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我們還需要經典嗎?

  近年來,高中國文教科書課綱問題屢屢成為政治爭議的焦點,部份台獨人士


主張透過國文課綱減少與中國歷史關係密切的文言文甚至加入台灣語文等方式來


推動其文化去中國化的理念,馬政府上台後則恢復高中國文課綱中的大學中庸必


修內容,知名文學家余光中等人並力主增加高中國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以提高


學生作文能力。美國自1980年代起,大學教育體系也開始有界定與教授西方思想


經典之議,也同樣地引起各學院間的爭議以及對於歐洲中心主義經典定義模式的


爭議。國家教育政策當局試圖制訂知識經典的官方定義,總是會引發關於國家權


力介入制訂與定義知識經典的諸多討論。在這個網路等資訊交流管道極端發達的


年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知識經典的觀點,有些人主張多閱讀文言文經典,有


些人主張多閱讀台灣本地文學作品,甚至有些人如美國物理學家費曼般嘲弄哲學


與文學經典;那麼,我們還需要經典嗎?



  近代國家教育體制起源於絕對主義國家體制以及現代國族主義國家體制對於


形塑具有共同語言與文字而能夠相互溝通的想像共同體,法國近代國族主義國家


體制透過同一的語言與文字教育來統一疆域內本有不同歷史淵源與方言的各個地


區,而沿襲自普魯士國家教育體制的義務教育制度則是國家機器透過提供其人民


均具備相當程度國家語文與算術科學等知識來提高生產力與戰鬥力,可以這麼說


,在透過國家教育體制以形塑想像共同體並加強國家國民現代性建構的過程之中


,統一的國家語文教育是必然的,因為有共同的語言與文字才能夠在這個高度依


賴書面文件的現代社會中進行溝通與討論,甚至要讓工作機會公平地向所有具備


相當能力國民開放均依賴共同的國家語言與文字系統才有可能,後現代主義式的


解構國家共同體以及文化多元論者追求多元語言的保存,都必須在透過共同語言


與文字系統所建構的國家體制得以穩定維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追求一定程度的多


元文化而不至於因此使社會陷入分崩離析。共同國家語言與文字既然是現代國家


教育體制中不可避免的成分,則共同的教科書內容或者課綱也同樣是無可避免的


,即使相當程度容許多元性的一綱多本政策也必須透過國家政策制訂「一綱」才


不至於使學生面對升學考試時無所適從。共同的國家語文教科書課綱既然無可避


免,則國家教育當局透過制訂國家語文教科書課綱來一併制訂課綱中選讀的知識


經典乃亦必然的客觀現實情況。



  閱讀知識經典的意義何在?由國家制訂教科書課綱知識經典內容對於莘莘學


子的知識與人格養成又是否有其正面意義?孟子從閱讀經典中上古三聖之中舜帝


的故事來揣想聖人的仁心本原之心跡,並透過假如舜即帝位後瞽叟殺人的假設性


情境推演來思考其本然的孝心仁心,由此而建構了舜的聖人形象,並由此而抽繹


推演出舜的聖人形象與仁人仁心對後世儒門學者的啟發性意義。筆者過去中學時


曾因國編本教科書中的李白與杜甫詩選而對於唐詩產生了莫大的興趣,當時便記


誦了杜甫的〈兵車行〉一詩,後來大學時代閱讀演化論書籍時,其中內容提及男


孩因為有冒險性格而面臨較多的意外危險,對於親代基因傳衍的效率與保證反而


不如較不會冒險且較可能產下孫代的女兒高,筆者便回憶起〈兵車行〉中的詩句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雖然詩聖杜


甫乃是在相當不同的歷史情境下創作此詩句,但透過其詩句仍然可以驗證演化理


論在人類歷史過往裡確實有其效應,但這早已是由於教科書中的經典選讀而啟發


對於杜甫詩句的個人興趣與閱讀記誦的多年之後了。由此觀之,閱讀知識經典不


但可以啟發學生知識與人格的養成,而遠在知識經典本身所欲傳達的知識與思想


理念之外,由於知識經典保存與傳承了人類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偉大智慧的精華,


知識經典甚至可以在往後不同時代裡對當代的各種領域的知識探索仍然有著重要


的參考與啟發作用,其影響力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地遠遠超越知識經典的著作者或


者譯註者本身所欲發揮影響的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學等領域。而知識經典即使是


透過國家權力所定義而納入教科書課綱,只要國家教育當局在選擇知識經典時能


夠合理地考察知識經典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當代社會文化情境中的重要性


,並且透過一定的公開討論程序而獲得社會內部最大共識的肯認與支持,則由國


家教育體制來定義教科書課綱中的經典選擇不但是現代國家教育體制中無可避免


的客觀現實,也無傷於知識經典對學子的強大啟發作用,甚至可以讓原本未能注


意到知識經典的年輕學子有機會產生與知識經典間的第一類接觸,而得以在其長


長人生的種種生命歷練之中慢慢地醞釀成餘韻無窮的美好醇酒。



  那麼,當代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經典呢?



  要回答這個大哉問,我們必須先思考,台灣是一個如何的文化圈?當代台灣


具有哪些普遍性格以及哪些特殊性格?



  台灣是一個漢文化社會,與中國大陸共享同一個中華文化,與整個東亞地區


共享同一個儒教文明體系,這是台灣與區域內其他社會之間具有共同性之處,基


於這個共同性,我們可以說,儒教文明體系的一般性普遍性特徵均大致可以適用


在台灣社會。然而,做為一個開發較晚的漢人移墾社會,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漢文


化中原核心地域,台灣社會受到中華帝國體制中做為歷代王朝政教統治手段的封


建禮教的束縛較少,因而當面對西力東漸而必須設法在固有的東方文明體系與近


現代的西方文明體系之間尋求折衷的現代化道路時,台灣社會由於並非中華文化


核心地帶而移墾開發史又較晚近,對於融合西方文明也就沒有中國大陸或者日本


那般的強大抗拒力,反而呈現高度的彈性與適應力,一如台灣早年移墾史極重要


的有如維京海上冒險集團的鄭成功東亞海盜海權集團。台灣雖經日本殖民統治以


及強迫文化去中國化,但台灣人民無疑地並未放棄自己的漢文化根源,但卻因此


而避開了自清季以降軍閥混戰、對日抗戰以至於國共內戰等中國近現代史反覆血


腥革命與內外戰爭造成的社會經濟破壞與建設停滯,並有機會透過近代東亞各國


中最有決心吸收西方文明體系的現代性因而各方面的現代化最為成功的日本而得


到初步的現代化經驗,因而在台灣原本的漢文化基礎上吸納了日本文化以及透過


日本文化傳播的現代化文明的新內涵。戰後短短四年間,由於國府在國共內戰中


全面失利播遷來台以及東亞冷戰格局的確立和美軍因此協防台灣,台灣因而又避


過了中共建政後反覆的政治運動乃至於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悲慘歷史經驗而得


以沿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初步現代化而在國府與美方合作推動的大規模工業化


經濟建設中進一步地深化台灣的現代化進程,而在中華文化與儒教文明的保存方


面,因為隨國府渡台的學者與歷史文物躲過了文革,台灣乃以「海外中華」的身


份保存了最完整的中華文化與儒教文明,中國歷代政權更迭均使部份遺民與難民


渡海另尋安身之地因而在南洋乃至於世界各地均有華人移民並往往形成保存中國


較早朝代文化與語言的「海外中華」,但和必須與非漢文化當地民族文化融合者


如與馬來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娘惹文化不同,國府渡台乃是民國後的中華文化與沿


續清代中華文化並與同屬儒教文明體系的日本文化融合的台灣本地中華文化體系


的再接觸與再融合,因而也就形成了比起文革中國更能保存中華文化原味的民國


台灣中華文化,而美軍協防台灣使得美國文化對於台灣的影響大增,國府政權渡


台後依賴美方支持而勉強維持偏安以與中共抗衡,自然也對於美國強勢文化進入


台灣門戶大開,台灣對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開放的程度遠甚於東亞冷戰集團對抗


結構裡同為西方盟國的日本與南韓,冷戰時期國府甚至動用老三台之中隸屬軍方


的電視頻道華視撥放〈銀河飛龍〉 (Star Trek) 等往往具有冷戰意涵如星艦


「企業號」 (Enterprise) 等的美國影集,歷史的偶然,讓台灣成為一個極為


特殊而饒富趣味的文化實驗場域,台灣是華人世界保存最完整中華文化的社會,


台灣有過與日本異民族文化接觸與交會的經驗,台灣同時也是華人世界甚至是整


個東亞區域對於西方文明最沒有傳統束縛與強烈抗拒的社會,可以說,台灣是儒


教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會融合的最佳實驗場域。於是,台灣的特殊性便在於,做為


漢文化體系中移墾開發較晚而受封建禮教束縛較少的社會,復因早年明鄭東亞海


上海盜武裝冒險集團等移墾史而具備早年維京海盜般的冒險與求新求變性格,當


代台灣面對日本殖民統治遺留的日本文化經驗以及國府播遷來台帶來的最完整中


華文化傳統與對美國等西方文明的全面無保留開放,台灣成為儒教文明與西方文


明交會融合的最佳實驗場域,而這個以東亞華人血緣與文化為其根本的多元文化


交會融合過程至今依然在生機蓬勃地有機地持續不斷發展變化前進之中。



  有了對當代台灣的社會與文化脈動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便可以在此一


理解的基礎上開始有意義地討論當代台灣的國文教科書課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知


識經典。做為華人世界中保存最完整中華文化的社會,我們需要在國文教科書中


保存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文化,而又上承五四運動對於儒教文化進行全面反


省的思想餘緒以及由於民主改革後的政府乃屬於人民而不再如歷代專制王朝般需


要儒教做為政權統治正當化的政教工具,我們的文化基本教材應該對儒家的論孟


學庸改採精要選讀並加入先秦道家、法家、墨家乃至於縱橫家的多元紛陳的豐富


思想智慧以開闊年輕學子的思想想像;而由於當代台灣乃經歷百年的現代化歷程


而歷經了數波的新式文學運動像是白話文運動、現代文學運動以及鄉土文學運動


,當代台灣的國文教科書課綱除了優美的文言文古籍之外,也應納入這些新文學


運動的重要作家與作品如魯迅、賴和、余光中、鄭愁予、藍博洲和楊牧等,此外


也應納入陳芳明、齊邦媛與王德威等文學批評的重要作品選讀,讓青年學子也能


夠在思想與文學技巧上得以深入地理解與學習這些新文學運動大師的筆觸和思想


底蘊,也得以透過這些新文學運動大師作品的選讀來真正地加強其涵詠與表達自


我思想的書寫文采;而在文言文選讀的部份,也應該並重文學作品的美學性與作


品歷史意義而非過於偏重歷史意義,如此才能激起學生對於文言文知識經典的興


趣而不至於感到枯燥而失去學習趣味,此外,文言文難免需要當代註釋與解讀,


解讀更應具有當代意義地解釋而融合當代思潮,畢竟,台灣教育缺乏哲學與思想


性課程,少數具有哲學與思想性的課程如國文教科書便應該儘可能擔當起傳承古


代與當代哲學與思潮的責任而非淪於訓詁考據;最後,不論是最早搭乘單帆獨木


舟開拓台灣人類移民史的南島民族、駕駛舢板漁船追逐烏魚汛期抵台的季節性漢


人移民、明清之際鄭氏東亞海上海盜武裝集團的戎克船或者是1949年帶領國府軍


民渡海播遷的現代軍艦與輪船,都可以看見台灣乃是中國歷代遺民向海洋世界拓


荒移墾尋找世外桃源以求安身立命的「海外中華」,而台灣復又因大歷史的因緣


際會而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美國等西方強勢文化的深刻影響,當代


台灣國文教科書課綱選擇的知識經典也應該面向海洋,擇優重點選擇海外華人作


家作品以及包括日本文學與美國等西方哲學與文學作品經典等的重要而優美的台


灣中文譯本,除了反映台灣做為儒教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會融合實驗場域的特殊性


,也可以讓青年學子在繁忙的課業之中仍然得以有機會一窺對於當代台灣社會文


化影響不小的各種文化與思想的大致脈絡,像是了解西方文化與文學中基督教義


與教會的各種正反觀點以及佛洛伊德使用伊底帕斯情結一詞的意義。



  是的,我們仍然需要經典,並非我們仍然需要國家權力透過指定經典來指導


思想正統,而是因為我們依然渴望知識經典所保存與傳承的人類歷史集體記憶與


偉大智慧精華。當代台灣學子在青青子衿的青澀少年時仍然需要更豐富的經典,


因為唯有站在巨人肩上,我們才能善假於物而更有功效地涵養自己的學問境界。



  是的,我們依然需要經典,更寬闊豐富的經典,因為我們依然渴望獲得其中


止於至善的大人之道的啟發以成為完整的人,因為我們依然渴望成為君子。


1 則留言: