企業在公民股東壓力下轉而主


動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看來似乎主要地無非是一種公關活動。



  而以最能直接反映民意而頗接近公民資本家理念的在民意監督下的公用事業民營


化為例,更可以顯示公民資本家理論的侷限性。民營水利企業的高階主管公然宣稱「


只要自來水管裡有水,公眾無權知道我們的具體運轉方式」,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民


眾直到七人死於飲用井水後才知道自來水被大腸桿菌污染,原因竟是由於安大略省省


長於1999年在飲用水監測名單上刪除大腸桿菌檢測並於一年後完全取消飲用水監測專


案後,負責檢測水質的民營實驗室依法完全不需要向省政府與一般民眾報告污染狀況,


可見,水利產業等公用事業的民營化最終將無可避免地降低民營化企業對公眾的社會


責任[12]。而向來被視為水利產業民營化典範的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特許專案,儘管


支持者宣稱民營化可以增加公眾對自來水系統的監督權與透明度,儘管得標的蘇伊士


集團及其合作廠商確實稍加改善了老舊的自來水和污水下水道系統,但該公司在自來


水接管後立即以市政府要求向其貧民窟供水為由上漲水費、停水費與復水費13.5%,


而基礎設施附加費甚至上漲42%,此外,收費標準較低但服務提供成本高出一倍的污


水下水道整修工程則更是遙遙無期地不斷延宕,無法集中處理的污水於是直接排入污


池或者河流而威脅民眾健康[13],而相關民營水利公司在民營化過程中採取對勞工極


不友善的解僱原有勞工再選擇性地以短期合約工的形式重新僱用的經營策略更使得具


有高度水利專業的技術性勞工喪失了原本享有的保險與退休等福利,而這些原本應由


企業分擔的勞工社會安全支出也就轉嫁給其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承擔,企業在民


營化的過程中不但未能履行社會責任卻反而完全地規避應該負擔的企業社會責任[14]


。這些民營化的企業如何能夠在民意機關的監督下獲得民營化合約卻完全規避其企業


社會責任呢?答案無非是透過複雜的政商關係利益分贓,民營化乃至於國際化的公用


事業的政商關係比起受到政治力干預的公營企業絲毫不遑多讓,以蘇伊士集團為例,


其執行長梅斯特雷曾先後任職法國交通部、經濟部與財政部,其董事長莫諾曾任法國


前總理席哈克的幕僚長,而董事會成員更包括了法國三家主要銀行的執行長等重要主


管,該公司更透過美國子公司捐款贊助部份美國國會議員的競選活動,並在2000年的


美國總統大選中捐助十四萬美元,此外,該公司也大力贊助歐洲服務論壇等商業性遊


說組織以便在世界貿易組織 (WTO) 大力推動有利於公共服務民營化的貿易規則[15]。



  民營化後便完全脫離民意監督而公民資本家積極股東又完全無法得到透明化的資


訊以便監督的最令人驚恐的案例莫過於日本的東京電力公司。2011年的三一一大地震


暴露了福島等諸多日本民營化核電廠長年失修失控的嚴重問題,福島核災後披露的資


料顯示,美國核能專家多年前便曾針對東京電力公司所屬的福島等核電廠進行安全檢


查並建議其增加包括防範海嘯來襲等各種安全設施,但東京電力公司為了維持其會計


帳目上的獲利對此充耳不聞而未能採取任何行動,而到了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該公


司董事長等高層甚至還被爆料晚上未坐鎮指揮救災卻反而到酒店喝花酒然後隔天醉眼


矇矓地在電視機前向民眾高談救災情況,換成是在電力公司公營的台灣這些高層早就


下台一鞠躬並面臨檢調約談,但這些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高層卻依然在民營化的保護傘


下高枕無憂,甚至還發生了透過黑道脅迫以「製造」福島核電廠勇士、烈士而所支付


費用卻又大部份流入黑道等中間人之手的荒唐情事。福島核災顯示,具有自然獨占性


質而難以有實質競爭的公用事業的民營化其實弊多於利,而不論民營化後的政府民意


監督或者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股東參與來促使民營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終究效果


有限。



  檢視解除管制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況可以發現,解除管制與民營化不必然帶


來品質的提升與價格的降低,也往往使得相關資訊更為不透明而難於監督,因此,在


解除管制與民營化的情況下,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參與其所投資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


金等而進一步促使這些機構投資人所投資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可行性也就因為資訊


有效揭露的闕如而受到了高度限制。此外,儘管公民資本家有可能透過積極行使其股


東權從而達成一部份政府管制原本能夠達成的對企業的約束效果,但由於缺乏法律規


範的強制力以及行政管制的持續追縱能力,其促使企業確實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極為


有限,而企業也往往主要將此類社會責任相關作為視為某種公關行動而非認真將之視


為公司治理所追求的核心創價目標。



  事實上,Stephen Davis在《新世代資本家》一書中[16]以及愛普斯坦在《企


業永續發展指南》一書中[17]均曾明確地提及政府法規與管制乃是促使企業在其公司


治理中重視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手段,有鑑於解除管制後往往難於使企業主動


誠實履行其社會責任,而公民資本家的積極股東行動主義又往往流於一時即興演出而


難於有長遠的制度性效果,重新建構合理有效而不至於僵化地阻滯經濟發展的政府管


制措施,似乎是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策略。





五.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律與法律經濟分析

  儘管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可能使其投資的機構投資人影響該機構所投


資的企業因此而受到必須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然而,此舉是否真的確實可能促使企


業董事會決策時著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是否可能使得企業董事會違反其對於公司


的忠實義務仍不無疑義。



  美國司法實務自從1919年的Dodge v. Ford Motor Co.一案後便肯認公司得依

據對股東的長期利益有利而決定不發放股利與進行產品減價,並認為此一決策並不違


反股東優先原則也未犧牲股東利益。而1953年的A.P. Smith Manufacturing Co.


v. Barlow一案也認定公司將獲利用於對普林斯頓大學等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慈善捐


獻並未損害股東利益並有利於公司的聲譽利益 (reputational interest) 而有利


於公司和股東的長遠利益,美國實務一般多以公司營收的1%為合理的公司慈善與社會


責任支出範圍。因此,美國公司法實務並未認為企業與其董事會在公民資本家積極行


使股東權的壓力下履行社會責任將違反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或傷害股東利益。



  然而,由於包括德拉瓦州公司法在內的美國公司治理法規大致上採取董事會優位


主義的大原則,公民資本家即使積極行使股東權,恐怕在「商業判斷原則」 (business


judgment rule) 之下仍難於質疑董事會可能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決策是否會造成


公司聲譽利益的損失並進而造成股東利益的損失,而即使公民資本家透過其所投資的


基金運用對企業股東會的股東提議權 (shareholder proposal) 來提案要求企業


履行社會責任,但股東提議在現實上往往難於得到必要的多數通過,而且在董事會優


位主義的公司治理原則下,即使得到通過,也往往難於真的得到執行落實,而即使公


民資本家更積極地提名並被選入董事會或者被公司經營者提名為獨立董事而進入董事


會,恐怕不見得能夠取得公司經營的充分資訊或缺乏解讀相關資訊所必要的會計等專


業知識,因而公民資本家即使進入董事會,但其能夠對公司實際經營作為有所影響而


使之符合企業社會責任要求的空間恐怕仍然極為有限,甚至往往因為受邀擔任公司獨


立董事而成為公司經營者向外宣傳該公司已注重社會責任以不誠實地增進公司的聲譽


利益的宣傳樣板而不自知。



  而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來看,公司的成立目的本在於追求利潤,而機構投資人


募資成立的根本目的也在於追求利潤,公私退休基金的成立目的更在於追求利潤以為


退休人員籌措穩定的生活資金來源,基金與企業董事會自然也就依其成立宗旨而以追


求利潤和增進股東經濟利益為其核心價值,各種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均是因為可以促進


公司聲譽利益或減少公司法律糾紛和聲譽損失才被必須謹守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和注意


義務的公司董事會納入公司治理決策考量,純然的企業社會責任考量卻不無使公司喪


失其與產業對手競爭時優勢的可能,因而,公民資本家欲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來促使


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與基金和企業的設立目標存在的根本的矛盾緊張關係,職是


之故,公民資本家透過積極行使股東權促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必然只能達成局


部的零星個別目標,難於在制度面上促使公司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制度性地將企業社


會責任納入經營決策考量。



  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來看,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地是指企業必須對其營利行為所


可能造成的負面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ies) 負起責任。而外部性的存在


本身即為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 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存在市場失靈問題時,


試圖透過既有的市場機制來處理造成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必然受到高度侷限而往往


事倍功半,此時便必須透過政府介入才有可能解決負面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的問題;


政府介入失靈市場的方法有兩大類,第一類是透過政府的直接手段干預市場,像是針


對可能造成環境傷害或食品安全疑慮等負面外部性問題的企業行為實施行政管制或者


課予空污費等庇古稅 (Pigout Tax) 以使企業行為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或者針對可


能造成勞工權益與社會安全網絡等方面正面外部性問題的企業行為予以立法要求、政


策獎勵乃至於政府直接介入供給社會保險等服務,第二大類則是透過政府立法界權等


間接手段協助失靈的市場建立交易機制,亦即運用寇斯定理 (Coase Theorem) 來


輔助原本因為交易成本過高而難於達成交易的市場建立能夠有效運作的市場機制並藉


此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像是界定民眾享有不受污染的環境權,則在污染防治方面擁有


較強技術能力的廠商為了避免因為污染問題被民眾起訴求償便必須積極地改善其污染


防治設施,而同樣地,在勞動條件的環安衛問題上立法要求廠商不論如何必須落實法


定環安衛措施否則一旦發生工殤事件時勞工或者勞工保險單位均有權向廠商求償,則


廠商除了擔心勞動檢查等行政管制措施可能的裁罰外,同時也會為了避免因為未落實


成本相對較低的環安衛措施而面臨工殤不幸發生時的巨額求償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廠商


徹底落實建構法定勞動環境環安衛設施的誘因與動機。



  由此可見,在董事會優位主義與商業判斷原則下,單憑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有著高


度理想的公民資本家透過在其所投資機構投資人來展開積極的股東行動,藉著積極行


使股東權來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有限,而即使公民資本家透過所投資機構投


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以提名並當選企業董事或被邀擔任企業獨立董事,仍然因為受限


於企業營運資料多有商業機密不見得能夠樣樣取得而又可能受限於必要專業知識的缺


乏而無法全盤理解並據以改變決策,仍然效果有限;而更何況,企業成立的根本目標


在於營利,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人募資成立的目標也在於獲利,公民資本家意欲推動


的企業社會責任卻可能使機構投資人與企業面對競爭對手時失去獲利優勢,兩者本質


上便存在著相同的緊張矛盾。因而,儘管退休機構投資人所占有的股權不斷上升,在


美國便由1950年的6.1%上升到1997年的48%而在德國等世界各國亦普遍呈現機構投資


人所占股權大幅提高的趨勢[18],但由於根本目標的本質性歧異,透過機構投資人的


公民股東行動來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社會責任仍然有其困難。



  故而,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的制度性策略,仍然是透過政府介


入的方式,亦即在尊重自由市場價格機制的前提下,透過直接的政府管制甚至由政府


直接供給的方式或者透過間接的立法界權方式來符合實際情況地處理企業行為所造成


的外部性問題並促使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價值目標下為了遵守法規以降低潛在成本並增


加收益而盡責地履行其社會責任。





六. 結論

  出於對戰後政府管制與福利國家體制過於僵化和依附特定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應,


1980年代起全球以美國的雷根政府和英國的柴契爾政府為首開始嘗試新自由主義的經


濟政策,並在1990年代蘇東波浪潮與冷戰意識型態對立結束後進一步地發展成為新一


波的全球化浪潮與「華盛頓共識」下的全球性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然而,新自由主


義其實並不「自由」卻反而往往經常剝奪人民的個人與政治自由甚至於剝削人民的財


產而使其更加貧困。



  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浪潮下的解除政府管制與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政策使得追求


基本權利與生活品質的人民難於找到著力點,許多社會運動者於是試圖另闢公民資本


家的股東行動主義蹊徑,認為可以利用戰後各國紛紛致力於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所形


成的許多公私退休基金與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人日益增長的股權占有力量,希望透過


機構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以促使所投資企業確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

 

  然而,考證事實發現,解除管制與公用事業民營化往往無助於提高品質與降低價


格,卻反而經常造成品質下降與價格高漲,而且往往變得更加地不透明而難於監督,


於是,不惟公民資本家的積極股東行動往往只有短暫的局部成果,就連民意機關的監


督也往往在民營化企業的抗拒以及政商關係的壓力下難於達成真正的監督改善效果,


遑論希冀透過機構投資人來發動積極股東行動以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勞工權益、食品安


全與環境保護等企業社會責任。



  從法律層面分析也可以發現,透過機構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等公民行動來促使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董事會優位主義與商業判斷原則面對毫無招架之力,而公民資本


家的公民股東行動的目標更是與機構投資人和企業的設立目標存在難解的本質性矛盾


。而透過法律經濟分析更可以發現,欲透過股票與基金投資等既有的市場機制來處理


可能造成市場失靈的企業行為負面外部性問題並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根本上就存


在困難,因而,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社會責任的較佳較可行之道,仍然是透過直接的


政府管制乃至於政府供給以及間接的立法界權等政府介入的手段,促使企業必須遵守


有助於消除負面外部性並履行社會責任的政府管制等各種法規以降低違反法規潛在的


各種成本並提高收益與聲譽,而所有企業均必須一體適用地遵守法規也使履行社會責


任的企業不至於因此受到產業競爭上的損失,反而有機會因為確實遵守法律與履行社


會責任而為其企業獲取聲譽利益,從而使企業在遵守法規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履行了


有益於社會福祉的企業社會責任。



  職是之故,本文認為,儘管對企業社會責任懷抱高度理想的公民資本家透過機構


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所發動的公民股東行動往往可歌可泣而令人感佩萬千,但若欲


促使企業確實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則仍然必須透過政府管制等各種政府介入的策略


才有可能真正尋求可長可久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67-77。


2.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12-114。


3.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23-124。


4. Stephen Davis, Jon Lukomnik, David Pitt-Watson,新世代資本家──公


民經濟崛起的新力量,臉譜出版2008年初版,頁125-128。


5.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21-23。


6.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39-54。


7.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25-26。


8. 馬可‧愛普斯坦,企業永續發展指南,天下雜誌2009年第一版,頁102-106。


9. 同6。


10.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20。


11.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61-165。


12. 同11。


13.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76-179。


14.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88-189。


15. 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


內幕,高寶書版2011年初版,頁189-190。


16. 同1。


17. 同5。


18. 余雪明,比較退休基金法,元照出版2001年初版,頁147-156。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所謂的「國際觀」──老成謀國抑或上流社會比較美?

──吳乃德《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摘要





  吳乃德運用Goldthorpe根據市場情境、工作情境和生命機會所建構的社會


階級分類方法與社會階級階序來分析族群背景在台灣社會階級流動中所扮演的角


色,結果發現,社會階級流動受到親代社會階級的影響,農民階級子女向上流動


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僅有0.05,而原本就屬上層階級的第一類階級(高階專業


人員)子女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則高達0.7,第二類階級(較低階專業人員)


子女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亦高達0.87,第三類階級(低階白領)成為上層階級


的勝算比為0.28,第四類階級(小資產階級)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17,第


六類階級(勞工階級)成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10,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階級


的子女向上社會流動的機會是很不平等的,然而,頗堪玩味的是,子代向上流動


成為上層階級勝算比最高的並非原本社會階級最高的第一類階級如醫師、律師、


建築師與高階經理人之子女,卻是第二類階級如會計師、工程師、藥師、政府中


級行政人員以及中小企業經理人員之子女。



  該研究進一步分析親代族群背景(本省籍或外省籍)對於子女社會流動機會


的影響,結果發現,不論親代或子代,外省籍民眾屬於上層階級的比例都是本省


籍民眾的兩倍,且有約三分之一集中於第三類的低階白領階級,前三類階級構成


外省籍人口的一半,符合外省籍民眾多屬於中產階級的印象;而在本省籍民眾方


面,親代將近一代屬於農民階級,僅不到一成屬於低階白領;而在子代方面,本


省籍民眾有37..7%屬於勞工階級,外省籍民眾則只有28.5%屬此。而在階級流動


也因族群背景而有所差異,親代為最下四個階級的民眾中,外省籍民眾成為上層


階級的比均高於本省籍民眾,第三類低階白領民眾中,外省籍者成為上層階級的


比例是26.9%而本省籍者僅17.9%,第六類勞工階級民眾者,外省籍者成為上層階


級的比例是16.3%而本省籍者僅7.6%,總的來說,全部下層階級中,外省籍者成


為上層階級的勝算比為0.25而本省籍者勝算比為0.09。



  吳乃德在研究中進一步使用邏輯斯迴歸分析社會流動之族群差異的成因,結


果發現,對於下層階級子女向上層階級流動的顯著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和教育,


而當運用迴歸模型控制這些變項後,外省籍民眾並不比本省籍民眾更有機會向上


流動,同樣地,父親的教育程度亦不影響子女向上流動,而與民間一般看法不同


的是,此研究發現,父親是否受雇於政府公部於子女向上流動的機會並無顯著的


影響,另外,有趣的是,性別因素對於本省籍下層階級的社會流動有所影響,男


性比女性更可能向上流動,但性別因素對外省籍下層階級民眾的社會流動則無顯


著的影響。此研究並發現,就本省籍民眾而言,父親的軍公教受雇者身份對子女


教育成就有顯著影,研究者認為此乃因軍公教部門對受雇者子女的教育補貼對子


女的教育成就造成影響而間接地影響其社會流動。同樣地,就外省籍民眾而言,


父親的軍公教受雇身份與父親的教育程度均對其子女的教育成就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者同樣認為此乃因軍公教部門的子女教育補助所致。最後,吳乃德針對族群


身份影響教育成就的機制提出幾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是國語使用的差異可能使本


省籍學生在課業上相對不利,第二是居住的區隔使集中於都市地區的外省籍民眾


較便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第三是子女數的差異使子女數較少的外省籍家庭得以


更集中地投資教育資源於少數子女,第四是做為新近移民台灣而無土地房產的外


省籍民眾感受到較大的透過教育往上爬升的動機與必要性,第五是戰亂與流離造


成的「強迫性階級地位下降」和「文化資產」,許多外省籍民眾出生於中國農村


社會的地主家庭而受過良好的漢學/私塾教育,來到台灣後雖被迫從事較底層工


作而居於中下階層,但其具有的文化資對子女的教育成就可能發揮頗為重要的影


響。



  筆者大致上同樣研究者所提出的「文化資產」論點,由於國府自大陸撤退軍


民時具有相當程度的篩選性,因而許多出身中國清末民國地主軍紳階級者確實在


撤退來台軍民中比例極高而且遠遠高過此一階級在當時中國人口中的比例,一位


大陸籍友人之父閒聊時便曾提及其家族中的一位伯父當時便以國府軍官的身份撤


退來台,而撤退時由於船位有限故僅有一定階級以上的軍文官員方得以獲准登船


,以至於國府來台後軍隊中的軍官比例過高而必須將編餘軍官另外組成「軍官戰


鬥團」;然而,研究者針對軍公教身份對於本省籍與外省籍民眾子女教育成就的


影響僅歸因於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此一論點未能解釋為何與軍公教人員同屬第


二類較低階專業人員或第三類低階白領而擁有相同甚至往往更寬裕經濟資源的本


省籍與外省籍民眾,其子女卻並未與軍公教人員子女有相同的較高向上流動勝算


比,更何況,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僅包含當時相對不高的正式教育系統學雜費而


未包括花費高出許多的補習教育與才藝教育,因此,親代的軍公教受雇身份對於


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主要並非來自子女教育補助,而應該是來自軍公教體系傳承


中國士大夫的書香門第文化而對於教育高度重視,而軍公教體系又使其對國家教


育體系的制度與內容與相關的輔助制度有較高的接受性,此外,軍公教人員在特


別權力關係體制下培養的紀律與服從性格使其子女受此紀律性格影響而常能夠在


升學考試制度下有較佳的表現,這可解釋包括政府中級行政人員的第二類階級子


女比起第一類階級子女有更高勝算比成為上層階級。



  吳乃德的研究肇因於1994年省市長選舉中出現的「民進黨的支持者都是穿拖


鞋、吃檳榔的,而新黨的支持者都是中產階級。」的說法,而事實上,由於國府


撤退時依著與中國地主軍紳階級密切相關的軍文官階篩選渡台軍民人口所造成的


來台外省族群人口階級組成比例高度偏離當時全中國人口階級組成比例的「瓶頸


效應」 (bottleneck effect) 確實使得早年的外省族群在面對本省族群時具


有某種「京官心態」的優越感,除了自認為外省族群才真的懂得應該如何治理國


政之外,此一優越感也反映在近年仍不時出現的「國際觀」論述,也就是認為,


本省族群菁英具有某種閉關自守的「島國心態」而外省族群菁英才具有開放的「


國際觀」。令人尊重的洪蘭教授在2009年提及的台灣青年學子不知道史懷哲是哪


國人的問題便是一例,且不提在史懷哲的故鄉亞爾薩斯在其一生中 (1875-1965)


在德法間三易其主,台灣青年學子需要知道的似乎是史懷哲的奉獻精神並尋求或


立志建立有相同奉獻精神的本地典範,而不是史懷哲國籍這種不過是歷史教科書


上小小註腳的瑣碎知識。



  「國際觀」論述源自於士大夫思想的統治正當性論述,亦即士大夫擁有平頭


百姓所沒有的某種神祕的對國政與外事的知識因而具有統治正當性,並認為一旦


由缺少這種神祕的對國政與外事的知識的政治人物統治國家必然失敗,而當本省


族群因為戰後無差別待遇的教育普及與從事公部門工作機會而日益增加原本日據


時代所相對缺乏的知識甚至統治經驗,當外省族群中原本位階較低者亦因統治上


層的權鬥造成權力真空而不斷地被晉升遞補,各族群台灣人民發現,原來,國政


的治理與外事的折衝雖然確實需要經驗累積但實則並無神祕可言,國際觀論述遂


成為原本居於統治上層的外省籍甚至部份本省籍菁英證明自己某種「神聖家族」


所傳承統治正當性的最後防線,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菁英在民進黨執政時


期晚期逐漸地論述國民黨比較了解兩岸以及國際問題,並在馬政府執政後先是大


張旗鼓地宣傳兩岸經貿協議ECFA為其任內主要政績,部份親近馬政府外省籍與本


省籍人士甚至在ECFA簽署後暢言要進一步結合日本工商力量以利用ECFA共同進


軍大陸市場,後則在馬政府贏得出乎意料地艱難的連任後,馬政府官員更進一步


地暢言要全面推動與美日的自由貿易協定,並限定在兩年內完成ECFA後續談判並


在四年任內完成美日自由貿易談判,背後的心理無非希望透過證明國民黨在經濟


國政治理與兩岸國際外交上的獨占性能力來補充其外省籍與本省籍政治菁英體系


在地連結缺乏所造成的統治正當性缺乏,然而,此一論述一則無視自由貿易協議


不論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有高度爭議性而經常會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甚至於


造成政府倒閣乃至於輪替的事實,無視於各國政治領袖雖然為了國計民生會推動


自由貿易協定但會設法安撫受損產業與廣大民意而非大張旗鼓地宣傳自由貿易協


定是偉大政績與經濟萬靈丹,二則無視於在全球金融海嘯乃至於歐債風暴造成的


美日經濟衰退與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的大環境下相關經濟體勢必在對台貿易談判上


更加錙銖必較以回應其內部民意壓力的必然困難,亦無視這些經濟體在內部民意


壓力劇升下勢必將使其與台灣之間的貿易協議談判時程有所延宕的事實而率然宣


布將在兩年與四年內完成這些貿易談判,三則無視於中國百餘年滄桑近代史對自


己因貿易協議而淪為原料與勞動力來源和高階製造業產品市場的世界經濟體系邊


陲地位殖民經濟體制的高度敏感,而竟如清末民初的洋買辦般試圖利用大陸方面


基於政治因素有所讓利的ECFA來引進與協助日本等已開發工業大國力量進入與掌


握大陸市場,全然遺忘了近代殖民主義的軍事侵略與經濟剝削所造成東亞與南亞


的中國與印度的原始製造業能力全面衰退的「一個地區的工業化乃是以其他地區


的去工業化為其代價」的歷史教訓,也全然遺忘了近代百餘年來受到西洋與東洋


殖民主義侵略與壓搾的中國大陸人民對此可能的反感與民族主義情緒,無疑地是


對於歷史缺乏深度的脈絡思考而過度偏重於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型態教條。此外


,為了強調其真的最懂某種據說神祕難解的兩岸關係知識,馬政府與其相關的學


者如邵宗海等人不斷地解讀認為中共有意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卻在嘗試所謂基於


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一國兩區」的兩岸談判基調論述時受到重大挫敗,而這些主


要是外省籍的國民黨人們私底下熱衷於強調自己家族在文革中受到多少又多少的


苦難傷害以及其對1989年事件時中共採取強硬鎮壓手段又是多麼地感同身受與義


憤填膺,並且經常以自己是以正統的「正體字」書寫的正統中華文化儒教文明在


台灣乃至於全世界唯一的傳人自居而採取某種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籍口的統治


正當性論述,但卻又暗自期待甚至刻意引導本省籍人民高唱台獨親日而為其作嫁


好讓他們得以採取某種「和平掮客」的姿態游走兩岸並獲取各種經濟利益,然而


,竟還可以精神分裂地在高唱兩岸和平紅利並藉此自中共手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同


時,矢志不忘他們在1949年時的國仇家恨而不斷地嘗試包括兩岸制度競爭論在內


各種奇形怪狀的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以報血海深仇並中興黨國的六十年不間斷的春


秋大夢。而強調如此這般「國際觀」以挾洋自重的統治者,究竟其國際觀是真的


意在老成謀國以為人民謀求長遠利益和長治久安呢?抑或,不過是繼反攻大陸與


復興文化之後的又一種證明自己確實優越而具備統治正當性的政治論述與宣傳?



  馬政府之用人,不論在外省籍或本省籍政治菁英似乎都偏愛出身世家大族而


學經歷優秀者。一次大戰時曾有個故事,當時,德皇威廉二世任用的參謀總長小


毛奇是威廉二世之祖父威廉一世時曾指揮普法戰爭等重大戰役立功的名將老毛奇


之侄,一戰開戰前夕,威廉二世見到小毛奇無頭蒼蠅般地忙進忙出而全於老毛奇


指揮若定的從容,於是便開小毛奇玩笑道:「我看你不如你叔叔能幹!」,忙亂


中的小毛奇沒好氣地應道:「我看你也不如你祖父精明!」衡諸馬政府當選連任


至今的一團混亂,馬總統與他的小毛奇們似乎並未擁有什麼神祕靈驗的關於國政


治理與外事折衝的知識,而其不斷誇言卻違背國際現實而普羅大眾卻又實在無感


的自由貿易協定等所謂的「國際觀」論述似乎主要地是一種意在為其距離各族群


人民太遙遠的外省籍與本省籍政治菁英塗抹脂粉地建構某種統治正當性的政治宣


傳。



  由於在內戰中失利的國府渡台後對中國上古史乃至於近代史的全面竄改與改


寫而創造的「國民黨史觀」透過國家教育體系的全面灌輸,台灣各族群人民對於


歷史普遍地缺乏具有文化與社會脈絡與深度的理解批判能力。像是夏代初期的后


羿、寒浞篡位與「少康中興」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由男性領袖禪讓制的母系社會向


男性領袖父系世襲制父系社會過渡過程中堅持母系禪讓制部族勢力的反抗與挫敗


,而此一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則反映了由新石器時代狩獵採集經濟開始


向農業經濟過渡而造成男性農業勞動力對於家庭與社會生產力與經濟資源取得的


重要性開始超越女性採集工作的經濟生產模式變化,但在國民黨史觀裡,「少康


中興」就只是一則正統政權由偏小地方反攻中興的政治寓言;而像是商代早期的


「伊尹放太甲」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史的神權與王權的最後正面鬥爭,不斷上升的


王權最終壓倒了神權,大祭司伊尹最後因為無法單憑神權力量服眾與確立統治正


當性而不得不迎回商王朝王權的繼承人太甲以穩定政局(一說是太甲自行自放逐


地桐宮脫逃潛返國中),太甲返國後殺伊尹以為報復,但伊尹死後國中數日大霧


,太甲恐而任命伊尹之子繼任大祭司,但此時神權已然成為王權所任命掌握的附


庸,自此王權壓倒了神權並隨後因王權不斷集中權力而發展成皇帝制度的中央集


權國家,但在國民黨史觀裡,就只剩下伊尹放逐無道太甲而後迎回反省後的明君


太甲的賢君良相的道德教訓;而國民黨史觀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竄改與去脈絡化則


更為明顯,先前已有多篇文章論及而不再多談,僅就五四運動而言,國民黨史觀


在輕描淡寫地提及巴黎和會與日本侵占山東利權造成學生運動之後就僅只提及五


四運動造成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以便利人民溝通以及青年學子對「德先生」


與「賽小姐」的思想啟蒙,卻從未提及當時流亡上海的孫文曾發表文章指摘五四


運動的學生過於激進而追隨孫文的軍人蔣中正對五四運動的思想浪潮從未能產生


有意義的觀點,也從未提及當時知識份子對於與專制皇權緊密結合的儒家意識型


態的批判以及對中國歷史的「疑古」理性批判與爬梳,更不敢提及當時中國各地


激烈的反日貨與反日資罷市罷工運動下造成大批知識份子左傾的史實。



  於是,無獨有偶地,在高度去脈絡化而只剩下教忠教孝與反攻中興的蒼白無


趣政治宣傳的國民黨史觀的教育下,部份反對運動人士在逐漸取得權力的過程中


,也像《動物農莊》中的拿破崙等由被壓迫的豬成為統治者般不自覺地學習了國


民黨史觀與正當性論述體系裡的「國際觀」論述。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出身民


俗信仰乩童工作家庭的學運領袖本可理所當然地主張其出身平民百姓而願為其發


聲,但這位學運領袖卻不做此想,反而在任職某市府政務官時當眾撕毀聯合報與


操作二二八議題獲取政治發言權後,改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為名開起自


助旅行資訊中心但卻又因為並未真心經營自助旅行服務而又實以政治宣傳與個人


形象塑造為目的而迅速失敗,而更令人質疑的是,1492年時發生的兩件大事中,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是近年來學者不採取的歐洲中心論與殖民主義立場的觀點,


而同年西班牙驅逐伊比利半島伊斯蘭與猶太教徒並展開宗教裁判所的思想檢查更


是天主教歷史的尷尬過去,採用這樣子的名稱無疑地缺乏對歷史脈絡的確實理解


而大概僅是不經思考地採用了國民黨史觀教育所灌輸的「發現新大陸」偏狹觀點


。此外,為了建構其「國際觀」的完整性並包含對中國大陸的論述,這位學運領


袖與某位連美國國務院均已認為其情報價值不高而中止補助的大陸流亡民運人士


合作辦了某種的論壇,並強力推動某種「著重與中國民間社會來往」的兩岸關係


理論以便讓自己與流亡民運人士的合作獲得某種獨占的兩岸關係理論話語權,卻


無視於就國際政治而言,任何的對話必然是以能夠在當地遂行有效統治的執政者


或者頂多是具有強力實力的內戰交戰方為其對話對象,從來沒有任何的國際關係


學者或者任何尋求執政機會的政黨與政治人物竟然極其詭異地採用以不論因何種


原因流亡的民運人士為其對話對象卻不願與執政當局對話的涉外關係理論,而更


何況,鄧小平在接受Motorola總裁Robert Galvin訪問時便曾提及對1989年事


件採取強硬鎮壓的原因乃是其與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運動的高度相似性而使鄧判斷


必須採取強硬手段向過激過左勢力示警,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開始於江青之女


在所就讀的大學中批判劉少劉等中共高層,而在1989年事件中,最初發動示威的


學生之中許多人正是中共黨校的高幹子弟,而口號也與文革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批


鬥中共高層「李鵬是豬玀」但卻甚至提及實際具體的改革訴求而採取令人玩味的


模糊立場,凡此均令受過文革紅衛兵學生毆打迫害的鄧有所警覺而最終決定採取


強硬手段,這位學運領袖不但為了讓自己投資的民運人士國際觀牌有止跌回升的


獲利機會而要求其所參與政黨採取奇怪的不符合涉外關係常識的兩岸關係理論以


保障其在該理論體系中的獨占地位,也完全地忽略了應該參考美國國務院對這些


民運人士在追求美國利益上運用價值的判斷──既然所謂的大陸民運人士情報價值


極低且大概永遠不可能有機會競逐大陸政權,國務國務院自然犯不著冒著開罪於


中國實際執政者中共政權的風險而以向來只是外交辭令的民主人權為由強力援助


這些流亡人士,也忽略了該民運人士用於宣稱某種道德正當性的史實背後可能存


在的令人不安的不道德的黑暗面,像是在趙紫陽到廣場致意後仍執意決策學生必


須死守抗爭到底而非宣稱有初步成果而撤退繼續監督改革的民運人士柴玲,雖然


乃以必須以學生的流血犧牲喚醒中國人心為號召決策死守,但她最後竟然以自己


太重要而不能被平白犧牲而第一個逃往外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並最終在美國嫁


了個白人老公並全心經營商業的民運人士,其言行不一總是令論者感到遺憾甚至


不齒,在更忽視了台灣人民期待政治人物在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事務有所建樹的


求治渴望,卻反而試圖「挾外自重」地向本身其實已剩餘無多少光環的大陸流亡


民運人士借牌以證明自己具有某種國際觀與國際民主人權關懷而因此自我感覺良


好地以為可以藉此說明台灣人民接受其優越性與統治正當性,然而,衡諸台灣社


會的反應可知,台灣社會對於此一「挾外自重」與借牌偷光的政治把戲其實早已


免疫,故而除了同樣試圖透過大陸民運人士批評大陸以尋求某種溫暖的獨派人士


之外,台灣社會大抵對於這位學運領袖及所試圖借牌的大陸流亡民運人士除了人


道上的關懷外,並未因此而對該學運領袖試圖藉此在台灣政治中獲取某種欺世盜


名的政治利益的意圖有所正面回應。此外,為了替自己塗抹脂粉以建構在民主時


代其實並不必要而甚至可能令人厭惡的某種統治正當性,這位向來慣於掠人之美


的出身乩童家庭的學運領袖竟然開始虛構某種處處破綻的虛偽「小資」與「文青


」形象,與其相關學運團體自由之愛因試圖搶奪成大西格瑪社團與民主學生聯盟


參與並主導社會議題所應得的媒體曝光,而其本人更在野百合學運時雖欲參與沾


光但苦於廣場學生要求驗學生證以排除已參與政治的社會青年而未果,而其宣稱


自創的「扁帽工廠」更被許多實際提供創意的青年視為剽竊與攬功而曾另外組成


The Others團體加以批評,然而,這位已年近五十的政治人物卻依然以「永遠


的青年領袖」自居,而在某次選舉時向一路刻意袒護的政治導師陳水扁進行言論


批評以便假切割真分進合擊──後來,2007年夏天,這位學運領袖的嫡系弟子也有


樣學樣地向她的政治導師與政治祖師發動假進攻以進行假切割真分進合擊,約莫


是試圖抄襲在她之前將近一年半前的2006年2、3月間部份年輕綠營政治幕僚所發


動的「綠六組」批扁反省運動以及稍後的2006年夏天主要是學運世代的部份「親


綠學者」所發動的批扁反省運動,也約莫是閱讀了知名評論家南方朔於倒扁運動


時期所寫期待民進黨高華德的文章而產生的一種政治投機衝動,卻完全忽略了在


美國政治的脈絡裡,在1960年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尼克森敗給甘迺迪後,1964年總


統大選乃是由高華德代表共和黨挑戰詹森失利,可以說,高華德實質上是以共和


黨大老的身份在水門案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的,這位學運領袖的嫡系子弟倒是百


分百一脈相承地繼承了她政治導師那習慣性去脈絡化掠人之美的抄襲癖好以及其


受到國民黨史觀影響與形塑的高度去脈絡化思維方式,遂帶領著她與幾位同她一


樣曾經以台大學生會長為其政客先修班的缺乏實際政治份量與威望的侍從徒眾、


青年政客們對她的政治導師與政治祖師發動假進攻以便欺世盜名而遂行其自以為


聰明但其實很容易就被看多了政客詐騙手法的台灣人民一眼看穿的假切割真分進


合擊之策,卻不幸地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與政治警覺性,連正在掌權的現任最


高領導人只有可能嚴重威脅其黨內權力基礎的黨內大老才有可能迫使其改弦更張


甚至自動下台這點基本的政治學都不知道而只知道看到篇寫得不錯的文章就照抄


不誤還兀自以為偷到什麼無價而靈驗的政治操作工具,更不幸的是,她完全沒從


早她一年半以上而被她照抄不誤的「綠六組」與「親綠學者」批扁反省運動的慘


敗結局之中學習到任何有用的經驗,最後自然落得失敗收場後還得硬著頭皮上電


視談話性節目去自打嘴巴地為一度被其攻擊必須下台負責以示知恥的嫡系政治祖


師辯護了,這是後話──這位學運領袖並且在同次選舉中抱著一隻無辜的貴賓狗亮


相並提出要建立適合遛狗與寵物活動的公園場地,然而,這位學運領袖卻渾然不


覺的是,他的這些具有高度小資產階級性格的政策卻分明與其所欲塑造的具有質


疑社會主流價格性格而對之冷嘲熱諷的文青性格存在潛在的高度衝突,最後落得


花小錢在偏遠地區教英文卻花大錢買電視廣告宣傳那小小善事,讓人不由得懷疑


,即使是出於宣傳和形象目的也罷,這位學運領袖是否有先做好功課。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因為當時國民黨主流派領袖李登輝欲援引社會運動力量


以壓制老黨國非主流勢力的反撲奪權而得以在李登輝於總統府內接見學生代表後


和平收場,野百合學運的參與者們因而有了某種共同的歷史參與感而自信終有一


天還有機會再度改變歷史,此一自信雖然忽略了當時國民黨內激烈政爭與台灣社


會潛在求新求變動能的特定時空條件而多少有些過於自滿,但有著如此信念的人


們若願意在一生中對於台灣社會問題多去實際地分析問題甚至參與可能解決方案


的實踐,在生命日益成熟後維持著對社會問題的反思與反抗,則對於台灣社會的


貢獻未嘗比不上美國嬉皮世代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然而,曾將「台大學生會」會


長當成政客先修班卻未曾認真思考大學生的學習研究義務與社會乃至政治參與間


應當如何平衡兼顧以真正回饋台灣社會的這位學運領袖,卻一方面侈言不應過度


體制化而失去某種不斷革命的「革命活力」並採取各種手段迫使他人轉向被台灣


社會多數民眾視為過度激進的台獨思想,但另方面自身卻又矛盾地不斷努力建構


其具有某種「國際觀」因而具有唯一且自認是「儲君」而應得的統治正當性的論


述以及提出連在國民黨內都因為時代不同而大幅調整的「中山獎學金」儲君培養


計畫而欲一統江湖,卻未顧及中山獎學金制度在威權時代的吸引力來自於與統治


高層的直接連結與因而獲得的政治上重用保證,但在民主化而使統治高層不論在


同黨內或各黨間均快速更迭的當下,此一制度因為已無法保證仕途卻反而使人貼


上避之唯恐不及的政黨標籤而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動物農莊》裡拿破崙等取代


人類居於統治地位的豬們最後改說「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而最終與壓迫


動物的前統治者完全地同化,不斷地學習人類的衣著與刀叉等飲食文化卻將許多


動物送往屠宰場以換取其擁有諸多奢侈品所需經濟資源,這位乩童家庭出身的學


運領袖自視其出身卑微故而不斷地試圖將自己改頭換面以符合其自認為較高尚的


儲君地位,故而有意識無意識地不斷抄襲與套用去脈絡化的國民黨史觀與自我感


覺良好的「國際觀」論述以便為自己的儲君地位塗抹脂粉而虛構某種統治正當性


,其看低自己出身卻又羨慕與仿效過去被認為是屬於上流社會的「國際觀」論述


等種種作為,可謂是某種「上流美」心態,卻遺忘了原本學運世代所應也所能代


表與實踐的有自信的台灣社會反思力量,也忽略了在民主時代,統治者自己虛構


的統治正當性論述只會帶來聽多了統治者自我美化言語的台灣人民的反感,更忽


略了在民主時代政治人物正當性的唯一來源是人民對其為人民謀福利的熱忱與實


際成果的肯定。



  因此,當原本的被統治者向統治者爭取權利與權力而最終成為統治者,固然


不必要情緒性地推翻一切既有體制建制,畢竟,許多內外既有體制建制有其複雜


而牽一髮動全身的歷史脈絡與各方利益平衡糾葛,過激的改變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甚至造成社會動亂,但是也不必要在上流社會比較美的心理影響下全然採取令人


民反感的各種「國際觀」論述之類的統治正當性論述來向壁虛構自己的另一種新


「神聖家族」的統治正當性傳承。知識份子有國際觀以孤芳自賞是一種可愛的矜


持,但當與社會人民互動,知識份子的國際觀唯有用於彎下腰來協助人民理解國


際情勢並用於為人民謀求切身利益的老成謀國作為才能為自己贏得正當性,否則


終究只是一種試圖為自己的正當性塗抹脂粉卻益顯蒼白無力的有害無益的虛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