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鄉關何處──綠的海平線觀後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是一群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到日本本國軍機工廠工作的

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日本軍部自蘆溝橋事變後深陷中國戰場,隨後更因為美英的


經濟與石油運輸封鎖而發動珍珠港事變期能控制南洋豐富的天然資源,但卻驚醒


了人力物力龐大的美國加入戰場,至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主力幾乎被全殲而挫敗


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轉趨劣勢,多次重大戰役的耗損使其人力物力漸感捉襟


見肘,日本本國勞動力被大量徵召入伍參戰,遺留龐大的勞動力缺口自然只能由


殖民地募集人力補充,許多台灣少年受到日籍教師可以成為技手並且可以半工半


讀的鼓吹加上考量戰時體制下家庭生活物質的匱乏而接受募集到日本海軍空C廠


擔任少年工,1945年初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改行徵兵制,許多不願意被徵兵到


南洋與華南戰場送死的台灣少年於是選擇應募擔任少年工。



  然而,少年工們這一去卻正好遇上了日本戰敗及至無條件投降,台灣再度改


隸以及中國內戰的複雜因素交絡使得他們的人生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親自以廣播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了,


兵工廠不再需要了,戰爭造成日本物資極度短缺,台灣少年工只能到美軍新建立


的駐日基地打工維生並等待遣返台灣,同時也透過閱讀《三民主義》等讀物來建


構對新政權的想像。來台接收的國府政權未考量台灣已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五十


年的處境而推動像是過快地禁絕日語卻未能事先提供適足國語教育機會等不當政


策使得台民激憤,台灣人民發現許多原本日本人佔據的工作機會因為語言問題而


仍然沒有他們的份,此外,儘管原本幾乎全部名額都由日籍學生佔據的台灣大學


在戰後大幅開放台籍民眾入學,但台籍民眾仍然由於國語轉換政策缺乏輔助配套


措施而有幾年時間因語言政策失當而錄取率較低,戰後初期台大學生中台籍者仍


然只增加到略多於五成,台籍民眾因此而產生了國府也像日本殖民者一樣歧視台


灣人民的主觀感受與省籍情結,雖然是不符客觀史實的看法,但可以說實在是由


於戰後國府來台接收政策屢屢失當所致,此外,國府的肅清漢奸政策使得許多被


迫徵召入伍為日本殖民者當砲灰的台籍日本兵戰後竟然成為同民族政權眼中的漢


奸而失業,許多台灣少年工的處境也與之類似,而由於台籍日本兵和台灣少年工


均受過軍事訓練,二二八事件時許多台灣少年工也被牽扯了進去,於是當了國府


警察的少年工與參加二二八起義的少年工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歷史命運的錯位。


此外,有些台灣少年工選擇留在日本發展,有些則由於二二八事件而選擇轉往共


產黨新中國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但後者卻又因為曾經為日本兵工廠工作的歷史而


在政治運動中成為被整風的對象,這些留在日本或者轉往中國大陸的台灣少年工


,都經歷了許多年的苦難歲月才有機會與家人重逢。



  故鄉是許多不得不離家背井者永恆的想望。1945年8月15日以後,二十多萬


的台灣少年工與台籍日本兵在日本、華南與南洋各地望穿秋水地等待著帶他們回


家的輪船。1949年年底以後,為數更多的隨國府撤退來台的軍民也望穿秋水地等


待著偉大領袖親自承諾過的返鄉之期,只是領袖終究食言了,大陸局勢早已不可


能逆轉而美方也不願國府冒險反攻大陸使其捲入台海戰爭,國府來台後為了防止


省籍情結惡化遂以準備反攻大陸為名對各級未婚軍官士兵設定結婚年齡限制,爾


後更以開發中橫等為名而將退伍卻仍身強力壯而未婚的老兵納入榮工處工作隊,


雖是給予工作以保障退伍生活,但恐怕也是意在消耗其精力以防未婚退伍軍人思


鄉情切而變生肘腋,即使有了自己家庭者也由於白色恐怖無所不在的監視而不敢


多去談論故鄉的人事物,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惹上通匪的嫌疑,而1949年選擇留在


中國大陸的作家與知識份子更是永遠地從台灣的各種書籍乃至於教科書中消失了


,故鄉遂成了這群失根者永遠思念卻不可得的殷切渴望。



  政權轉換的大時代,總會發生許多的悲歡離合,主政者的智慧決定了大時代


的悲劇是否可能圓滿收場。戰後初期國府接收政策的諸多失當使得許多台籍民眾


因此對從未善待台灣人民的日本殖民者萌生了一種鄉愁,同樣地,國府在台建立


的黨國體制雖然經過自蘇歸國後就被許多老國民黨認為氣味很不國民黨的蔣經國


的改革並使得保守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政策有了令人驚奇的整合,但仍然有著許多


老朽的成份而使許多各族群各階級的台灣人民對民主改革有所期待,但反對運動


者主政後不夠細膩的政策也使得許多原本對黨國體制的老朽有所不滿而期待改革


的各族群各階級台灣人民對黨國萌生了一種鄉愁。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直接銷毀了


曹營軍文官員向袁紹輸誠的文書,因為了解官員面對可能戰敗的後果時必然考慮


如何自保的人性自然;法國大革命期間,荷蘭國王流亡倫敦並客死他鄉,拿破崙


戰爭結束後,其子返國繼位,針對革命派勢力採取 ”Forgive and Forget”


的寬容政策,因為了解大時代的變動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想法本無可厚非;戰後西


德第一任總理艾德諾乃納粹時代曾受迫害的右派人士,但戰後他選擇與曾投靠納


粹的軍政官員合作以重建國家因而甚至被左翼史家霍布斯邦批評是「老納粹的政


府」;因為,面對政權轉換的大時代,有勇氣表達異議者少因而值得被視為英雄


歌頌,但大多數選擇合作者不該被視為叛徒整肅,畢竟,唯有如此的寬容政策,


才能夠避免冤冤相報的反覆對立與仇恨,才能夠在最快的時間裡團結人民與重建


國家,而大抵心安即是家,也唯有如此的寬容政策,才能夠使得所有的人群都不


再失根而得以在共同生存的土地上找到安全感與歸屬感,找到故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