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從台灣民間宗教與民俗文化演進史初探清初渡台前夕漳泉等閩南粵東各地各族群互動情勢及其可能民族誌歷史源流與其來台之後可能流變——兼論上古時代中國北方各民系之融合遞變與神話傳說融匯演化

自從達伽瑪 (Vasco da Gama) 率領葡萄牙海上探險艦隊跨越迪亞士 (Bartolomeu Dias) 於一四八八年發現的非洲南端巨浪滔天的好望角而於一四九八年抵達印度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的遠東航線之後,甫經八十年戰爭苦戰而終於一六四八年獲得獨立地位的荷蘭勢力隨即透過荷屬東印度公司 (VOC) 的海上武裝貿易船隊在一六一九年荷西戰爭海外殖民地爭奪戰期間建立的荷屬印尼巴達維亞殖民地的基礎上展開其在南中國海的殖民統治與貿易利益掠奪,一六二四年,荷蘭商船被逐出元代已設立巡檢司的澎湖之後在南台灣建立了殖民地,並廣招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東各州縣貧民來台佃耕甘蔗與稻米,並在元明之間中國東南沿海漁民來到高屏溪流域等台灣南部地區建立短期的每年冬至前後台灣海峽烏漁汛期漁業作業基地的基礎上建立了烏魚贌稅承包制,並透過與台灣各地原住民部落的地方會議建立鞏固了荷蘭殖民勢力的全島統治權

而大略與此同時,原鄉多為中國泉州和漳州等地的中國東南海盜集團海上武裝劫掠貿易集團也相應興起,包括顏思齊與鄭芝龍等海盜集團往往以台灣中南部各地河口港灣為其海盜集團的落腳聚落;一六六二年,隨其父鄭芝龍於明末接受明王朝招安的鄭成功因為起兵北伐南京清軍失敗而自金廈轉進台灣並在苦戰之後驅逐荷蘭勢力而建立了台灣島上的第一個漢人政權。

一六八三年,熬過三藩之亂的動亂考驗而鞏固了對中國本土各地統治權的清王朝康熙大帝派遣鄭成功舊部施琅領兵攻台。台灣復歸中國本土版圖之後,海禁日弛而面臨人口壓力的中國東南閩南東各地漢族人民也紛紛想方設法越過黑水溝來台拓墾。其中,又以地理上最接近的閩南漳泉兩府的福佬人口移民最眾,而部份源自廣東嘉應州與福建汀州的客家人群也隨著來台拓墾。

距今未久的清代初葉至中葉之間移民來台的閩南東漢族各民系人群移民來台當然也將其故鄉的民間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傳統帶到了台灣各地並因而撫慰了其移民異鄉的艱難與懷鄉。

有趣的是,其間,以泉州福佬移民為主的王爺信仰,雖說起因於唐代五名閩南士子捨身投毒救人而成為五府千歲或起因於唐玄宗時三百六十進士為奸佞所害而為道人張天師誤殺而於死後受封王爵等傳說,然而,閩南一帶直到「開漳聖王」陳元光於七世紀中葉唐高宗時建立漳州府推動教化同化政策之時仍為漢人與閩越族系的畬族等少數民族雜居之地,而考證唐代諸多傳奇也並無相關傳說故事,想來,查閱《舊唐書》與《新唐書》乃至於《太平廣記》等書應該也難以找到相關的記載;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藩鎮割據的唐末王審知建立福建獨立王國閩國之後,同樣屬於閩南地方神祗的海神媽祖信仰才在十世紀左右開始浮現於宋代的相關地方誌記載,而到了南宋,或許由於領土日蹙又面臨北方的金元等遊牧民族帝國的軍事壓力急於向福建各地徵兵徵稅糧,媽祖的官方封爵自十二世紀南宋時起一再高昇,而王爺信仰應該也就在十世紀初唐末王審知建立閩國地方割據政權之後到了十二世紀的南宋時才進一步獲得官方認可追封的。

由此觀之,王爺信仰應該與媽祖信仰一樣原本為閩南一帶的地方信仰,清代地方誌甚至於提到閩南一帶有為王爺建醮建王船而舉村所費不貲者;那麼,與道教的天師和真人等的名號與儀軌體系明顯有所區隔的王爺信仰的真正歷史源流與其民族誌源起為何呢?

國際間的許多研究已指出台灣為南島語族的發源地,而由馬祖亮島人等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台灣南島語族原住民可能源自中國東南的閩越族等古百越族人群個人認為,源自中國東南古百越各族的諸多部落透過航海遷入台灣並在因地理隔離獨立演化而進一步地異地種化 (allopatric speciation) 而成為南島語族,其隨後並從台灣搭上特有的雙體雙桅獨木舟出發向南北太平洋與印度洋各地島嶼遠航拓殖。而由於平埔族各族的農耕技術明顯地較高山族各族先進許多,而許多研究也認為高山族各族乃於六千多年前移居台灣,而平埔族各族則大約是在兩千多年前移居台灣,而公元前四世紀末楚敗越而後公元前三世紀末秦滅越,越王族之後一支入閩與閩越各族整合建立閩越國而越王族之後另一支則退入浙南與甌越各族整合建立東甌國,其後,閩越國與東甌國於公元前二世紀末先後亡國併入西漢王朝,從越國滅亡而越王族貴族軍政勢入向浙南甌越領地與福建閩越領地退卻之時勢必造成浙南的甌越部落與福建至東的閩越部落的政治軍事壓力與領地人口膨脹壓力而可能出現從越國到甌越到閩越族各部落的出海遷徙浪潮,而隨後的東甌與閩越亡國而北方漢人移民增加也勢必造成浙南至東一帶古百越諸部落的人口壓力與向海外航海遷徙行動,故而,個人認為,高山族各族可能是較早期的新石器時代就移居台灣的古百越部落,而平埔族極可能是在戰國時代到西漢之間航海遷徙台灣的主要應為閩越族的經過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的大規模技術交流而擁有較先進農耕等技術水準的古百越部落;而留在閩南和東的閩越族古百越諸部落在歷經三國時代到南北朝再到五代十國的漢化同化與文化融合嘗試之後,一如中南美洲印地安部落的大地之母等信仰在西班牙殖民者帶來天主教信仰之後紛紛融合於天主教的聖母信仰,源自越國乃至於東甌國和閩越國的巫覡宗教就可能透過與道教多神教信仰的整合而出現了具有唐明皇等漢人歷史角色的王爺信仰,而可能源自閩越族女性海神信仰的媽祖也就以捨身救人的聖母形象融入了漢民族的道教海神信仰;畢竟,閩北的福州也有複雜的白馬尊王信仰,而白馬尊王信仰包括了捨身除鱔妖的漢代閩越王郢第三子寅、唐末建立閩國的王審知以及各地境主大王(同於各地王爺?!)與海漂神像等共三種類型的白馬尊王,其中更是直接地保存了對古閩越國王族為了拯救人民而捨身封聖的祭祀信仰,其他境主大王類型的白馬尊王可能源出於此,而王審知入閩治閩開國稱孤的白馬尊王類型則顯示了王審知勢力試圖與當地閩越族人民進一步整合以俾統治的宗教融合嘗試。故而,與源自閩越王第三子捨身封聖的白馬尊王一樣,泉州起源的閩南王爺信仰也可能源自閩南山海之間閩越族諸部族自各的社神部落神乃至於著有功蹟的部落領導人的地方神祇信仰經過漢化與道教化而終於成為王爺信仰,而王爺信仰與媽祖信仰源自古閩越族的巫覡宗教與海神崇拜的推論,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具有漢人建政閩南背景的開漳聖王信仰在台灣的祭祀香火遠不如可能源自古閩越族巫覡宗教而與漳泉等閩南東各地與閩越族漢化關係密切的當地人民以及其來台移民關係較為緊密的王爺信仰和媽祖信仰。

此外,至今流傳的源自福佬移民的歌仔戲,最受喜愛的戲碼至今仍然三國故事以及五代十國期間王審知建立閩國使得閩北尤其閩南各地加速漢化之後的楊家將和薛平貴等唐宋之間故事,乃至於十二世紀媽祖與王爺信仰開始受到南宋官方承認期間的岳飛等故事,卻較少聽說明清故事名戲,而或許由於理解部份貧苦漳泉民眾如大海盜蔡牽般出海討生活而走上海盜之路,過於歌頌戚繼光等討伐海盜將領可能反而在農閒廟會演戲時徒然引發傳統農村社會的階級對立情緒,靠海的泉廈歌仔戲竟然只有不斷搬演的媽祖故事而甚至聽說戚繼光故事,或許也可以佐證與歌仔戲劇團表演機會極為相關的王爺信仰與媽祖信仰一樣,歌仔戲等閩南民俗文化活動也與古閩越族民俗與宗教文化的漢化融合與轉化保存有著類似的民族誌民族史演進脈絡。

同樣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是,福佬語除了以具有中古音特色的唐代官話為其骨幹之外,是否保存了古百越民族古閩越語的成份,尤其是除了當地物產與山川地名的古閩越話名稱的漢化轉化之外,是否存在如稻米之類更古老而中國各地常見物產或動詞或語法仍保留有古閩越語成份,乃至於其與南北太平洋與印度洋各地南島語族語言是否存在某些相似性,應該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此外,一六八三年清王朝將台灣納入版圖之後,初期實施劃定蕃界並禁止漢人移民的政策以防明鄭遺民在台灣祕密集結反抗。而後在參與平定朱一貴之亂的將領藍廷珍堂弟藍鼎元等漳浦政團等官員的強力主張下方才逐步部份開放移民台灣。個人認為,出身漳州漳浦的藍鼎元等漳浦政團官紳恐怕是在當時漳州人口壓力上升的情勢下才提出開放移民台灣的主張的,其間除了清中葉以後中國各地人口快速增長而人口土地比開始進一步失衡的大趨勢使得山多田少的閩南漳泉乃至於東潮汕各地人口推力快速上升之外,當時閩南東各地由於客家人群也因人口激增而開始移民開墾漳泉與潮汕各地原本做為類似中世紀封建時代歐洲土地制度中的公有林地的山林地帶乃至於仍保甶畬族部落習俗的山地閩越部落傳統獵場的部落山林領地而使得各地均出現了「土客衝突」,本可做為人口激增下遇到荒年時的生計緩衝的山林地帶的開墾除了進一步推升人口成長之外也使得本就山多田少的漳泉潮汕各地一遇荒年就如一八四五年愛爾蘭馬鈴薯饑荒時不得不大量移民北美等世界各地英國殖民地般地必須尋找台灣或者東南亞各地做為其逃荒之地而久之遂產生了向台灣與東南亞各地移民謀生的地方傳統了,而在大陸本土則在東靠近嶺南的山地地區另行建立了與潮州分隔的包括客家祖源梅縣在內而包括眾多客家人群的嘉應直隸州。影響所及,除了施琅以平台之功向清王朝建言不要開放包含許多客家人口的潮惠兩州人民移民台灣之外,在台灣開發史上,閩客械鬥也因為大陸原鄉「土客衝突」的情結影響而在台灣兩族群交界地帶經常性地爆發。

而事實上,根據二十一世紀初的基因遺傳學研究,汀州一帶客家民系的父系血統除了北方漢人血統之外也有著許多屬於故地位於鄱陽湖一帶的古百越揚越干越族系侗人 (6.8%) 的血統以及屬於古百越閩越族系畬人 (13%) 的血統故而,可以推測閩粵一帶客家民系的祖先乃是源自五胡亂華而晉室南渡時隨之南渡的僑置郡縣北方士族與一般民戶,在僑置郡縣隨著南朝史而撤銷土著化後,王謝等僑姓世族大族找到了與吳姓世族合作的策略,但其他缺乏土地的士族乃至於一般民戶極可能只好與落腳地江西北部的古百越揚越干越族系而歷經戰國時代吳越楚等國統治的漢化或半漢化侗人進行土地水源與農耕技術交換而形成客家民系的起源甚至客家人群至今仍於本應屬於年度家族團圓互訪節慶的農曆年節期間舉村合唱山歌來紀念女媧煉石補天之功的天穿日由於女媧信仰可能與屬於三苗之後的苗瑤語系的楚人在雲夢大澤一帶產生且往往在《楚辭》中有所記載的信仰有關隨後經過秦併天下以及兩漢時期同化之後而在東漢時起成為漢人共同的宗教信仰傳承之一客家先民在南渡之時可能有與溪人等部份屬於苗瑤語系的漢化或半漢化部族進行土地水源與農耕技術交換而發生融合現象而由於楚人自西周時起的漢化極早並在春秋之初兼併了屬於北方漢人的漢水和淮水流域的隨國、唐國、曾國和息國等周初封建時征服融合河南中南部乃至於湖北北部一帶的與楚人血緣關係密切的屬於苗瑤語系的三苗部落而建立了做為周王室防範血緣接近楚人的三苗各部勢力以及便於控制獲取銅綠山等湖北銅礦資源的南疆屏障的數十個諸姬姓小國《左傳》便曾記載「漢陽諸姬,楚實盡之」),這部份苗瑤語系血統在基因遺傳研究上就不無可能因此被計入兩晉之際南渡的本有苗瑤語系楚人血統的河洛河南一帶北方漢人血統畢竟隨著戰國以後秦國多次征楚而甚至攻佔位於湖北的郢都,戰國末期楚國國都與領土核心早已遷往河南中南部的陳郢和安徽中北部的壽春而最後在壽春為秦所滅,而考察客家人群的郡望堂號,也往往也與戰國末期河南中南部與安徽中北部的郡縣有關此外,屬於古百越揚越族系的干越於西周初期建立方國,就極有可能是受到其東方的周大伯之後的吳國建國與其北方的周初封建與周公至成王康王時期多次東征封建時征服融合部份三苗部落而建立的河南中南部經安徽中北部至漢水流域的漢陽諸姬的封建建國影響,仿效學習其國家封建官僚與軍隊建制而統一周邊的揚越部族甚至部份鄰近的苗瑤語系三苗部落而建立干越族系的方國!隨後,入唐前後揚州西側的江西北部的客家人群其中一部份隨著僑置郡縣的撤銷與土著化而在地化,另一部份則可能不願意土著化或者因為人口成長壓力而再度南遷南嶺梅縣汀州一帶拓墾並因而與當地的古百越閩越族系的漢化或半漢化畬人進行土地水源與農耕技術交換並最終融合而成了現今客家民系的主流。

此外,若由地理條件與異地種化來考察走出東非稀樹草原後人類大遷徙的亞洲南部遷徙路徑足跡與中國南方主要民系的起源,應該可以合理推論,包括夏代始祖與建立周王國的姬姜同姓(姜者羌也)始祖的諸羌部落應該是由曾在使用馬具與馬車的亞利安部落入侵前建立印度河文明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的可能混合了當地早期智人人種血統的現代智人南方人種由阿薩姆—藏南縱谷—緬北山地的雅魯藏布江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帶的高山谷地縱谷北上進入康區至川西一帶而成為諸羌始祖並隨後經四川而擴散至陝西甘肅一帶,而約與殷墟同時期的川西三星堆文明具有詭異斜眼與長耳的奇異臉形的黃金面具便有可能是源自養羊的古羌人巴蜀青銅器文明羌即為養羊之人之意)的山羊神崇拜禮器,而現代智人南方人種在進入今天的泰國而種化出現苗瑤語系之後,苗瑤語系則經泰北北上到雲貴高原再進入兩湖流域就形成了炎帝—尤的九黎族而成為後來的三苗諸部族的始祖。位於雲貴高原東側餘脈的兩湖與四川貴州交界處山區的川東湘西土家族則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支,可能就是經川西縱谷遷徙北上的漢藏語族藏緬語系諸羌部族的同屬藏緬語系的向東遷徙親族。

而由體質人類學觀之,三苗經雲貴高原演化而成,由於雲貴高原的高海拔與低氣溫,在當地生存的現代智人部族勢必要減少易於散熱的黑色素而轉為白色膚色以及演化出較高壯的體形以提高體積對體表面積比而減少單位體重因散熱而來的產熱能量需求才能夠生存下來,故而雲貴一帶的苗瑤各族乃至於三苗族裔膚色也往往偏白而身材也相對較為高壯,而經阿薩姆—藏南—緬北山地的雅魯藏布江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帶的高山谷地北上進入康區至川西一帶的諸羌則由於在熱帶與亞熱帶茂密叢林裡生存遷徙,一則身材可能還是相對高壯以適應高山谷地氣候,但二則也由於在茂密叢林裡生存而不可能擁有過白膚色而易為巨蟒等猛獸辨認獵食而可能趨向暗黃色膚色,至於在越南北部至廣西廣東遷徙至江西、福建、浙江與江蘇南部和安徽南部的古百越族系則由於遷徙沿途地理地勢多屬平原和丘陵或者地勢不那麼高山峻嶺的峽灣型谷地,故而膚色偏黑而身材亦相對矮瘦以利於在溼熱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裡散熱生存。

而中國上古史的關鍵性傳說事件也就是往往被中國上古史研究者視為同一事件的不同記憶與歷史文化政治詮釋版本的炎帝與黃帝阪泉之戰以及尤與黃帝涿鹿之戰,則有可能是與商王朝同屬現代智人北方人種的阿爾泰語系部族南下進入華北平原時與由而已然佔據河南各地而各部族持續拓懇華北平原的屬於苗瑤語族的九黎族部落發生的長時期戰爭,由於屬於現代智人北方人種的阿爾泰語系黃帝部落學習使用了可能源自現代智人北方人種的印歐語族的騎馬與馬車等機動作戰工具技術(傳說中的指南車),一系列長期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九黎族退出華北平原的河北、山東和山西而僅保留了淮河上游山地地帶的河南中南部與安徽中北部一帶而成為三苗始祖,往後並在春秋戰國時代隨著楚王國的崛起與征服漢陽諸姬姓小國而再度受到同屬三苗部族的楚王國納入統治,部份留在河北、山東和山西的苗瑤語系九黎族部落則受到黃帝部落的統治同化。

可以合理推論的是,極有可能,一如遷入塞內的阿爾泰語系鮮卑部族建立了北魏之後隨即遠在北魏孝文帝推動漢化政策之前就為了防範北方新興的曾臣屬於拓跋鮮卑的阿爾泰語族柔然帝國的勢力繼續向其南方的北魏統治的華北農業地帶而在故都平城(山西大同)建立了懷荒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等六鎮軍事重鎮,六鎮的鮮卑軍功貴族與鎮民後來因為在北魏遷都洛陽後地位復又下降不如其他遷都洛陽的鮮卑世家大族,而鮮卑裔軍戶的待遇更是低落直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漢人王朝時期的戍邊徵發漢人士兵苦役,一如盤庚為了解決國都內的貴族爭權等動亂以及尋求較穩定的國都而遷都都面臨貴族國人的強烈反對而必須接連發布《尚書‧商書‧盤庚》共三篇說好說歹才說服貴族國人接受遷都的事實,也一如在擊潰可能與後來的腓尼斯人有關的閃語族海上民族希克索斯人 (Hyksos) 與其所引入埃及的閃語族各部族所建立的中王國時期古埃及王朝之後再度如古王國時期般統一上下埃及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早期的法老阿肯那頓 (Akhenaten) 與王后娜芙蒂蒂 (Nefertiti) 推動遷都並推動改以地方太陽神阿頓 (Aten) 為唯一太陽神的一神教宗教改革以試圖壓制取得愈來愈多貢獻給阿蒙神廟的土地與財富而政教影響力日益擴張的底比斯阿蒙祭司階級等舊貴族勢力但卻最終不但宗教改革失敗且被繼任者下令從埃及所有神廟刻除在阿肯那頓死後繼續推動阿頓一神信仰的王后娜芙蒂蒂的姓名,六鎮軍戶與軍功貴族最後終以反對漢化政策為名發動兵變釀成「六鎮之亂」,六鎮之亂連帶引發了北魏帝國統治的華北各地一系列民變動亂,北魏帝國雖然依賴軍事強人爾朱榮勉強鎮壓六鎮兵變與各地民變動亂,但北魏帝國內部動亂紛起而南朝梁又試圖北伐的內憂外患壓力紛至沓來下,爾朱榮復又試圖專擅朝政而使得北魏帝國從王朝政權軍政高層到基層胡漢社會乃至於各地部落塢堡的各路胡漢軍事勢力的種種內部矛盾分裂日益深化擴大,北魏最終分裂為由鮮卑化漢人高氏掌握實權的東魏與由鮮卑族宇文氏掌握實權的西魏其後,在柔然帝國受到隨後新興漠北的突厥帝國的攻打而崩潰瓦解之時,北魏分裂後由宇文氏於爾朱榮之亂後摧拓跋元氏宗室逃出洛陽倉皇出亡西走而掌握實權的西魏由於建都自東漢三國以降已成為農業經營相對困難的邊緣地區長安且建國之初軍事力量等綜合國力遠不如控制洛陽一帶中原富饒之地的東魏而屢受高氏控制的東魏逼迫因此自然高度忌憚突厥強悍而不敢救援入朝求援的柔然殘部而竟然只能將之交給突厥大使而任其將其盡數屠殺,於是,一如一世紀末被東漢帝國的竇憲等將領接連擊潰後只得一路輾轉西遷進入歐洲而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北匈奴殘部各部族,殘存的柔然部落也就只能沿著中亞草原地帶輾轉西遷,隨後遠在蒙古西征建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之前就遠遷來到黑海北岸的烏克蘭黑土草原欽察草原)建立了阿瓦爾 (Avars) 部族帝國,並因而造成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南部斯拉夫的民族大遷徙壓力來源同時也成為經年累月對歐洲各地的日耳曼諸部族國家造成強大外來威脅的壓力來源,同樣地源自新石器時代遼河文化而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黃帝部落集團在取得對炎帝—蚩尤部落集團戰爭的最終勝利並得到炎帝—蚩尤部落集團各部族的臣服,但黃帝部落集團與炎帝—蚩尤部落集團也就藉此藉機關閉了諸狄等其他阿爾泰語族部族南遷華北平原各地的地理孔道。

其後,隨著漢藏語系諸羌系的夏王朝的建立,以及隨後阿爾泰語系的商王朝和屬於漢藏語族諸羌系的周王朝的相繼建立,由阿爾泰語系的黃帝部落集團、苗瑤語系的黃帝部落集團與漢藏語族隨夏周東遷的諸羌部落在華北平原各地長期地混血融合便形成了華夏民族漢民族從此之後,漢民族至今依然自稱「炎黃子孫」但也由於混血之後且掌握了年雨量適合農業沃土的華夏民族漢民族關閉了與或游牧或半農半牧部族之間尤其是氣候異常的荒年期間的人口流動與貨品交易管道,周邊各民族尤其是北方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支系、突厥語支系和滿—通古斯語支系的各部族與漢民族之間的互動也就經常地處於長時期的戰爭狀態,而漢民族最終也往往必須採用如明代與北元分裂後繼瓦刺之後崛強漠北的蒙古韃靼土默特部大汗俺答封貢互市以開放雙方交易各種生活必須物資乃至於奢侈品的策略來緩和這樣子的根本性衝突根源。

由此也可知,屬於苗瑤語系的三苗各部族血統極有可能自遠比夏商傳說時代更屬於神話傳說時代的黃帝時代就已經被融合而納入北方漢人的血緣傳承裡了,而現今雲貴高原上的刀耕火種的苗瑤語系苗族至今仍保留了舉聖火祭拜先祖蚩尤的祭尤節,而同樣生活在雲貴高原上但屬於藏緬語族諸羌的彞族部族可能受其影響也保留了祭火節的傳統,進入兩湖雲夢大澤湖岸沼澤平原地帶而後又北上河南等華北平原各地的苗瑤語系九黎三苗諸部落學會使用牛來協助耕種應該也是合理而可以想像的,二者均與以牛為圖騰且知道使用火器的傳說人物炎帝—蚩尤所代表的部落領袖形象相符合。

而就在九黎—三苗各部族勢力受到應屬於源自遼河文化的阿爾泰語系民族的黃帝部落集團的軍事挫折與領地排擠壓力而部份接受黃帝部族集團統治同化而部份則紛紛轉而南下遷徙之際,可能與三星堆文明的青銅器文化同屬漢藏語族諸羌部族且早已進入河南與山西南部開墾而可能曾與屬於苗瑤語系的炎帝—蚩尤部落集團合作抵抗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黃帝部落集團勢力擴張的漢藏語族諸羌系的夏部落集團勢力則趁機集結坐大而最終建立了夏朝,夏始祖大禹治水而至積石山黃河源的傳說就可能與夏系諸羌部落的灌溉技術發展與先祖乃為源自鄰近積石山黃河源一帶而甚至可能曾探訪積石山的諸羌部落有關;而屬於阿爾泰語族的黃帝部族勢力則沿著華北平原南下河北、山東與淮河下游的江蘇北部並在各地演化成為諸狄、東夷、萊夷和淮夷(戰國末年出身本屬商王族微子啟所封宋國而後為楚國所併的今徐州一帶沛縣的漢高祖,就很有可能是地處淮水下游蘇北平原而自古以來長期經常受到自淮水上游河南中南部與安徽中北部的苗瑤語系三苗部落邦順淮水而下侵略移徙的阿爾泰語系淮夷後裔才會產生斬白蛇起義的偉人傳說)等部族並成為具有遠程貿易能力尤其是東海貿易能力的商王朝的始祖。而在夏王朝部族失去中原領導權而殘留的夏系諸羌部族四散在中原各地接受新興的商王朝宗主權以謀生存之後數百年,陝西南部西土羌系的周王國在姬姜同姓整合了以諸羌為主的採取封建農奴制的諸多西土部落進攻因攻伐同族系的人方東夷族諸部復又生活奢華而導致內政外交爭議不安的貿易城邦集團「大邑商」的商紂王 (《左傳》便曾記載「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可能從陝北阿爾泰語系或印歐語系遊牧部落學習了鎔點較高而硬度韌性較好的鐵器農具與兵器的周王朝擊潰了仍然主要使用青銅器兵器的商王朝,並因而開啟了周初封建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嘗試,周初封建實際上乃是學習、沿襲以及擴大商代的封建制度而來,商代的早期封建制度除了可以分封女性之外,也在大量分封商王朝同姓諸侯之外分封了部份的夏王朝後裔國家以確立商王朝的宗主權和中原地域權力繼承合法性與正當性並藉以穩定周邊部族國際情勢以及安定人心,商王朝的封建制度也分封了楚國和東夷諸國等有助於商王朝掌握相對較遠方一些的周邊國際情勢的相對仍處理部落邦國家的諸侯國,而隨著周王室的東征,可能與周王朝部落集團同屬諸羌各部族為主的許多西戎部落當然也就隨著周王朝的東向武裝拓殖而進入中原各地拓墾,而周王朝使用的漢藏語系羌語官話也就在不斷融合了阿爾泰語系商語等語言成份之後成為與原有的羌語迥異的漢藏語族漢語支系,除了功能與意義尚未明確化的二里頭文化的諸羌系夏王朝陶文之外,與夏王朝同屬諸羌系民族的周王朝在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商王朝甲骨文與青銅器上金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建發展周王朝的文字書寫系統,應該就是原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支系的諸羌系姬姜同姓民族所建立的周王朝的語言與文字書寫系統受到來自屬於北方阿爾泰語族商王朝商語的語言與文字書寫系統的廣泛深刻影響的明確證據此一推論應該也可以明確解釋商周至先秦之間周王朝姬姜同姓部族原本使用的據研究接近川西康區青海一帶嘉絨羌語的漢藏語系藏緬語支系部落羌語古漢語是為何與如何產生音變乃至於語序等語言結構的變化與多元分歧化並從而演化成為極為不同的漢藏語系漢語支系,其後,漢語系也在周王朝之後正式成為華夏民族的共通語言並隨著華夏領域的不斷擴張與同化融合更多語言習俗迥異的部族而產生了中古音音變等時代性與地域性聲調變化以及諸多的地方方言系統。

事實上,經常以龜甲獸骨占卜而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商王朝,建國之初的湯部落與伊尹部落聯盟集團之中,伊尹本身應該即為身兼王權宰相的神權大祭司,並商湯王逝世後續任其長孫太甲的宰相——商王朝並無明確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而往往在父死之繼之外尚有兄終弟及等目的應在於確定國有長君的繼承制度,但如此也可能造成繼承權不夠明確而容易造成王室相爭而為內外勢力分化利用——但如此一來對於商王朝政權核心的湯部落的統治權力自然造成了威脅,而擁有大祭司神權勢力支持的伊尹部落自然也不會甘願受湯部落的排擠而退出商王朝政權核心,於是,據《竹書紀年》記載,在太甲即位在一系列應該包括太甲試圖申張王權與建立中央集權行動在內的商王朝部落聯盟集團的湯部落與伊尹部落各自依恃王權與神權勢力的明暗激烈鬥爭之後,伊尹放逐太甲於位於今日河北的地近東夷的桐之宮,數年後可能由於伊尹部落的神權勢力無法完全控制商王朝部落聯盟集團而只得與太甲妥協迎回太甲,也可能如《竹書紀年》所言太甲潛回首都並殺了篡位的伊尹上古民智初開時期的王權與神權鬥爭在中原大地上以王權戰勝神權並從此得以控制利用神權做結,但太甲仍然無法獨力有效節制商王朝部落聯盟集團的內部權力鬥爭遑論在商立國未久之際勢必必須不時面對與處理仍然散居中原各地而隨時可能蠢動的夏系諸羌部落等潛在外在威脅,故在據《竹書紀年》所言的伊尹死後國中大霧三日不止而人心不安之後,太甲只得詔命改立太甲的兩個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尹部落勢力與神權大祭司地位,伊陟隨後並曾在帝太戊時與同為神權大祭司的巫師巫咸一起擔任商王朝的宰相,而終商王朝之世也持續保留了對伊尹的祭祀。

西周末年周幽王時齊國等東方諸候國又因掌握在地的漁鹽之利而日益富庶強大不再需要依靠鎬京的軍事力量以維持其武裝拓殖領地故而對於烽火勤王不再那麼熱心,甚至如《詩經‧小雅‧大東》所書寫的,深深不滿於來自鎬京「粲粲衣服」的京官世族「西人之子」來到東方諸候國之後只會一再索求各種名目的貢賦卻使得「東人之子」只能「職勞不來」而在富有農業與漁鹽之利乃至於東海貿易利益的小東、大東各地建國的東方諸候國卻反而往往因周王室的貢賦與軍事支援需求而弄得國困民乏而民怨迭起——事實上,第四代周王周昭王時在成周召集王師六師與各諸侯國的龐大軍隊在威服淮水下游徐州等地的與商王朝同屬阿爾泰語系的東夷和淮夷各部族邦國家並迫使其入朝承認周王朝的宗主權之後周昭王還更進一步動員大軍周王室與東方諸侯國等各諸侯國的大軍三度南征征伐荊楚江漢一帶的苗瑤語系三苗之後的楚國等部族國家,最後勞民傷財卻成就有限,周昭王第二次南征時據《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第三次南征時周昭王竟然由於史書記載各異而隱諱不言的原因死於漢水之中而「南征而不復」,而到了周幽王祖父第十代周王周厲王之時則更因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國用不足,不得不採取專山川之利的經濟政策並設置衛巫監謗,卻因此引發社會不滿與鎬京國人暴動,最終周厲王奔而由共和伯攝政,史稱「共和行政」。可能因寵幸褒姒而改立褒姒之子為太子也可能因為試圖壓制可能與諸羌等西戎部族勢力有所聯絡的宜臼外祖父姜姓申侯的外戚勢力在宜臼即位後可能挾西戎自重專擅朝政而周王室權力旁落申侯畢竟為源自西戎諸羌部族之一的姜姓申戎而後受到鎬京西周王室分封於鎬京以西的諸羌系西戎部族勢力——終究,周厲王之子、周幽王之父周宣王號稱中興時唯一無力取得外戰爭勝利的地緣政治對手就是西戎,周宣王晚年征討姜戎等西戎諸部時調動了徵發自包括漢陽諸姬小國在內的江漢一帶諸侯國的南國之師,但南國之師最終卻兵敗於千畝之戰而盡滅於姜戎領導的西戎游牧民族軍隊而根據《國語‧周語上》所記載,「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而周宣王透過「料民」的戶口普查編戶齊民來跳過井田制和封建制度而針對日益增加的人口進行徵兵派糧的具有強化中央集權傾向的政策舉動更是進一步加深激化了東方各諸侯國對宗周鎬京周王室的積怨與疑慮,而周宣王即位執政之初即干預周公之子伯禽分封於小東的魯國的繼承並廢長立幼而引發了魯國的內亂,周宣王即位之初干預魯政的目的可能在於試圖掌握在東方諸侯國之間頗有影響力的魯國的軍政影響力來節制東方諸侯國並迫使東方諸侯國持續為其爭討北方獫狁、南方荊蠻與西方西戎的軍事冒險出錢出力,卻反而造成宗周鎬京的周王室聲望下降而東方諸侯開始多有違抗王命之舉,畢竟,周初封建兩百餘年後,東方諸侯國在地化統治日益鞏固,姜太公之後分封的齊國享有漁鹽之利與東海貿易利益,召公奭分封的燕國享有華北平原北部與遼東半島的農業沃土與東北貿易利益,不論是否為姬姜同姓諸侯東方諸侯國均早已無心參與位於西土的宗周鎬京周王室在西方與北方所費不貲的昂貴軍事冒險了,周宣王可能因此而對鎬京周王室對東方諸侯國的實際影響力大不如周初封建之時感到極度灰心失望,並可能因此而為其太子周幽王選擇與諸羌系申戎等西戎西土部族勢力有所聯繫的姜姓申侯之女聯姻並以申侯之女為王后而申侯外孫則自然成為周王室封建禮制下的法定接班人冀望藉此有助於穩定鞏固千畝之戰敗於姜戎後宗周鎬京周王室勢力在關中西土的政權生存沿續——不論如何,自陷繼承權爭奪戰爭的無道周幽王最終亡於姜姓申侯所引入的犬戎勢力,犬戎攻入鎬京一路劫掠戰利品做為依協議支援申侯扶立外孫周平王宜臼奪回王位的報酬之後,西戎各部族在依約出兵支持申侯與周廢太子宜臼攻下鎬京爭位之後並未依約退出關中回到原放牧地區卻反而相繼移徙本屬周王室王畿的關中各地各自據地發展,因犬戎攻入京城已然殘破的宗周鎬京備受威脅已不再安全故也不再適合做為周王朝的國都,周平王與申侯最終只得東遷成周雒邑依附成周八師(殷八師)重新建國,中國各地由此陷入了其後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百五十年的反覆戰爭。

周平王東遷而周王室衰落後,南方的楚國已有能力在春秋時代楚莊王時趁著攻打佔領湖北北部與河南中南部各諸侯國時「觀兵於周疆」而在洛水上向成周雒邑陳兵示威並過問周室九鼎之輕重。中原一帶的東方諸侯國由是感受到周王室東遷衰落之後東方中原各諸侯國群龍無首而荊楚強悍崛起而隨時可能北上征服列國問鼎中原的龐大壓力,齊桓公等東方諸侯國之中政經軍力量強大的霸主由於在兼併了諸多周邊諸侯國以進一步強化國力之後轉而「尊王攘夷」以霸主地位協調北方各諸侯國的勢力共同抵抗荊楚的戰爭壓力,其中,最早崛起的齊國或許乃由西土姜太公部落轉封於東夷和萊夷勢力強大的大東山東半島一帶,姜齊在齊桓公後內亂不斷,最終由據說是神話傳說時代東夷部族領袖舜帝後裔所建陳國分支而來的田氏大夫篡位取代姜氏齊國而建立田氏齊國,相反地同為自西土分封而來的姬姓晉國,由於其封地在歷史上是諸羌系的夏王朝故地周邊而可能在夏王朝覆滅後本就有較多諸羌系部族邦國家,姬姓晉國在同屬諸羌系的夏故民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由諸羌系周王族分支統治的國家自然比起齊國在商故民與商同系東夷萊九領起上建國易於穩定,於是,在齊桓公之後,晉國長期地擔任「尊王攘夷」的姬姓同宗霸主,並屢次在與晉楚爭霸的強權戰爭之中捍衛東方諸侯國的生存,晉國並曾扮演阻演秦國勢力東出潼關奪取領土爭霸中原野心的角色,除了晉國本來就比較接近秦國以及楚國覬覦的河南中原地帶之外,晉國分封建國於同屬諸羌系的夏故民故地之上而易於建國與鞏固內部以俾統一力量向外發展應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春秋晚期掌握晉國實權的六家大夫之中魏韓兩家屬於姬姓另外四家之中,智氏、范氏和中行氏起源於神話傳說時代的東夷族系帝堯後代而趙氏起源於商王朝親近東夷族系的嬴氏,戰國初年三家分晉時,最後得以瓜分晉國的三家大夫之中魏韓兩家均屬姬姓,應該也與此有關。

同樣值得附帶一提的是,神話傳說時代東夷族系的帝堯部落集團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地區,帝堯又被視為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部落集團邦國家,可以合理推測的是,原本活動範圍除了遼東與遼西之外僅及於華北平原的山東半島的與黃帝部落集團且屬阿爾泰語系的諸東夷與淮夷部落在黃帝部落集團取得對屬於苗瑤語系九黎三苗部族且與向東移墾藏緬語系諸羌部落結盟的炎帝—蚩尤部落集團除了向南發展至淮水下游之外也向西發展至當時可能仍有許多諸羌系部落乃至於炎帝—蚩尤部落集團殘存部落的山西中南部,帝堯部落集團並可能與發源於今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與遼寧南部的媯水燕山一帶的同屬阿爾泰語系的帝舜部落集團具有長期的部落聯姻結盟關係,故而留下帝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的神話傳說,畢竟,連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儒家正統經典《孟子‧離婁下》均曾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而中國史書上關於帝舜學習耕種、製陶與捕漁就有可能是原本位於農牧交界地帶而有著較多游牧民族習俗的帝舜部落集團的定居農業化過程的無文字時代的荷馬史詩式的神話傳說式集體史詩式歷史記憶記錄,其後,可能由於處於農牧交界地帶的帝舜部落集團試圖進一步南下移墾而與帝堯部落集團發生土地水源等利益矛盾衝突,也可能由於帝堯部落集團面臨周邊山西中南部的諸羌部落乃至於炎帝—蚩尤部落集團遺留下的九黎—三苗部落的包圍壓力時出現控制力下降而受到壓迫的現象,從而或透過改承認帝舜部落集團宗主權領導權的方式引入帝舜部落集團的軍事等力量來維持帝堯部落集團的領地不受諸羌侵奪,或因相對於帝舜部落集團之間實力消長的客觀情勢轉變的現實問題而只得轉而接受帝舜部落集團的宗主權領導權,而由於自從周王朝透過周初封建建立封建秩序以俾其同時統治來源族系複雜且迥異的中原地帶與關中西土地帶以及其他秦漢以降歷代王朝建立單一傳承系譜式華夏民族漢民族史觀並藉以建立王朝正統性以鞏固統治正當性等各時代當代史政治需求,中國史書上就同屬阿爾泰語系東夷部族的帝堯與帝舜部落集團之間的霸權轉移也就留下了較為美化史實的「禪讓政治」史觀,但如果改以《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來解釋,則難以解釋為何軍事實力較為強大且占有較富庶農業地帶的帝堯部落集團只因帝舜囚禁帝堯就直接轉而接受帝舜部落集團的霸權而不是興師問罪而甚至向實力較弱的帝舜部落集團全面開戰了,可見,帝舜部落集團的實力在其向定居農業化轉型過程中不斷顯著上升而造成帝堯與帝舜兩部落集團之間的實力出現長時期的漸進消長現象而使得因此而來實力消長所潛藏的兩部落集團間矛盾衝突問題最終必然表面化,應該才是合理的解釋此外不論《竹書紀年》與《山海經‧海外南經》或者《史記》等其他正統的中國史書均記載了舜代堯之後,帝堯後代丹朱乃至於帝堯部落集團周邊的三苗部落均不願接受帝舜部落集團向南遷徙拓墾與取得霸權,故而在史書上留下了帝丹朱不服帝舜而與周邊三苗部落結盟反抗而最終導致帝舜部落集團進一步南征南方三苗的「舜伐三苗」並死於蒼梧之野而安葬於湖北九嶷山的神話傳說式部族集體記憶歷史記載,實際上反映的史實則可能是阿爾泰語系東夷族系的帝舜部落集團在取代帝堯部落集團稱霸中原後帝舜部落集團領導人陸續派遣軍隊或使節團南下或鎮壓或會盟以覊糜河南中南部以南至淮水上游乃至於兩湖雲夢大澤及其以南雲貴高原邊緣的苗瑤語系三苗部族以穩定南疆的策略。

屬於阿爾泰語系東夷族系的帝舜部落集團的戰爭能力隨著定居農業化的持續發展而逐漸削弱之後,帝舜部落集團的部落與人口數可能由於乃源自北方媯水燕山南徙拓墾而相對較少,曾與東夷族系的帝堯部落集團有過交手聯姻等競合關係並可能自阿爾泰語系的黃帝部落取得中原部落共主地位時就已在黃河北岸河南北部與山西南部拓墾的漢藏語系藏緬語支系諸羌部落可能就趁機夥同帝堯部落集團殘存部落取代帝舜部落集團的中原部落共主地位而在太行山以西的黃河北岸地區建立了諸羌系夏部落集團為共主的夏王朝。

中國上古史神話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中,五帝最常見的說法黃帝、顓頊黄帝之孫,建立祖宗崇拜與廢止占卜宗教,也鼓勵人民務務開墾田地)、少昊(手執鷹隼而又名「鷙」,以鳥名官,擅治水和農耕,並建立官員主管手工業和農業、帝嚳黃帝長子玄囂之孫,商王朝傳說始祖帝契之父)、帝堯和帝舜大致上應該是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黃帝部落集團相關強大勢力與其文化宗教創制,而三皇的說法包括了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並發明八卦,被視為炎帝—蚩尤部落集團的九黎三苗始祖傳說神話並在其被黃帝部落集團擊敗大量南遷轉變成為盤古信仰而伏羲信仰遂衰)、神農發展農業與草藥醫學,也發現了屬於南方的茶葉)、女媧(水神,大地之母,造人並創婚姻,以竹管葫蘆創造笙簧)、燧人(鑽木取火)、共工(水神)與祝融(火神,被楚簡說為三楚先祖之一,並據傳說曾與商王朝部落集團結盟攻打夏王朝部落集團,而可證夏王朝與商王朝之時屬於苗瑤語系的九黎—三苗部落集團仍有不少部族散落生存於中原地區的南方地域,隨後諸羌系的夏王朝立國後,由於三苗部族與諸羌部族同樣來自南方民系故可能在中原地區南方地域的河南西南部至中南部一帶發生諸羌部族利用霸主夏王朝諸城邦所擁有較為強大的有組織國家軍事力量來侵奪三苗部族領土農田的爭奪並使得祝融部落集團等許多中原地區南方地域的三苗部族轉而與源出東夷族系的商王朝部落集團合作擊潰諸羌系夏王朝部落集團諸城邦的有組織國家軍事力量以求藉此減輕諸羌部族對三苗部族侵奪墾地的生存壓力)則大致上屬於炎帝—蚩尤部落集團所屬的苗瑤語系九黎—三苗部族所創制的神話傳說,而在西周王朝建立封建制度經過春秋戰國時代再經過秦王朝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隨後兩漢王朝的建立過程中,黃河流域華北平原與長江流域的中原地帶農業定居社會歸於統一而開始逐漸浮現建構華夏民族的概念以及認定漢民族定居農業社會與周邊游牧社會具有禮儀等本質性不同的「華夷之辨」概念,而曾經入居中原地帶的阿爾泰語系黃帝部落集團及其後裔與苗瑤語系九黎—三苗部族炎帝—蚩尤部落集團的神話於是開始出現故事史蹟融匯與神話傳說偉人族譜譜系整合匯接的現象,而隨著中原地帶做為相對於周邊游牧民族社會的定居農業社會生產方式與相應政治社會建制的共同生存地帶的確立以及中原地帶定居農業社會部族相對於各自與鄰近周邊游牧社會的互動而言也更易於在同為定居農業社會各部落之間有所互動通婚與文化技術交流融匯,夏王朝的神話傳說始祖大禹與周王朝的神話傳說始祖后稷本屬於漢藏語族諸羌系部族的創世始祖神話等種種神話傳說也就因此不斷地與三皇五帝等本屬苗瑤語系炎帝—蚩尤部落集團的神話傳說以及本屬阿爾泰語系黃帝部落集團的神話傳說出現故事史蹟融匯與神話傳說偉人族譜譜系整合匯接的現象,最終也就產生了經營定居農業社會生產方式,並在經過完整而複雜的融匯演化後逐漸在華夏中原地區產生了以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為中心而衍生發展的相應政治社會制度以及宗教文化建制,並因此使得自稱為「炎黃子孫」的漢民族與漢文化開始出現於人類歷史舞台之上。

《詩經》乃為以周王朝為主的中國北方民族史詩詩歌式神話傳說記載在文字時代以後留下的記錄,其中,《詩經‧大雅‧生民》說明了傳說中的周王朝始祖后稷源出仍具有母系社會色彩故而父不詳的山西西南稷山一帶諸羌系有邰氏部落領袖之女姜嫄,並可能在商王朝擊敗夏王朝稱霸中原而必須規撫夏王朝所屬諸羌殘部而在較往後時代添加其父與商王朝始祖帝契之父同為神話傳說時代的帝嚳,而由於地處華北平原邊緣土地肥沃度等生產力相對不足地帶,后稷部落集團對於開發新馴化糧食作物品種乃至灌溉稼穡耕作技術均有著高度的研究故而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提及后稷曾任同屬諸羌系的夏王朝開國君主大禹的農官,源出東夷的商王朝取代諸羌系的夏王朝之後,為了安撫遺留在境內的許多諸羌部落,商王朝除了以封建制度分封夏之後於杞以安撫夏王朝直屬後裔部族勢力及其眾多諸羌系屬民之外,商王朝同時也在郊祭時祭祀「勤百穀而山死」的農神與屬於夏王朝諸羌系部落聯盟支系之一的農業部族神話傳說始祖領袖后稷,其後或許由於北方氣候轉變以及鄂爾多斯高原寒冷化與草原牧地化的影響,可能也由於夏王朝後期的政治社會動盪使得后稷部落集團部落轉而北上與戎狄雜處另闢部族領地,由是部份陝南一帶諸羌系后稷部落集團的部落於是又轉向西土諸羌系部落的游牧或者半農半牧經濟生產方式而輾轉失其業(后稷部落集團曾經長期開發的農業技術),直到周王室始祖公劉直到古公亶父數代之間歷經了多次戎狄民族壓力而最終遷徙後來到比較適宜農業發展的岐山一帶才又改變受戎狄影響的習俗並恢復與重新發展了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與相應政治社會建制,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妻太姜則為山東一帶受商王朝封建分封的諸羌系姜姓逢國部落領袖之女,太姜不無可能因此透過部落聯姻而將夏王朝覆亡後東方各種新興農業技術再度帶入已轉為半農半牧的西土周部落集團盟主周部落。逐漸崛起為西土強權的古公亶父以商王朝安撫夏系諸羌部落的可能在商王朝擊敗夏王朝之初才添加其父與商王朝始祖帝契之父同為帝嚳的農神部族后稷之後一支的身份重新浮現在商王朝西方自然引起商王朝的警覺,古公亶父之子周王季與商王族聯姻並被封為商王朝的西伯,但擊潰整併諸多西土西戎部族而實力日益擴張的周王季最後仍被已日益轉向嫡長子繼承制的商王朝的商紂王之祖父所殺,周王季之子周文王繼位為西伯而為西伯昌,但周文王同樣受到商王朝猜疑其坐大於西土而將之囚於羑里並於受囚於商王朝時書演《周易》,商王朝並派遣嬴秦氏的先祖中潏為保西垂而率大軍駐防周部落集團東方周邊以戒備之。

犬戎之亂之際與宗周鎬京的周王室同在西土而甚至領地比起周王室的關中王畿更為西方的最重要強大諸侯國是秦國,嬴氏秦國服色尚黑並以玄鳥為其圖騰故其與創世祖先神話故而與創世祖先神話同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王朝同屬阿爾泰語族而甚至可能是商王朝的核心部落集團成員,嬴秦氏由於其先祖為曾任商王朝保西垂抵抗商王朝晚期日益強大的西土姬姜同姓聯盟組成的周部落集團並曾為商紂王帝辛的征東夷大將蜚廉與其子而在牧野之戰與周武王大軍對抗並在牧野之戰後持續抵抗周王室東進直到退至東海濱,嬴秦氏於是在周初封建時被周王室謫戍轉封於西土隴西一帶的天水建立秦國以做為周王室防範西戎部族勢力的西疆屏障嬴秦氏遂在西周時期經由多次殘酷的部落戰爭兼併了其周邊甘肅一帶諸多可能包括許多漢藏語族藏緬語支諸羌系部落以及阿爾泰語系西北各支系部落的西戎之部族而大幅擴大了秦國的領土並於周宣王時被周王室封為西陲大夫犬戎之亂爆發後,曾與各族裔西戎諸部發生過長時期殘酷戰爭的秦國秦襄公敏銳地察覺到周王室在西土衰落後若留在鎬京可能造成申侯引入西戎部落勢力代代專擅朝政除了可能使得更多原已為周王室征服而轉為定居農業社會的關中西土地再度透過西戎控制周王朝朝廷而轉封落入西戎游牧部落之手甚至還可能使得周王室的制度由適合定居農業社會的周禮由於經常性受到周邊犬戎之亂後遷入關中王畿的西戎部落的干預威脅而必須持續安撫申侯等願意合作的源出西戎的諸侯乃至於願意協助周室防務的西戎部落並得周王室的各項制度進一步轉向更符合諸羌系為主西戎游牧部落習俗,凡此勢必均將使得自東方轉封而來且與西戎諸部發生過長期殘酷戰爭的採行定居農業但已吸收不少彈箏搏髀的西戎習俗乃至於有著不少源出西戎諸部族的同化貴族——嬴秦氏繼承人甚至與西戎與義渠等西戎部族通婚結盟——的秦國除了外部受到西戎勢力的包圍威脅之外內部也可能出現裂痕上達嬴秦氏宗室姻親乃至於自天水開始就高度參與嬴秦政權建構的西戎等部落成份混雜不一的老秦世族的高層權力爭奪甚至於試圖篡位的政權不穩定現象,反而不如由秦國出兵護送周平王出潼關到成周雒邑依附成周八師重新建國,畢竟,如此一來,在東方姬姜同姓諸侯鞏衛下的周王室反而更可能有餘力重新出兵干預關中西土情勢,但由於周王室的國都已不在鎬京故而秦國在西土的勢力與影響力也可以順勢獲得進一步的擴張然而實際上,由於自周宣王時起周王室在東方諸侯國間的聲望與實質影響力一再下降平王東遷後,犬戎之亂後鎬京殘破而周王室最精銳的西六師已然覆滅,東遷雒邑依附成周八師而在成周與小東之間勉強站穩腳跟重新建國的周王室又自建國之初就受到鄭國等成周雒邑周邊強大的姬姓同姓諸侯國的干預壓力,最終周平王與鄭莊公交換周王子與鄭公子為人質而史稱「周鄭交質」,周平王逝世後東周王室欲改以同屬姬姓的虢公主持朝政以平衡鄭國勢力但竟受到鄭國派大軍割取東周成周王畿一帶春麥秋禾以斷絕成周雒邑的糧食供應來威脅東周王室,於是,早已無力控制西土情勢的周平王遂只得以秦襄公出兵壓制西戎諸部護送周平王東遷因而有功於周王室的名義轉而以封秦「以守周之墳墓」為名義將包括鎬京在內的位於岐山以西廣大關中周王朝故地悉數分封給秦國,而儘管隨周平王東遷的周王朝貴族自鎬京出亡時大多將其家族所擁有的貴重青銅器禮器謹慎收埋與鎬京周邊的領地裡等待將來重返鎬京後重啟祭祀禮儀,但據《史記‧秦本紀》所記載,周平王於東遷後旋即向秦襄公盟誓封爵而明白地宣示「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國於是逐步掃平了入侵鎬京等關中地區的西戎諸部並進一步征服同化了周邊的西戎部族,秦以始大,然而,由於掃平犬戎之亂後內遷關中的西戎部族需要時間,也由於周王室遺留在岐山以西的西土關中地區的諸多經營定居農業經濟生活的周王朝姬姜同姓部落集團的屬民與低階貴族其實大多為定居農業化的諸羌部族,對於由東方商王朝部落集團分封西土而來的阿爾泰語系嬴秦氏與其轉封天水以來征服整併的包括阿爾泰語系部族與諸羌系部族等諸多西戎部族勢力而來的老秦世族統治集團核心本就缺乏信任基礎,秦國在秦襄公受封岐山以西關中之地後於是又歷經了與西戎各部之間三百餘年的殘酷征服戰爭才敢將都城遷徙到舊宗周故都鎬京附近的咸陽一帶,嬴秦在徹底擊潰整併關中諸戎以及肅清舊周故都鎬京周邊可能具有潛在威脅的西戎諸部族邦國家之後,緊接著就在商鞅變法之後的戰國初期秦惠王之時攻入與許多西戎部族同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系諸羌民族且可能長期做為西土關中諸羌部族貿易夥伴與戰爭軍備供應來源的擁有四川東西兩部的巴蜀兩國,其後,秦國繼春秋時期向潼關函谷關以東的中原地帶進軍發展受到挫折而只好轉向進一步征服兼併西戎諸國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之後,在戰國初期商鞅變法後更加強盛而軍容壯大,嬴秦最終掃平六國並封禪泰山、刻石瑯琊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地帶的長時期戰爭並建立了統一的文字與度量衡等典章制度秦國由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王朝。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太子扶蘇主張以儒家制度取代法家制度做為大一統後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基礎,然而,秦始皇一則認為扶蘇不了解嬴秦氏歷經數百年戰爭才建立的龐大帝國其實難於全然依賴空口白話的法先王儒家思想來有效統治,二則認為即使秦始皇本人同意「可以馬上得天下但無法馬上治天下」而必須在大一統王朝建立而華夏民族內部戰爭因此受到相當抑制後對嚴峻的秦法統治部份地引進儒家思想做些必要的寬緩並建立更廣泛而長久的統治正當性,但秦國丞相以降的諸多官僚體系乃至於軍事行政體系早已受到李斯和白起等法家和兵家各層級官員百餘年的控制,太子扶蘇極力主張悉改秦法不但可能受到掣肘而甚至可能在咸陽城中受到暗殺,秦始皇於是以太子扶蘇久居宮中、空疏狂妄為由將其送到長期參與秦國對匈奴戰爭的大將蒙恬北方軍團之處磨練,實際上的目的可能是一欲扶蘇除了儒家思想的書面哲學之外也親自面對秦國所面臨的外部戰爭壓力與內部統治困難,希望太子扶蘇未來繼位後能夠兼顧實際政治運作地略做改革以建立可長可久而具有社會說服力與政治正當性的完成大一統後秦王朝統治體系,二欲一旦李斯等法家官僚夥同宮中官僚等勢力矯詔阻撓太子扶蘇即位或妨礙其親政執政之時,可以由蒙恬率領完成大一統後秦王朝最有實戰經驗與戰鬥力的征匈奴北方軍團支持扶蘇攻入咸陽排除即位執政的障礙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果然矯詔改立胡亥繼位並矯詔賜死扶蘇,手控重兵強弩的大將蒙恬果然也向扶蘇表達願意支持其攻入咸陽奪回政權,然扶蘇終未能痛下決心起事成就大業而終竟伏劍自刎於蒙恬軍中。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商王朝被周王朝擊敗之後,商王族箕子率部眾經遼東退入與商王朝同屬阿爾泰語族的諸多部族生活的朝鮮半島而建立箕子朝鮮王朝。秦末漢初,許多燕齊一帶漢人紛紛逃入朝鮮,漢初燕王盧綰起事失敗後,其可能具有遼東乃至於朝鮮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支系血統背景的部將衛滿率部入朝鮮(《史記‧朝鮮列傳》稱其「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擊敗箕子朝鮮王朝的准王而仍沿襲「朝鮮」國號故史稱衛滿朝鮮王朝,箕子朝鮮王朝的准王則率部退往朝鮮半島南部馬韓部落領域今全羅道)另建國家自稱「韓王」。同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支系的的靺鞨部族並曾在唐代於今天的中國大陸東北一帶建立了唐王朝朝廷之上只有大詩人李白認識其語言文字的初期信奉薩滿教而後部份受到佛教影響的渤海國。而黑水靺鞨前身肅慎等主要是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支系的東西伯利亞北方凍原地帶的諸多阿爾泰語系游牧為主的部族隨後則進一步向北向堪察加半島遷徙並利用新石器時代初期的末次冰河時期白令海峽冰封而陸橋浮現時期越過白令海峽而進入美洲狩獵並隨後發展出自己的農業文明與具有使用迷幻藥物出神儀式的具有天人交感巫術的薩滿信仰而成為印地安人的始祖,美洲最早的文明克羅維斯文明 (Clovis culture) 便有許多狩獵猛瑪象、劍齒虎與美洲野牛並可能因而導致許多北美大型哺乳動物滅紀事件的考古證據,克羅維斯文明在新仙女木小冰期來到而大型哺乳動物獵物驟減的生態壓力下衰落而分散成諸多北美洲小區域性文明並因生存領域在地化與固定化而發展出較為重視涵養周邊生態生養復育能力的北美印地安部落領地長期永續經營模式部份則進一步向中南美洲移徙而建立了位於中美洲南部猶加敦半島大西洋岸近海熱帶叢林裡的奧梅克文明 (Olmec civilization) 諸城邦國家以及隨後發展的位於墨西哥高原上的阿茲特克文明與南洲洲安地斯山山麓地帶的瑪雅文明。

而由於大陸邊緣阿爾泰語族各民族南來北往通道邊緣上的朝鮮半島上自古以來自然有著長年的部族遷徙與戰爭,部份戰敗的部族邦或國家尤其是位於朝鮮半島南部者就有可能渡海到日本本州,運用其因長年建國與征戰而較為優越的國家與軍隊建制能力而與主要是揚越、甌越與閩越渡海遷徙九州或者是南島語族經台灣與琉球順著黑潮渡海遷徙九州而後紛紛北上四國與本州拓墾的保有斷髮紋身習俗的原有各部落征服融合而建立了早期的日本諸王國,這從日本最古老的王國並非出現在今日本州東岸土地較為肥沃且在黑潮與親潮調濟下氣候較為溫而年日照量較多故較富農業開墾之利的關東或關西地區反而卻是位於土壤不沃且氣候又飽受西伯利亞高壓之苦故年日照量不足而不利農業的本州西岸的中國地方諸多小王國就可以證明其中主要地是源自朝鮮半島帶著國家與軍隊建制移徙的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支系各部族或者是受到影響或刺激而學習模仿其國家與軍隊建制的日本早期諸王國,而由朝鮮半島部族勢力或者甚至透過中國戰國至秦漢之間吳越和東甌閩越等國的部族勢力移徙日本各島而來或者影響日本原有諸部落學習仿效其國家軍隊建制而來的早期王國在其較晚時期在並曾九州建立了相對容忍母系社會殘餘社會文化建制的邪馬台國其可能具有神權巫王性質的女王卑彌呼並可能為了與周邊狗奴國等其他九州小王國競爭影響力以及進行朝貢貿易以取得技術和物質曾在三國時代入朝北方的曹魏並受魏明帝曹叡賜授金印而封其為「親魏倭王」,《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便曾記載邪馬台國之習俗「男子不論大小,皆黥面紋身」、「不戴冠帽,用楮木纖維布裹頭」。

就日本天皇大和朝廷的建立歷史來說,由於戰後早期美國考古學家曾對天皇世系的早期天皇陵墓進行考古挖掘而發現許多明確具有朝鮮半島性質的陪葬禮器和日用器物,儘管日本群島距離朝鮮半島較近而距離先秦時代的政治與技術發展中心的中原海濱山東半島較遠,故而除了秦末大亂等中原大動盪時期大量匠民等技術人員隨漁民等一般難民一同出海另尋天地時期有較多中國技術人員出海至日本逃難逃荒之外(日本早期的秦氏與東漢氏便是源自秦末與東漢末移徙日本的金屬等工匠等人員所形成的渡來人氏族而秦氏尚偽託自己是秦始皇之後),早期日本半島的技術輸入大多是透過朝鮮半島,但由於天皇陵墓的陪葬品具有天皇祖源與神性統治權來源的政教意涵,早期天皇陵墓的陪葬品具有明顯的朝鮮形制應該可以判斷大和朝廷的天皇與統治集團核心的起源應該屬於源自具有朝鮮半島具有國家軍隊建制的本州西岸中國地方早期日本諸王國之中的霸主一路向本州東部與四國九州征服分封各地可能和九州的邪馬台國一樣具有古百越乃至於南島語系血統的當地豪強氏族而來,而日本早期神話傳說時代的傳說史料紀錄《日本書紀》和《古書紀》所記載的神武天皇東征就可能是起源自本州西岸中國地方具朝鮮血統的早期王國霸主逐步向東征服的神話化傳說式歷史記憶記載,其後,當其遇到九州乃至於本州東岸的具有古百越而與南島語族相近並受到自朝鮮半島帶來國家軍隊建制的阿爾泰語系早期王國影響而學習仿效建國的邪馬台國等地方豪強酋邦與國家時,除了軍事征服之外,為了便於在征服後同化統治當地人民,便有可能如西班牙的同屬基督教國家的小國亞拉岡王國 (Aragon) 的繼承人裴南迪二世與大國卡斯提爾王國 (Castile) 的繼承人伊莎貝爾透過聯姻建立仍保留自己法制與社會經濟制度的聯合王國而最終統一伊比利半島,或者如亞歷山大大帝在擊敗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三世並攻入其國都巴比倫之後迎娶波斯王女以正當化其對波斯帝國的繼承權,源自朝鮮半島的本州西岸早期王國的征服者與統治者就有可能與邪馬台國等源自古百越的土著諸國之中強大者進行聯姻而建立起大和朝廷,但可能也正因為大和朝廷的天皇父系血統源自朝鮮半島移徙部族而非人口上多數的源自古百越而與南島語族相近的土著部族,土著部族的各地地方豪強勢力在大和朝廷神武東征的軍事征服動能漸緩之後也開始試圖重新掌握大和朝廷的實權最終在大和朝廷動員大量斷髮紋身的土著部隊而在朝鮮半島上建立或奪回重建的任那領地戰爭失敗而必須退回日本群島之後,大和朝廷的實權迅速地長期旁落本身具有古百越土著豪強血統或者與各地具有古百越土著豪強血統聯姻合作較為頻繁的外戚宰相世族藤原氏而開啟了日本歷史上長期的「攝關政治」時期,其後軍政實權與地方莊園等經濟控制實權則近一步地旁落本身就出身地方豪強軍事強人而透過戰爭與結盟而更廣泛地與各地豪強勢力高度整合協調的「幕府政治」時期。

最後,由於清代中葉以後人口激增的壓力造成中國各地尤其是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的人口土地比快速失衡,包括仍為畬族的山區人口在內許多漳泉山區縣份人口紛紛到靠海港口城市討生活並因而最後在港口城市受到取得赴台墾照的墾首招墾來台,本為貧民而甚至於沒有祖先牌位的羅漢腳隨之以佃戶名義來台開墾時,一旦有機會脫離羅漢腳的身份而能成家立業時就有可能在設立祖先牌位時以離真正出生地原籍最近的移民來台人口較多的個人來台前夕長居地僅一兩代者為其祖籍郡望,而埔里甚至出現平埔族水沙連社全村漢化而出現早年漢式墓碑上的祖籍均為南陽之類同一郡望卻非移民前福建祖籍的現象,故而,在探討透過祖先牌位的福建祖籍或甚至更不可考的族譜來追溯研究台灣開發史的人群祖籍等現象時,就有必要將渡過黑水溝的移民史的種種複雜現象納入考慮,才不會出現在表面現象上打轉而產生出完美錯誤結論的荒謬情事。

畢竟,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首要軍政領袖蔣中正雖然在抗戰勝利還都南京而社會地位和歷史地位大為上升後依照中國歷代名門世族的慣例邀請文人幫忙整理撰寫族譜而自稱奉化蔣氏為周公之後,但奉化蔣氏真正史料明確的先人遷徙史乃為宋代前後從浙南的甌越故地核心地域台州一帶遷族到奉化,恐怕,世居錢塘江上游地域奉化的蔣氏族人之祖籍地甚至遠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古百越族建國的越國國都與核心領土之南故而極可能是古甌越族的漢化後裔,並可能因為楚敗越和秦滅越之後,越王族除了其中一支走海路入閩融合閩越族而建立閩越國之外,越王族並有另一支退入浙南融合甌越族而建立東甌國,因此,本為甌越族的蔣氏先人便可能在東甌國前後得知吳越春秋與吳國乃周大伯之後融合太湖一帶古百越族部落而建國並甚至同化於當地古百越族諸部落屬民的習俗而在《左傳》留下了「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的記載以及周初封建時周公三子伯齡分封於蔣國(住於今河南信陽一帶,春秋中葉為楚穆王所滅)的史實而自行書寫附麗於周公之後的族譜。

而這樣子的領導人祖先歷史書寫乃至於民族史重構書寫,在人類歷史上並非史無前例,相反地事實上根本可以說是慣例例如本身早期文化較為落後的羅馬,其早期文化與物質文明水平不惟落後於較早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希臘諸城邦與當時的義大利南部諸希臘殖民地古羅馬的早期文化與物質文明水平甚至落後於先於羅馬統治義大利半島中北部各地的長期大量吸收古希臘文明的伊特拉斯坎人 (Etruscan) 諸城邦,而屬於印歐語族的羅馬人的真正原始祖先神話應該是源自北方森林的吸吮母狼乳汁而存活後由牧羊人撫養長大而最終由鷹的啟示占卜式地決定王權歸屬的羅慕路斯 (Romulus) 和雷摩斯 (Remus) 雙胞胎兄弟,羅馬並可能依此祖先神話而以鷹和狼為部族圖騰,但到了羅馬建國以後,羅馬建城者的祖先神話就變成了特洛伊戰爭結束而特洛伊城火焚滅城之際倉皇出逃的特洛伊王族埃涅阿斯 (Aeneas) 帶著包括許多技術人員在內的特洛伊部族人群 (Aeneads) 搭船途經迦太基卻未停留而最終漂流至拉丁平原的羅馬重新建城建國,而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和雷摩斯的外祖父為埃涅阿斯的後代國王以及雙胞胎兄弟為母親王女祭司與父親戰神瑪爾思 (Mars) 所生的傳說應該也是較晚期的時代嫁接希臘神話系譜而成的神話傳說,可見,當羅馬文明發展而羅馬在包括希臘與迦太基在內地中海兩岸的軍事征服與城邦文明輸出日益輝煌興盛之際,羅馬人尤其是羅馬統治階級於是也就透過特洛伊王族一支埃涅阿斯遠航建立羅馬城的神話傳說故事來建立與相較於羅馬本身早期文化與物質文明水平較為先進而其歷史甚至遠比雅典、底比斯與斯巴達等希臘城邦更為古老的神話傳說時代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古希臘城邦特洛伊的附麗式祖先起源神話傳說系譜關係並藉此重新編寫與建構其建立羅馬帝國統治橫跨地中海兩岸而甚至遠達大西洋北海岸的多民族廣土眾民的神話歷史傳承的社會文化傳說傳承關係與統治政治正當性了。

國際研究早已指出,中國南方漢人的基因組成多樣性遠大於北方漢人故而可能存在大量中國南方各少數民族漢化的現象,如南朝詩人陶淵明的先人東晉名將陶侃就是少數民族溪族,而除了基因研究之外,由於漢化的同化策略之下必然會有漢化前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保存議題才能使得漢化策略為少數民族同族中人迅速廣泛地願意接受也才能夠使整個族群能夠快速地透過漢化來適應漢人移居競爭而漢人主導的中央政府而尤其是地方政策往往如漢代的護羌校尉一樣實際上往往偏袒漢人而釀動燒當羌叛亂等歷時多年蔓延邊地郡縣的羌亂等大規模動亂而引來中央政府不得不動員大軍介入平亂而更加有利當地漢人利益的族群衝突問題,故而,與常民生活、常民文化最為親切的民間宗教與民俗文化往往也最有可能大量保存了漢化前夕的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宗教等等集體歷史記憶,故而也就應該值得由此文化史與宗教史進路來理解和研究已大幅漢化的中國南方各民系的早期歷史與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